AI引發“大和解”?周鴻禕、傅盛同臺論AI

來源|多知網

作者|徐晶晶

多知網1月21日消息,今日下午,獵戶星空發佈獵戶星空140億企業應用大模型,併發布了一系列場景應用微調模型,以及大模型深度應用“聚言”。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表示,獵戶星空企業應用大模型面向公衆開源,免費可商用。

發佈會上,傅盛還預測了2024年技術發展的四點趨勢:

1.千億大模型過半凋零,私有化百億大模型百花盛開。

2.超越OpenAI的機會來自大模型應用公司。

3.“數字老闆”將成爲企業標配(董事會將考覈CEO使用AI時長)。

4.具身智能很火,但人形機器人必定不能量產。

隨後,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和傅盛就AI相關話題進行了一個小時左右的圓桌對話。

二人淵源頗深。傅盛是第一代互聯網產品經理,曾是周鴻禕的下屬,在360研發了360安全衛士等產品。不過,隨後傅盛在公司重要決策上與周鴻禕產生分歧,二人決裂,傅盛於2008年離開360。2010年,傅盛創辦獵豹移動;2014年,獵豹移動登陸紐交所;2016年,他創立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

這次是二人多年後首度公開同臺,也被網友成爲“世紀大和解”,因此,這場同臺對談也吸引了不少“吃瓜”網友。

對此,周鴻禕在開場和收尾時便數度定調:“糾結陳年往事無意義”,“傅盛邀請我來,我是抱着學習的心態來的”,“我最近在做半公益的事是幫助創業者解惑,傅盛這次算再次創業,我提供幫助也很正常”,“交流的過程中,有思想碰撞是正常的,這不叫砸場子。我稱之爲‘吸星大法’,辯論的過程中,可以分解對方觀點,最高明的剽竊是把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想法”。

他表示,多年過去,傅盛和自己都有進步與提升:“人的認知是不斷提升的。傅盛年輕時火氣旺,犯過錯誤,但在飽嘗生活的鐵拳後,認知有改變,有很大進步。我也有很大變化,有人說我脾氣變好了,可能是年紀大了,體內激素水平下降,看人的眼神都柔和很多,別人罵我的時候,我也在反思自己。”

他認同這波AI熱潮的重要意義:“當下的AI是我們經歷了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後第四次巨大的機會。而且這次機會對人類社會的改變力度、廣度、深度、速度,都要超過前幾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拼命地往前看,要連滾帶爬地往前跑,要盡一切可能抓住機會。誰要是還活在過去,就成了刻舟求劍,沒有意義。”

周鴻禕說:“今天做AI這件事還有個好處:AI纔剛剛開始,比造芯片的難度要低很多,大家對AI的認知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我們就是要不斷邊調整、邊碰撞、邊往前走。”

周鴻禕還強調,當下時代,表達方式在變,“短視頻和直播正在格式化人的大腦”。”這意味着,商業模式也要改變,董宇輝直播間GMV一天能達到1.6億元,現在進入了網紅時代。我不是鼓勵大家都做直播帶貨,而是企業家、創業者也要學會培養網紅氣質,一定要學着做網紅。一個企業不管是做To B還是To C的,都要跟公衆有溝通的渠道。現在這個渠道已經徹底變化,如果不瞭解這個渠道,你跟這個世界就割裂了。“

儘管做了如此鋪墊,但依然不影響這場圓桌上二人“脣槍舌劍”的觀點交鋒。雙方就AI相關話題探討諸多話題。以下爲周鴻禕、傅盛觀點摘編:

01

‍關於AI大模型創業的方向

周鴻禕:

關於AI大模型創業,經常有兩種錯誤的思維方式:

其一,老想用過去的模式套用今天的AI,把它比喻成iOS。你就算把它比喻成操作系統,得出結論是全世界就2套到3套操作系統,可是鴻蒙系統也出來了了,你判斷它必然會壟斷,必然就沒有機會了,這是刻舟求劍。AI發展不是操作系統,AI更像當年的PC。當年PC時代,有人說,計算機全世界只需要5臺就夠了,現在,每個人兜裡都揣着一臺,辦公室裡放着一臺,家裡可能還放着一臺人。這明顯是錯誤的。

其二,人容易對成功的模式委曲求全,而對暫未區的成績的創業者求全責備。比如OpenAI做成了,往往會贏得人們的頂禮膜拜,而大家對年輕創業者的想法,則是求全責備,這就容易錯過有潛力項目。

02

很多公司結合大模型做To B業務,大模型能否在To C業務模式方向有效發揮作用?

周鴻禕:

永遠不要低估大模型的潛力,但是也不要高估它今天的能力。AI確實讓人看到了未來無限的潛力,但今天它還有很多缺點。

我認爲,AI能做的方向可能是一個跟已有的業務高度結合的東西,而不是一個完全新的東西。它不像當年互聯網出來後,是個全新的工具,完全可以創造一些全新的概念。而人工智能實際上做的是代替人做的這些工作,而很多人的工作是人已經在做了。AI現在很多的場景都是我們熟悉的舊場景,而未必是新產品。

所以現在在在To C方向,我看到了兩個變化,唯一的新場景是虛擬女友、虛擬夥伴這類。

我認爲AI在企業應用有可能是突破點。因爲它是生產力工具。我認同大模型做企業的深度定製化和行業垂直化這個大方向,但是具體做起來還是有幾個問題:

首先它是高度業務驅動的,要想做通用的企業級的產品,還要經過一輪摔打和試錯的過程。也就是說,企業對自己怎麼做業務已經比較瞭解了,企業用大模型的時候,大模型要跟業務緊密相關。有的公司做醫療大模型或者教育大模型,這種都是比較寬泛的概念,在企業裡是很難落地的。

所以我們後來找到一個方法,比如要做HR大模型或者做領導決策大模型,實際上很難用一個概念去做,必須把這個企業的某個業務流程分解成50個子任務、50個非常小切口的場景,然後在每個細分場景拿AI的能力來進行加持。比如要做HR大模型,可能把HR面試工作分解成搜簡歷、簡歷評估、根據簡歷來設置面試問題、面試、面試評估、面試結果反饋等環節才行,每個環節再結合AI,比如在簡歷評估環節能夠用大模型的什麼能力來優化這個環節。

比如和微軟和Saleforce,他們目前沒有拿大模型做一個新的產品,而是要麼在公司內部業務的某個環節上,要麼在其產品的某個功能部分做了加持。

2023年大模型已經高速發展了一年,但是2023年沒有出現真正的好的更有說服力的應用場景,這也恰恰證明了2024、2025年可能就有巨大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在企業應用上,最重要的不是反覆的一個通用大模型,而是要找到細分的場景,用agent做出具體的應用,還要把這個大模型通過微調和訓練。2024年可能會出來一些真正的好的應用。但這個市場我也在琢磨,市場應該會被切得比較碎,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比如知識管理大模型、輿情監測大模型……到企業裡邊還要做運作。

傅盛:

因爲今天大模型剛剛開始,整套的配套今天大家都在摸索。To C對產品要求是更高的;而To B, 由於它改變現有流程的情況下,是可以用定製去解決的。To C是每個人都要感受到獨特的價值。所以今天大模型要做To C,除了套皮之外,想做深不容易。今天做To C是比較卷的,尤其在國內。

03

To C基因的公司轉做To B業務會很難,To B有很多定製化細分需求,怎麼辦?

周鴻禕:

其一,團隊要換,先動企業老員工,把部分員工換成懂To B的人。自己改造基因很痛苦,但依然要改造。

其二,要有一個充分的時間準備要交學費。

其三,不會一炮就響,要咬着牙撐下去,有熬的思想準備。

傅盛:

我最早是做To C的產品經理,我後來總結過做AI和機器人業務的兩大反思:

第一大反思就是當時投入AI太冒進,所以這次我比較收着。

第二大反思就是就是我當時沒有去管銷售。因爲我以前做產品,我覺得銷售這些事兒找個人管就行了。後來發現,To B銷售即產品,因爲它的週期很長。不僅是成本過剩,還是個用戶需求摸索的過程。如果中途緊急叫停,再去尋找下一個客戶,這就不計成本了,就整個做散了做成了項目制。我今天特別怕AI做成項目制,剛開始可能很難避免……

04

在大模型時代,現在是年輕人入場的時候嗎?

傅盛:

是入場的時候。我去年三四月份最恐慌。我的恐慌不是我沒有去做過千億大模型,而是我經常在很多媒體上看到很多年輕人怎麼改、怎麼弄。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新的機會,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你懂得慢了就會就遭遇“亂拳打死老師傅”,這隻在底層發生轉變的時候纔有機會。而且年輕人更有時間,沒有牽絆,可以全力以赴琢磨AI怎麼做,可以學一些深入的東西,點子又多,這一波肯定是很多年輕人崛起的時候。

周鴻禕:

我的觀點差不多,就說兩點:

一是,AI最大的機會就是不要老想去編一個新東西。AI改變既有業務流程。在目前行業就大膽探索,AI首先改變的是既有的業務流程和既有的所有的產品。今天你所有能想得出來的應用都有機會用AI重做一遍。給AI找場景,而不是瞄着OpenAI做大模型。創業者不要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而是回到舊業務思考用AI做改變。

而是,對創業者,不論做什麼創業,我都鼓勵他們尖銳。剛開始的時候一定不要去做大東西,而是一定結合你能看到的一個小的業務場景,AI真的這個問題深入給解決了,把一個東西重度垂直做深入。很多年輕創業者剛開始做得越窄越好,而不是去做套殼嫁接的事,那些事OpenAI遲早自己都會做生態的。

還有一個建議就是,要有點長期主義,AI這兩年很熱,你就焦慮,其實沒啥可以焦慮的。2024年可能會有殺手級應用,但不會那麼快。

另一個,要聚焦,小切口,大縱深,找到這樣一個方向,用AI去做。

05

具備哪些特質的創業者在今天這個時代更容易成功?

傅盛:

第一個特質是他真的願意每天把各種參數搞得非常懂的人,就是真認認真真研究各種東西,而不是隻是看個朋友圈就在那兒發表意見的人。其實就像手藝活,你做一個東西,如果你對一些基本技能不是足夠的熟練,你其實很難產生靈感的,它是積累的過程。對AI技術本身深入學習。

第二是真的要從應用出發,今天所謂訓千億大模型這件事兒,資金消耗太大了,但是如果從應用出發去找到好的場景,把這個AI的技術給用好,包裝出一個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第三,真正To C的AI的原生應用可能還需要一兩年。

周鴻禕:

第一,AI時代要求創業者的反應要更快、有很高的學習能力。2023年每一天AI進展,等於歷史上每一年進展。AI面前,大家起跑線一樣。

第二,專注應用場景,接地氣,從用戶出發思考,不要去炒概念。

第三,要聚焦和專注。AI出來後大家容易掉入一個陷阱,因爲AI是一個比較普適性的生產力工具。與其同時做十個場景不如就賭一個應用場景,把並行變成串行。

本文作者:徐晶晶

《教育科技這一年·2022》+《培訓行業這一年·2021》+《教育科技行業圖譜2022-2023》,重磅發售!套裝優惠價169元,閉眼入!迅速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手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