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施魔法 山西應縣千年木塔「活」起來

山西應縣木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全部架構均由卯榫咬合而成,沒有一顆鐵釘。(中新社)

山西應縣木塔是世上最古老、高大的純木建築。在近千年歷史洗禮下,結構承受力已超標。當地引入AI賦能計劃,不但能讓遊客模擬登塔,數位測繪科技對修復也有重要意義。

1930年代,中國著名建築師樑思成輾轉來到山西應縣,見到了讓他魂牽夢縈的應縣木塔。他寫給夫人林徽因的信中寫道:「好到令人叫絕,喘不出一口氣來半天!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幾體投地的傾倒! 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

新京報報導,90多年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循着樑思成的足跡來到應縣木塔。除了對中國古代純木建築之美感到驚歎外,劉暢更多的是對應縣木塔現狀的擔憂。他提出,應縣木塔這麼大體量的文物保護,需要藉助新技術建構「全科診療」體系。而此事迫在眉睫,如果不做可能會成爲「歷史罪人」。

應縣木塔又稱佛宮寺釋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距今已968年曆史。塔高67.31米,使用木料多達上萬立方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造樓閣式建築,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在山西省朔州市應縣木塔景區,工作人員在演示使用VR設備模擬登塔。(取材自中國日報)

模擬登塔 保障遊覽體驗

歷經近千年的歲月洗禮,應縣木塔逐漸顯露出傾斜之態。除了地震和自然侵蝕外,民國期間軍閥混戰,當地士紳破壞性修復,大量壁畫被毀,也破壞了原有的塔身結構。劉暢認爲,應縣木塔「膝關節」已經粉碎性骨折,只不過建築材料壓得很緊,它依然能夠站着。這是材料使用的極限。

應縣木塔歷經近千年的歲月洗禮,大量壁畫被毀,原有的塔身也漸顯傾斜(新華社)

如今考慮到應縣木塔的承受能力,除一層外,塔內其他區域已不對外開放。對木塔的保護與修繕工作雖一直在進行中,但這座千年木塔的複雜性,也爲修繕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2023年2月,在國家文物局對文物保護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依靠多年對應縣木塔研究理論成果,與參與過北京中軸線數字修復工作的聯想AIGC團隊共同啓動「 AI賦能智慧應縣木塔」計劃。劉暢是該計劃的核心專家,在他看來,這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探索。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毛世傑告訴中國日報,這是聯想空間計算AIGC技術首次應用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嘗試,除了領先行業實驗價值和示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開啓了科技與應縣文旅融合的新篇章。通過這個項目,更多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應縣木塔的魅力。

報導指出,在文遺活化利用方面,「智慧應縣木塔」實現了模擬登塔、藝術還原、古今融合三大突破。在景區已暫停登塔參觀的背景下,「智慧應縣木塔」儘可能保障遊客的遊覽體驗,減少了應縣木塔的壓力。

在劉暢看來,對木塔保護「數位孿生科技」的應用,爲文化遺產保存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他認爲,「數位孿生」不僅是對塔進行數位掃描、實現「模擬登塔」這麼簡單的事。其真正意義在於,透過數位測繪的過程,可以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穿越古今,像當年造塔匠人那樣去思考。也可以透過數據比對,總結出木材在幾百年後的狀態,對保護和修復有重要的意義。

數位科技 重啓木塔故事

在劉暢的指導下,AIGC智慧木塔技術團隊利用現有的素材來推導出遼代的歷史文化,在VR應用中藝術化地疊加木塔各個歷史時期的樣貌,未來可以讓遊客領略到登塔都無法看到的景象。

90多年前,爲了測繪應縣木塔的塔剎,樑思成雙足懸空攀爬鐵鏈,在60多米的高空中完成測繪,留下了珍貴的手稿。如今,技術團隊利用AI技術輔助測繪。 「未來的技術手段會越來越多。終極目的不是爲了記錄,而是理解,這是古建專業的要求,理解木塔才能給它治病。」劉暢說。

中國日報報導,近年來,山西省全面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啓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程以來,已實施雲岡石窟、佛光寺、永樂宮等145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家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的數字化保護。

應縣縣長王晉軍表示,近年來,應縣全面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木塔保護工作平穩有序推進,「也是利用數字化手段講好木塔故事的新起點」。

AIGC智慧木塔技術負責人邢春齊在木塔一層仔細觀察壁畫的細節。(取材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