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熱潮起:不追風口,但也不怕風口

AI以如火如荼之勢襲來,全球同此火熱。在AI的賦能下,機器人領域也迎來了一輪新的創業與投資熱潮。

在創業端,就如千尋智能聯合創始人鄭靈茵表示,從業近十年,現在看到了AI正在爲機器人注入真正的智慧,解決了過去無法解決的難題,在應用上擁有了新的結合點。於是 “趁着這股熱潮建立公司”,千尋智能在今年2月份才成立就完成了2億天使輪融資。

東方富海合夥人王鑫也表示,這次AI賦能,加速瞭解決過去人形和工業機器人領域中不能應對的複雜場景、長尾市場,還有非標場景下的適用性問題。

在海爾資本內部,更是把智能機器人這個領域的戰略定位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海爾資本管理合夥人張嘉誠認爲:“其是繼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革命,光伏等儲能賽道之後,中國迎來的一個非常大的機會,也是中國具有彎道超車機會的賽道。”

如何捕捉到行業獨角獸?清智資本創始合夥人張煜認爲,具身智能領域投資關鍵還是在人,機器人產業的綜合性要求創業者成爲“六邊形的戰士”——不僅具備科研、管理、組織、領導、市場能力,還必須具備工程化能力和資源組織能力。清智資本非常願意向最早最原創的方向去投資,跟着創業者一起成長,不僅做耐心資本還要做愛心資本。

熱潮再度來襲,有的時候我們已經對“追風口”這件事非常熟悉,大家也從過去不理性的狂熱中汲取了教訓和經驗。

“不管投資還是創業,大家追了這麼多年風口,不要再追風口,要切實做產業賦能,企業經營和資本運作和退出,這是我們要做的事。”張嘉誠說,但他更強調的是:“不追風口,但也不怕風口”。

當然,有風口總比沒風口好。國科嘉和高級合夥人陸佳清認爲,對於高關注度的賽道,任何的投資機構都覺得不容錯過,但是也要保持敬畏的心態,凡是高關注,高泡沫的賽道,因爲,最終大家都會爲自己的投資行爲買單。

以上內容均來自9月24日的“2024天府創新資本論壇上的一場精彩圓桌,其圍繞着“AI賦能機器人產業加速向前”的話題引來了多方討論和乾貨分享。在座嘉賓的背景既多元又豐富,既有企業代表也有投資機構的專業人士,他們包括:非夕機器人副總裁胡曉平、跨維智能聯合創始人解銳、千尋智能聯合創始人鄭靈茵、東方富海合夥人王鑫、海爾資本管理合夥人張嘉誠、清智資本創始人合夥人張煜,國科嘉和高級合夥人陸佳清擔任本場主持人。

爲了有效鏈接耐心資本與前沿戰略產業,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在四川天府新區管理委員會和成都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投中信息於2024年9月24日在成都天府新區國會中心隆重舉辦以“壯大耐心資本,培育新質產業”爲主題的“2024天府創新資本論壇”活動。聚焦四川、成都、天府新區,本次論壇將盛邀政府領導、行業專家、頂尖投資機構、成功企業家、明星創業者等共聚一堂,探索如何以耐心資本助力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共創新的繁榮未來。

以下爲圓桌實錄,由投中網整理:

鄭靈茵:大家好,我是千尋智能的鄭靈茵。離主持人最遠卻獲得了最先發言的機會。我簡單介紹一下公司情況,千尋智能成立於今年2月份,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千尋不算是一個初創公司,包括CEO在內的團隊均來自於工業機器人,包括我本人一直在珞石機器人負責市場和機器人出海的工作。我們2月份成立到現在半年多的時間,用了四個月時間完成了,完成近2億元的天使輪融資。我們的首席科學家高陽是清華交叉的博導教授,他本科清華就讀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後拿到了全球四大頂級名校的大滿貫offer,後以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學位,並師從Trevor Darrell教授。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加州伯克利大學與Pieter Abbeel等人合作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在攻讀博士期間,高陽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並在貝葉斯推理方面與朱軍教授合作進行研究。

高教授目前是國內唯一使用基座大模型,利用互聯網視頻做預訓練,加上強化學習、模仿學習,具備全棧的技術路線。千尋從成立到現在非常感謝資本的關注,短短几個月,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款機器人的設計和製造,旨在利用一個硬件平臺充分展示我們的AI能力,我們在上個月的時候發佈了第一款DMEO,年底會交付輪式人形機器人跟大家見面。

解銳:大家好,我是跨維智能的聯合創始人解銳。跨維智能是一家由科學家創立的企業,我們的創始人賈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的終身教授。自2021年成立以來,我們便致力於機器人智能領域的熱門方向,雖然這個方向近年才備受矚目,但我們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相關的技術積累與實踐。經過兩到三年的努力,我們已經驗證了Sim2Real路徑的可行性,實現了100%的數據訓練出3D VLA模型的能力,並在30+行業規模化商業落地。隨着具身智能熱潮的興起,我們自研的具身智能引擎,有望爲機器人產業帶來更大的應用空間,加速通用機器人人工智能的到來。我們正致力於在虛擬仿真環境中訓練出機器人的任務能力,以便它們能夠迅速適應並應用於真實場景,這是我們當前正在全力推進的工作。

胡曉平:大家好,我是非夕科技的胡曉平。非夕科技專注於研發和生產通用智能機器人,自2016年成立以來,我們的核心團隊匯聚了斯坦福機器人實驗室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精英。我們始終堅信,技術的創新應當具備實際應用價值,因此,我們自創立之初,便將力控技術與AI深度融合,賦予機器人更強的操作能力,以實現其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今天,圍繞“AI賦能機器人”的主題,我們的產品理念與之一脈相承,非常期待與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討、交流思想。

張煜:大家好,我是清智資本的張煜。清智資本作爲清華大學產業研究院支持下的創投基金,我們專注於投資早期人工智能項目,並擁有自己的產業孵化器。我們在大模型、行業模型、生命科學、機器人、工業智能、具身智能等相關AI領域都有所佈局,在具身智能領域投資/擬投的企業覆蓋了機器人大腦、小腦、本體、電機、仿真和數據等各個領域。今天很高興能借此機會與大家交流分享,也感謝投中信息及天府新區提供的這個寶貴平臺。

張嘉誠:首先,我要衷心感謝投中信息與天府新區共同搭建的這一平臺,它匯聚了產業界與投資界的精英,共同探討當前最爲熱門的領域。海爾資本是具有差異化優勢的CVC,我們圍繞集團產業做相應的上下游產業鏈以及延伸的投資佈局。一直以來,我們專注於智能科技和醫療健康進行產業投資,過去的15 年來,管理了超 27 支基金,管理投資資產超 300 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與成都也有着深厚的淵源,不僅投資了多家成都企業,特別是在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上這是海爾戰略佈局的重要一環。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將詳細闡述我們的投資策略及集團對於這一賽道的見解與佈局規劃。謝謝大家!

王鑫:大家好,我是東方富海的王鑫。東方富海作爲深圳本土的老牌人民幣基金管理機構,近期我們在成都高新區設立了規模爲50億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這是受工信部指導的基金,旨在扶持早期硬科技企業。隨着科創板的推出,我們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及智能製造領域的投資力度顯著增強。今天非常高興能與各位同仁共聚一堂,交流心得。謝謝!

陸佳清:接下來,我也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我來自國科嘉和,國科嘉和是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專注於硬科技投資的科創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我們已經走過了13年的歷程,目前管理11支基金,投資了近200個項目。我們過往的投資項目中不乏與AI、機器人緊密相關的案例,如工業領域的AGV斯坦德機器人、醫療機器人領域的鈦米機器人,以及定位於認知與決策智能技術的中科聞歌等。非常榮幸能與在座的各位進行交流。投中信息組織的這次活動非常好,參與者的背景既多元又豐富,既有企業代表也有投資機構的專業人士。

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股市大盤漲幅超過4%。不過,無論市場如何波動,AI與機器人作爲長期趨勢,其發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正題,深入探討業務與產業層面的具體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想請教在座的企業家們:隨着AI技術的飛速發展,它正逐步爲機器人賦予“大腦”,而運動控制軟件等則構成了機器人的“小腦”。這兩個概念的疊加,對於AI賦能機器人這一領域,您是如何看待的?它的應用點又在哪裡?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期待大家能分享更多幹貨。

鄭靈茵:關於AI賦能機器人這個問題,我感覺自己具有充分的發言權。我們團隊一直專注於工業機器人領域,親眼目睹了工業機器人的成長與崛起。從最初由四大家族主導的市場,到國產機器人的逐步替代,再到國產供應鏈的蓬勃興起,直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完善,我都參與其中。到了2019年至2020年間,工業機器人更是迎來了出海的熱潮,而我作爲這一趨勢的先行者,親自0-1組建並帶領海外團隊,深入探索了國際市場。

回顧過去,AI賦能機器人的概念時常被提及,但真正意義上實現深度賦能的並不多。除了像上一代梅卡曼德這樣的公司,在3D視覺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爲機器人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賦能外,大多數機器人並未能真正獲得AI的全面賦能。我們所從事的工業場景,對精度和速度有着極高的要求,機器人在工廠中的配合雖然默契,但在智能化方面仍顯不足,一直受限於其“大腦”的發展,即便硬件已相對成熟,其展現出的智慧仍顯有限。

記得在最早小米SU7項目的壓鑄件處理階段,我們就遇到了一個挑戰。由於採用了整體壓鑄工藝,整個車輛在壓鑄過程中會發生變形,曲線隨之變化,而且毛刺的大小和分佈也各不相同。儘管工業機器人在打磨等場景已有出色表現,但面對這種複雜多變的任務,我們仍因擔心其泛化能力不足而謹慎對待。這一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工業機器人在處理非標準化任務時的侷限性。

另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機器人寫毛筆字。在順爲年會上,爲了展示機器人的多才多藝,我們準備了寫有百家姓的扇子作爲禮物。然而,這些字都是提前預設好程序後由機器人書寫的。當雷總現場提出一個生僻字時,機器人因未編入該程序而無法書寫。這一幕讓我意識到,儘管機器人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但其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幸運的是,隨着大語言模型的興起和AI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工業機器人創業者迎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欣喜地看到,AI正在爲機器人注入真正的智慧。通過訓練數據和算法的不斷優化,機器人開始展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學習能力。例如,在訓練後的機器人面前,你可以輕鬆地指示它爲你製作一杯咖啡,它會靈活地避開前方的障礙物,甚至與你進行有趣的互動。這些變化讓我們深感振奮,彷彿看到了工業機器人未來無限的可能。

當然,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工業機器人在某些方面仍無法與人形機器人相媲美。但AI的賦能無疑爲工業機器人解決了許多過去無法攻克的難題。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期待看到更多AI與工業機器人深度融合的創新應用,爲工業生產帶來更多便利與效率。

陸佳清:從您的發言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您對機器人擁有“大腦”這一前景的極大興奮與熱情,這非常好,充滿了正能量。

解銳:我們團隊具備深厚的人工智能背景,在踏入機器人領域後,對機器人智能化的理解更爲深刻。去年上半年,大模型技術的熱潮席捲而來,隨後引發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廣泛關注。這一波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機遇,正是人工智能對傳統機器人每一個核心環節的深度改造。

具體來說,機器人完成任務通常涉及交互、感知、決策、操作這四個關鍵環節。而今,這四個環節都已被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所徹底重塑。交互與決策方面,類似於ChatGPT這樣的自然語言模型,其強大的語義理解和任務拆解能力,正是得益於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

在感知層面,以梅卡曼視覺公司爲例,傳統的視覺算法依賴於人工設計,而我們人工智能導向的方法則是通過數據訓練神經網絡來實現3D感知。這一過程極大地簡化了視覺算法的開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算法工程師的角色。此外,連傳統上被視爲“小腦”的運動控制部分,如今也有了利用神經網絡解決的可能性。

再進一步說,當前這四個環節往往是由各自獨立的神經網絡來完成的。然而,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實現一個端到端的大神經網絡,它能夠通用地處理這四個環節的問題,從而實現類似於人類的高水平手眼協同效率。這將是未來機器人執行任務更加流暢、智能的底層技術支撐。

此外,結合我們自身的優勢,人工智能這一新興賽道展現出了極高的增長潛力,但同時也面臨着與自動駕駛相似的數據短缺問題。大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而實際場景中往往難以提供如此海量的數據。因此,如何有效地生成和利用數據,成爲了所有機器人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

近兩年,“Sim2Real”的概念備受關注,它強調了在虛擬環境中創造大量數據以加速具身智能大模型成熟的重要性。我們不僅需要造數據,更需要關注如何在細節上克服虛擬與現實的差異,使虛擬環境中訓練出的能力能夠成功應用於現實場景。這將是行業合作伙伴共同需要突破的關鍵點。

一旦我們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未來就有可能通過70%、80%甚至90%以上的合成數據來訓練AI能力,從而大大減少數據採集和標註的工作量,並顯著提升數據生成和訓練的效率。這將極大地加速具身智能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有望在十年、五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見證這一革命性的變革。

胡曉平:非夕對於AI與機器人融合的探索有着深刻的體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我們便致力於將AI與機器人技術並行研發與迭代。

其中,盧策吾作爲非夕的聯合創始人,以及國內具身智能領域的代表科學家,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2016年,他不僅攜手三位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共同創立了非夕,還引領着公司初期的發展方向。非夕自創立之初便聚焦仿人化技術路線,旨在突破工業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因位置或精度所帶來的侷限,通過技術創新爲機器人賦予“手感”,即力控能力,以實現手眼協調,從而賦予機器人下意識操作能力。在這一階段,AI及視覺技術更像是機器人的眼睛,爲其提供空間定位與精準識別能力,這是當時AI賦予機器人的核心價值。

隨着大模型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大語言模型對行業的深遠影響,AI的推進速度前所未有。如今,具身智能已成爲備受矚目的熱點領域。在具身智能時代,我們期望藉助AI的力量,提升機器人的任務泛化能力,從而爲機器人進入服務場景、滲透各行各業奠定堅實基礎。在此過程中,AI與機器人的緊密結合顯得尤爲關鍵和重要,它們共同推動着機器人技術的飛躍,開啓無限可能。

陸佳清:三位享有創始人級別聲譽的專家均強調了AI如何爲機械體開啓了廣闊的應用可能性,這一觀點高度一致。在交流中,有兩位嘉賓特別提及了一個關鍵詞,尤其是鄭總,他談到了“趁着這股熱潮建立公司”的見解。那麼,我們就聚焦於“熱潮”這一現象,具體而言,這裡的熱潮指的是業界對某一領域的高度關注以及隨之而來的投融資熱潮。

接下來,我們邀請了三家機構代表,想就當前這個熱門賽道提出一個簡潔明瞭的問題:在您們的觀察中,哪些特徵的公司在這個賽道上更具潛力?或者,您們更看好哪一個具體環節中的創業公司?首先,請王總分享您的看法。

王鑫:我簡要闡述一下,機構的投資視野是隨着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動態調整的。從2014、2015年聚焦於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公司,到如今我們更多關注AI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及其周邊配套零部件的企業,這一轉變正是行業演進的直接反映。機器人這一概念早已有之,而當我們深入研究AI領域的上市公司時,發現其中有近30家公司專注於機器人領域,涵蓋了從工業巨頭匯川,其市值已超千億,到零部件領域的佼佼者,估值也高達五六百億,再到服務機器人市場的代表如科沃斯掃地機器人、九號機器人等,這些企業共同構成了A股市場上機器人板塊的堅實基礎,並催生了衆多細分領域的創業新星。

回到今天的主題“AI+機器人”,我們爲何認爲此刻正是投資熱潮再起之時?關鍵在於AI技術的核心驅動力,尤其是大模型技術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賦能機器人領域。從大模型結合人形機器人,到機器人概念的廣泛延伸,包括低空經濟中的無人機、乃至非物理形態的AI Agent等新概念,它們均展現了機器人技術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這一波大模型的賦能,正是推動行業變革的關鍵因素。

我們認爲,這種行業變革的能力正是我們投資的核心關注點之一。在與賽道上的創始人交流時,我們也瞭解到,我國正從半自動化向自動化穩步邁進,工業機器人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已超過50%。然而,工廠無人化的進程仍有待加速,當前每萬人僅配備約390臺機器,這表明未來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AI賦能的力量正加速解決過去難以應對的複雜場景、長尾市場及非標場景下的挑戰,我們期待看到AI大模型在人形和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深入應用,爲這些行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目前,我們正積極在該領域進行產業佈局,並持續學習,以把握這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投資機遇。

張嘉誠:我想闡述一個關於智能機器人領域的觀點。在我們內部,智能機器人被賦予了極高的定位,我們視其爲繼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革命、光伏及儲能等賽道之後,中國面臨的又一重大機遇。這一賽道不僅爲中國提供了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還蘊含着巨大的市場潛力,其想象空間甚至超越了傳統工業領域。因此,我們的定位是非常明確的。

第二點,海爾集團在這一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圍繞智慧住居、大健康、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海爾始終是智能化與工業、產品、服務深度融合的受益者。基於這些優勢,我們堅定地在這一方向上進行投資佈局。

接下來,針對陸總提出的問題,即如何看待智能機器人這一賽道,我認爲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們見證了衆多賽道的興衰更替,它們的發展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規律:初期涌入,形成先發優勢;隨後競爭加劇,賽道變得擁擠,甚至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和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終,每個賽道都會細分化,並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內產生最終的贏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整個賽道會被一兩家巨頭所主導。

因此,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我們都需要清晰地判斷當前所處的階段。據我們觀察,這個賽道目前有兩個主要的投資方向:一是向前看,投資於那些在基礎創新和系統集成方面具有核心技術和壁壘、擁有先發優勢及完整團隊的企業。儘管原創AI大模型可能更多由大公司或海外公司主導,但在這一領域,國內仍有衆多優秀的企業值得關注。二是向後看,作爲產品導向和實體導向的產業背景,我們更關注產品的市場驗證情況、產品定位的準確性以及市場空間和落地能力。即使某些細分賽道尚未找到明確的落地場景或大規模應用的爆發點,作爲投資機構,我們也會保持高度關注,隨時準備捕捉產業、客戶和市場方面的變化。

最後一個問題是風口問題,不管投資還是創業大家追了這麼多年風口,不要再追風口,要切實做產業賦能,企業經營和資本運作和退出,這是我們要做的事。

陸佳清:有風口總比無方向好,接下來請張總分享。

張煜:大家回答的都很完整了,我想再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維度來談談。

供給側聚焦於技術層面,當前科技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具身智能的興起,是多重因素綜合促成的結果。大模型的出現代表着推理和認知能力的飛躍,極大地降低了機器人針對不同場景的開發和部署成本。同時,中國工業基礎的顯著提升,使我們能夠製造出更爲精細、複雜的機器人產品和部件。回想四十年前,當時日本能做出高端人形機器人ASIMO而中國不能。而今,憑藉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完善的配套體系,我們幾乎能按需打造各類機器人及配件,這無疑加速了產業的成熟。特別是電動機器人的崛起,以及電機等基礎技術的突破,都爲機器人產業的成熟創造了條件。

從需求側來看,隨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機器人作爲降低系統成本的有效手段,其替代人類工作的潛力是巨大的,市場前景廣闊。而作爲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機器人產業與新能源、光伏等一樣,都是十萬億以上級別的產業,其成熟後將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並帶動人工智能、視覺、傳感、材料學、電機等多個基礎科研領域的進步,全面提升中國的工業實力。這是國家大力扶持機器人產業的原因,同時也爲地方政府推動工業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

至於如何判斷並投資機器人領域,我認爲關鍵還是在於人,需要尋找到所謂的“六邊形的戰士”——那些不僅具備科研、管理、組織、領導、市場能力,還具備工程化能力和資源組織能力的創業者。因爲機器人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協同,任何一個環節的短板都可能導致項目的失敗。因此,我們在投資時會更加全面、深入地考察創業者及其團隊的能力。謝謝!

陸佳清:國科嘉和作爲投資機構,也想簡要分享一下我們的觀點。

首先,對於當前高關注度的賽道,包括國科嘉和在內的所有投資機構都深感其潛力巨大,不容錯過。但同時,我們也必須保持敬畏之心,認識到高關注度往往伴隨着高泡沫。最終,每個投資者都會爲自己的投資行爲負責,這是我們的第一個觀點。

其次,關於這波AI熱潮的起源,我們要客觀看待。它並非源自中國,而是硅谷的原創。正如前面嘉賓所言,中國在“0-1”的創新上相對較少,但我們的方向是明確的。AI賦能機器人產業無疑是未來的趨勢,但更多是應用層面。

第三,我們看好的,是AI在工業領域的革命性應用。AI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不一定非要具備人形,但其在智能製造、高端裝備等方面的賦能卻是我們當前關注的重點。對於ToC市場的故事,我們還持謹慎態度,認爲其實現尚需時日。

第四,關於出手的時點,我們非常認同前面嘉賓的觀點。我們認爲,市場波動會遵循一定的曲線,這波熱潮之後,必然會有一個冷靜期,隨後再次上升。對於投資機構而言,把握波段的節奏就像炒股一樣重要。我們投資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一些項目,近期則對高估值項目採取了迴避態度,等待其估值回落。我們期待在下一波熱潮到來時,能夠找到具有明確規模且可複製化的應用場景的項目進行投資。

我們已經花了30分鐘時間討論了主要問題。接下來,讓我們放鬆一下,進入企業板塊的話題。順着投中的思路,我們現在點名。首先,我想請胡總對解總的項目進行點評。非夕的項目中,其配套引擎是一大賣點,特別是空間觸感的引擎。解總是做軟件引擎的專家,您認爲他的方向選擇如何?這個項目是否有做大的潛力?您是否會考慮與其合作,還是您更傾向於自己開發?

胡曉平: 在具身智能領域,數據無疑是關鍵且重要的。過去大語言模型的數據來源豐富且標註相對簡單,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操作數據則更爲複雜,它涉及到科學問題而非僅僅是體例問題。因此,我非常認可並肯定解總所從事的方向,這是未來不可或缺的基礎工具。

實際上,在非夕發展具身智能模塊的初期,我們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在盧教授的帶領下,較早地進行了探索。當時尚未接觸到解總的產品,我們便自主研發了一個類似的數據生成與預訓練工具。現在看來,這一方向是正確的,我們期待未來能在這方面加強與解總的合作。

謝謝!

陸佳清:請解總點評一下鄭總選擇的人形機器人賽道,考慮到當前GDP萬億以上的市場都傾向於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關於這個賽道的切入點、時機選擇以及應用前景,您有何看法?

解銳:鄭總他們通過天使輪融資的成果已經證明了選擇的正確性。今年我們也成功獲得了聯想創投的投資。目前市場上,雖然本體制造公司衆多,但各家能力各有側重,有的小腦技術更強,有的則在大腦技術上有所探索。不同團隊有不同的基因和專長。聯想投資我們的邏輯在於,他們投資了衆多本體公司,但意識到初創團隊難以獨自完成從大腦、小腦到本體所有環節的硬件開發。我們的優勢在於能夠賦能這些企業,使他們的機器人更加智能化。

我認爲,未來會有資源整合能力強大的公司,像蘋果那樣,打造出完整的人形機器人軟硬件體系,成爲行業的標杆。但同時,也會有大量公司採用英特爾、Windows等構建生態的模式,各自發揮專長,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的發展。這兩種商業模式都是可行的,並且能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成功。總的來說,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市場潛力巨大,足以容納衆多參與者共同繁榮。

陸佳清:我想問一下,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選擇我們的服務,是出於自身能力限制,還是因爲我們的服務更經濟、更便捷?

解銳:作爲商業公司,他們自然會選擇商業上更優的方案。如果外購有成熟且可靠的解決方案,爲何還要自己投入資源去開發呢?這個領域確實有幾家領先的公司,他們資金雄厚、資源豐富,可以嘗試各種技術路線。但大多數公司可能更專注於把本體做好,因此我們的服務對他們來說是有價值的。

陸佳清:鄭總,您是具身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企業,非夕是一個著名的項目,雖然他們最初的產品並未採用人形設計,但表現依然出色。您認爲非夕的方向未來能否與您的企業形成互補,共同創造“1+1大於2”的效果?

鄭靈茵:胡總是我們的老朋友,也是我們韓總的同門師弟,他們都來自浙大。工業機器人行業,最初都是從工業機械臂起步,後來由於新的場景不斷的衍生出來,傳統的工業機械臂無法滿足人類需求,於是轉向協作臂的研發。非夕就是那時候成立非常有代表性的協作機械臂廠家,當時市場上只有非夕、思靈和珞石採用力控技術,在每個關節都配備了力控傳感器。我對非夕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們的平面設計團隊來自蘋果,產品調性很高。我剛進入機器人行業時,正是從非夕展會的demo瞭解到力控技術的。

隨着創業浪潮的興起,在盧老師的帶領下也孵化出了穹徹智能,與我們步伐相近。我們都看到了這次機遇,團隊都具備很強的硬件基礎。因此,我相信無論是千尋還是非夕的本體,甚至是盧老師的新公司,我們未來都有合作的可能。只有團結起來,我們才能在國內機器人領域實現國產替代,並共同將我們的產品推向海外,走向全球,走向世界。

謝謝!

陸佳清:這個行業亟需更多知識與能力兼備的人才加入,未來可探索交叉融合。當然,我們投資機構的助力也至關重要。鑑於時間緊迫,我簡短提兩點:一是,在座的投資機構如何推動此賽道發展並盈利?對未來一兩年內的投融資熱度有何看法?

張煜:其實人形機器人這個產業領域幾十年以來一直受業界關注,但以往受限於一些關鍵技術點難於突破和相關產業鏈不完整,無法走向大規模應用。但近年來,傳感、電機、芯片等機器人關鍵技術都獲得了突破,相關產業鏈也趨於完善,特別是大模型帶來的通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和人機交互難度的降低,補齊了人形機器人技術鏈條最後的缺口,這大大增強了業界的信心,認爲此次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全部要素都已齊備,能夠實現商業閉環,這是當前熱度的根源。所以,儘管具身智能及機器人在工業或家庭中的實用功能尚待深入,但其發展速度驚人,迭代迅速。因此,我們總體持樂觀態度,並堅持“投早投小投原創,早進早出”的投資策略。

陸佳清:我稍微打斷一下,目前市場上明星公司的老股爲何無人問津?即便是剛完成的融資項目,打六折也無人接手,從100億降到60億還是無人問津,您對此有何看法?

張煜:確實,我們堅持早期創投基金“早進早出”的策略,但我們也有自己的特點。我們的LP主要來自一線VC和產業資本,它們在投資全週期管理和產業併購方面經驗豐富,因此,我們在投早期項目時,已考慮了未來退出問題。此外,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以具身智能爲代表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建設也反映了整個國家產業升級的趨勢,具有戰略意義。我認爲,在未來,國資也將成爲產業接盤的重要力量。

陸佳清:足夠便宜,國資接盤。

張嘉誠:接下來,我來談談怎麼賺錢。自誇一下,這確實是產業資本的優勢。投資後,不管企業處於什麼階段,我們都能給它帶來一些賦能。如果在研發階段,我們自身的研發能力也相當不錯,可以提供支持。而到了應用階段,我們則可以提供訂單、供應鏈、產業鏈等全方位的支持,這確實是一個顯著的優勢。至於退出方面,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發佈的文件裡有提到,未來鼓勵併購和上市公司協同等退出方式,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確實,過去我們集團也做了不少成功的併購案例,從小到產值兩三千萬的企業,大到市值五百億的公司,併購確實也是我們的一個退出手段。作爲產業資本,正好可以回答你之前的問題。

對於未來2-3年的看法,我覺得還真不好說,因爲這需要回歸到商業本質,綜合考量大家創業、投資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但總的來說,我還是那句話:“大家不追風口,但是也不怕風口,好好經營就好。”

王鑫: 我想說兩個點,一個是早進早出,另一個是家裡有礦。我們富海的情況是這樣的,之前我們非常希望AI機器人產業能夠快速發展,因爲我們已經佈局了大量機器人配套產業,包括做機器人大腦的推理芯片企業,做數據中心的光芯片、光模塊企業,以及機器人相關零部件的企業。這些都是爲了給機器人產業做支撐。這些企業一邊服務於機器人行業,一邊也服務於其他行業,比如傳統自動化行業或者軍工行業。我們對這些企業還是堅定看好的。而由於這波風口的到來,我們希望能看到這些企業實現爆發性的增長,並走到後面上市的階段。

另外,關於機器人,包括人形和本體這個領域,富海還是相對比較謹慎的機構,我們沒有特別地去追風口。目前的策略是讓子彈飛一會兒,我們希望在下一輪投資中能夠佔據行業頭部位置。

陸佳清:我主要就三句話吧:

第一,投中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超過200億美元,再加上國家層面的千億投資,這個產業必然會生長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來,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

第二,作爲一個投資機構,我們儘量做到讓每個投資邏輯都自洽。什麼叫邏輯自洽呢?比如我們投某一個項目時,如果感覺它不能獨立上市,那我們就按照併購的邏輯去看待它,用併購的估值去評估它。如果超出了這個估值範圍,那我們就選擇不投。又比如,如果它是一個鏈主企業,那我們就要考慮到它可能需要融到兩三輪資金之後纔有老股退出的機會,我們要讓每一個新增的投資邏輯都自洽。

第三,我們最關注的是商業化的起始點和爆發點在哪裡。我們永遠在尋找這些點,期待每一個有吸引力的故事都能找到我們。

我們的話題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按照慣例,最後請每位投資者和創業者給臺下關注我們的人一句話寄語吧。希望大家能把握時間,從王總開始。

王鑫: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這波AI賦能機器人行業的熱潮,就像我們之前看的科幻電影終於變成了現實一樣。我非常相信這種力量,我們能想到的將來肯定能做到。未來機器人服務千家萬戶、走進每個家庭這個願景肯定能實現。我對這個行業還是非常看好的。

張嘉誠:我的寄語是一句話三個心:初心、信心、決心。謝謝大家!

張煜:兩位說得都很好,我稍微補充下我的擔心。第一是怕創業者目標定得太遠大而忽略了腳下的路還很長;第二是怕創業者跑得太慢而錯過了機遇,因爲現在的格局是大家必須迅速成爲行業頭部否則就可能被淘汰出局;第三是怕創業者融資太少可能堅持不到盈利的那一天就已經在產業中消亡了。當然,優秀的創業者是能夠克服這些因素的,我們早期資本也還是非常願意向最早最原創的方向去投資,跟着創業者一起成長,不僅做耐心資本還要做愛心資本,大家共同推進纔有產業的未來。謝謝大家!

胡曉平:最後我說一下產品吧。以力爲中心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和以力爲基本路線的機器人本體真的可以創造無限可能。請大家盡情期待未來的應用吧而且在這個路線上可以說中國是引領於世界的。

解銳:我覺得我們自己的目標就是要在技術上保持前沿,在業務上真正能專心搞錢。

鄭靈茵:我的最後一句話是:機器人行業總的來說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爲機器人是物理世界最通用的平臺。所以請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們這些創業者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們。將來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陪伴在我們身邊陪我們老去成爲我們的夥伴這一定會成爲一個現實。謝謝大家!

陸佳清:最後我來總結一下吧。不管你是投資機構還是創業者能在這個賽道上一起努力就是一種幸運。希望我們都能在此有所收穫。謝謝大家!我們就結束今天的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