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龍,中國影史第一個“殺豬盤”

AI爆改成龍,《傳說》暴擊觀衆。

封面 I 電影《傳說》海報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得是有多巨大的ego纔會覺得有人想看自己美顏年輕四十歲的殭屍臉啊,希望現實能給老男人們一些沉重打擊,AI換臉每年輕一歲,投資虧損一千萬,人類史上最貴的美容針。”

這是電影《傳說》在豆瓣排名第一的高贊。

話雖然刻薄,但這很大程度上是很多觀衆乃至成龍影迷的心聲。

頂着《神話》姊妹篇頭銜與“27歲AI成龍重現大熒幕”的噱頭,電影《傳說》轟轟烈烈殺進今年的暑期檔。

但上映13天票房7800萬的成績,基本宣告了這個投資3.5億電影大片的“死亡”。

過時的故事,老套的劇情,一個並不悽美的愛情故事,一個滿身寫着反派的反派,以及一瓶“一人份”的解藥......這部2024年的電影處處流露着20多年前的“老派”氣質。

如果說自我“復刻”《神話》百分之60%的劇情是這部電影失利的關鍵,那AI成龍就是點燃觀衆怒火的那一顆炸彈。

“AI爆改成龍讓他出現的每一幀都是AI質感,彷彿deepfake(深僞)山寨電影。”

“爲了和娜扎演愛情戲,AI換臉成年輕人,在直男癌賽道,成龍可以和馮小剛讓葛優和年輕版人工智能舒淇談戀愛,有一拼。”

“AI加持下的“7歲成龍彷彿直接按張藝興來建模,並以偶像包袱極大的流量明星標準進行假人化精修,大銀幕效果比劣質整容臉還要驚悚。”

社交媒體和豆瓣評論區充斥着對“27歲AI成龍”的不滿與惡評。

圖源: 豆瓣電影

雖然大衆不該對一個70歲的老人如此苛責,但這件事一旦上升到“花錢買票”的商業高度,一切似乎又都合情合理了。

如果說在此之前,大衆對AI的認知還停留在ChatGPT以及大廠高科技實驗室裡,那這一刻,人們對AI的“危害”有了最真實的體感。

觀衆的不滿在於,一個自帶3D磨皮濾鏡,比女主娜扎臉還光滑的AI成龍在大熒幕上“哭起來像笑”的尷尬。

圖源: 電影《傳說》

遺憾的是,這個令主創頗爲滿意的AI成龍成了影片的絕對主角,有觀衆吐槽,時長129分鐘的電影,看真成龍的只有29分鐘。

但這位觀衆顯然高估了成龍的出場時間。

這個所謂的成龍AI,真的只是換臉。動作是實拍,但“替身”不是成龍以往的影像,而據說是鄭業成。

以至於連打戲不僅不是年輕版成龍的再現,也不再遵循曾經的功夫片原則,而變成了假打特效。

在看過影片之後,我十分理解影迷的惡評,因爲影片裡那個技術拙劣、無法以假亂真的AI成龍經由大熒幕的缺點放大之後,真的無時無刻都在讓人如芒刺背、如坐鍼氈、如鯁在喉。

我不知道主創是如何說服向來對“電影特效”高度警惕的成龍使用AI參演的。

畢竟在2023年上映的電影《龍馬精神》裡,成龍飾演的落魄龍虎武師老羅就對特效構築的動作片現狀展現了十足的厭惡。

不過在路演中,70歲的成龍顯然對電影中那個27歲征戰沙場的年輕成龍充滿懷念與羨慕的。

但從影片上映前後主創和觀衆的言論來看,彼此對AI成龍的期待顯然是不同的。

在映前接受媒體的採訪中,《傳說》導演唐季禮直言,用AI技術製作出年輕版的成龍給成龍看時,成龍擔心太帥了。我解釋這個角色是夢中人,是其年輕時的樣子後,成龍才答應,並選擇了27歲這個年齡。

圖源: 電影《傳說》海報

而作爲《傳說》主控公司的博納影業的於冬則說,這部電影中,AI技術不僅實現了過去難以完成的特效製作,更通過數字人技術,讓演員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拍攝任務,大幅度降低了製作成本——“例如,過去一個演員可能需要連續拍攝九天,但現在通過AI技術的輔助,他們只需要兩天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攝,可以大幅度降低片酬。”

在談到創造AI成龍幕後故事時,於冬還透露,成龍大哥從二十幾個數字人形象中選出了現在這個版本,還點贊“太帥了”。

你很難理解一部在前期宣傳焦點集中在AI特效的影片,導演連同製片人關心的不是AI成龍製作的逼真不逼真,而是帥不帥。

這顯然與觀衆的期待是背道而馳的。

大衆和影迷是懷念過去年輕的成龍,但人們懷念的是那個在電影裡有挑戰精神、不使用替身、對特效嗤之以鼻、敢拿命搏也要做出令觀衆歎服的成龍。

圖源: 電影《警察故事》

但主創們顯然誤以爲影迷和觀衆是在饞年輕版成龍的身子,也都忽略了情懷在商業上的反噬作用。

畢竟年輕時的成龍帥不帥,觀衆們能不知道嗎?

在技術樂觀派的認知裡,任何技術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爲它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被解決。

對於《傳說》中AI成龍所展現出的在技術上的拙劣,我同樣保持着樂觀主義的期待。

正如唐季禮所說,兩年前,當我決定將AI製作融入電影時,相關技術還沒成熟,只能邊做邊改,最終形成如今看到的年輕成龍的畫面。

只是後來者大概率不會再是AI成龍了。

如果我時間線拉的足夠長,會發現,成龍電影的問題顯然不是AI,在成龍近10年的電影作品中,《天降雄獅》《十二生肖》《鐵道飛虎》《功夫瑜伽》《急先鋒》《龍馬精神》.....幾乎全都以失敗而告終。

儘管其中有部分在商業上是成功的,但顯然它們全都沒有滿足觀衆的期待。

這其中當然有功夫片乃至港片“衰落”的影響,但更大意義上是成龍本人的原因。

毒舌電影在評價成龍的《傳說》時直言,他活成一個“前輩”的人設。

我深以爲然。

回想一下成龍近些年的作品,你很難挑出一部成龍不在影片裡教育晚輩、直給家國情懷大道理的電影。

某種程度上來說,演了一輩子電影的成龍已然把自己現實的身份帶進了電影,如果說電影造夢,那成龍顯然分不清現實和電影了。

黃曉明和黃渤都說過類似的話:“你紅了,身邊全是好人。”

于成龍而言,作爲娛樂圈大哥大,從來都是被人捧着。

年輕時的他,創作欲爆棚,靠着一身才華即便沒人提出反對意見出品的影片依然質量上乘。

但如今的成龍,不可否認他依然想爲觀衆奉獻精彩的影片,但面對自身創作能力的下降,再加上身邊人一味的捧,很容易活在一個“被捧殺”的真空裡。

在《傳說》的路演中,成龍曾說,自己的電影一向堅持真拍真打,聽說要做一個“AI成龍”的形象,也曾猶豫過。但是在看過幾個AI技術製作出來的成片後,自己決定試試。

再結合此前唐季禮和於冬的言論,不難猜測在成龍態度轉變過程中到底經歷了身邊人怎樣的“捧殺”。

只是令人疑惑的是,在屢屢被市場、被觀衆“戳破”之後,成龍爲何還沒意識到自己始終活在一個“捧殺”構築的“楚門的世界?

電影是光影的藝術,也是技術構築的“奇幻世界”。

從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到2009年的《阿凡達》,電影的魔幻給觀衆帶 來的震撼從未停止。

圖源: 《侏羅紀公園》

如果說《阿凡達》再次激起了電影人對電影技術的探索欲,那時至今日AIGC的出現,則讓影視圈又高潮了一次。

因爲相較於CG特效的實現難度,AIGC生成影像的全新邏輯顯然是影視從業者們最興奮的地方。

電影本就是造夢的藝術,而如今AIGC顯然給電影帶來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其實在《傳說》之前,國內外就用許多使用CG\AI給演員減齡的先例。

比如《流浪地球》、《雙子殺手》、《愛爾蘭人》......尤其是《雙子殺手》像素級的逼真效果還曾引發熱議。

不過在這方面最大的受益者還要數2015年上映的《速度與激情7》。

2013年11月30日,《速度與激情》系列主演之一保羅沃克車禍身亡,隨後 環球影業花費5000萬美元用CG技術在電影中復活了保羅沃克。

圖源: 《速度與激情7》

無論是出於對電影本身的興趣,還是對CG技術拍攝過程的好奇,2015年電影上映時範迪塞爾與保羅沃克在電影結尾岔路口分開,相視一笑的畫面不僅成爲影史經典,更因爲這個“噱頭”該片以24億元成爲2015年中國內地影史的票房冠軍。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不得已的行爲本身不僅無意間滿足了電影造夢的終極追求,也讓CG技術第一次有了溫度。

但相較於李安曾笑談“比威爾史密斯親媽還要了解他的臉”以及《流浪地球2》曾花費一年使用純CG進行嘗試後又推倒重來,《傳說》中的AI成龍更大意義上承擔的則是宣傳“噱頭”的作用。

站在當下的視角,很難想象AI會把電影行業帶到怎樣的未來。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技術從來都是輔助,電影的內核從來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而那些因技術而創造的瑰麗畫面和故事一道,就像在高科技遊樂園坐山車,或是遨遊太空時回望地球的一瞥,身臨其境的奇觀和奇景在光影中爲每個人編織着奇幻的夢境。

背後的指向是十分清晰的:讓AI迴歸技術,讓電影迴歸藝術。

這是“《傳說》們”必須意識到的,也是未來必須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