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能取代實體教學!教團籲:課堂使用須注意平衡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本報資料照)

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生成式AI技術也直接介入教學領域,教育部爲此已在暑假頒佈「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指引如何在課堂使用這項最新科技,業者也聞到商機,不斷推出相應教科新介面。但教團認爲,在教學現場,科技只是協助工具,無法替代實體教學,且學生在學習上的人際互動更不能被機器取代,使用上還是必須要注意平衡。

教育部在8月公佈的「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當中,教育部長鄭英耀特別在序言提到,這是延續1.0及2.0版的「基礎、普遍與實用的工具書」,支持教師規畫與實施數位教學, 3.0版新增「教育部因材網」AI學習夥伴的簡介,以及AI使用風險的注意事項,並提出了AI輔助教學的原則。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表示,最新版本的指引3.0,主要是提出規範,讓老師在使用數位化教學工具時,如何融入各科教學,以及如何避免碰觸到資訊倫理的爭議。

侯俊良提到,但自疫情以來,尤其在學校端,大家都能充分感受到,科技只能在課堂上扮演協助的角色,無法取代實體教學,因此生成式AI能否與課程結合,還是得尊重老師的判斷與處理。

至於業者發現這股商機,不斷推陳出新AI教學產品,侯俊良指出,不只是科技業者,甚至補教業也同樣發現AI教科市場,但科技並非無所不能,還是有其侷限性,且教育部也只是提出規範,沒有強制執行,因此重點還是呼籲將教學主導權迴歸教師,讓老師有時間瞭解是否能以AI進行教學,而非一昧推動到底。

論及AI鋪天蓋地襲來,所有學習都能使用人工智慧進行,教育圈與不少家長均感到憂心,認爲中小學學童科技素養不足,如今卻把生成式AI直接導入教育端,是否合適,以及孩子最後是否會被科技控制?侯俊良說,課堂常會採取分組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進行人際互動,但如果所有學習環節都透過機器安排,便會失去學習與社會對話的能力,呼籲還是要平衡,不能全仰賴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