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這件事」父母沒教過,我們得自己教會自己

心理師周志建—天生的說故事人,在經歷一場大病之後,每天都花時間陪伴自己、跟自己相處,並聆聽內在的聲音,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前,別人無法爲你做的事,現在,我們自己爲自己做。療愈自己,滿足自己,不再外求。全心全意,把自己愛回來,絕對是我們一生中,最該做的一件事。《把自己愛回來》精選閱讀:

《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愈故事》 圖/方智出版社 提供

放下、放慢,清風自來

去年初秋,我一個人前往京都旅行。我想,放空自己。

八天京都之旅回來後,我整整把自己關在家裡三天三夜不出門,我只想繼續安靜地待在京都的深度寧靜裡,享受內心裡無法言喻的平和與喜悅。

三個月之後,我再度前往京都賞楓。那幾天,每天漫步在禪寺古剎的楓葉林裡,我被大自然的多彩豐盛給震撼到闔不攏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唉,終於明白。

「怎麼會有這麼美的地方啊?」心裡不斷驚呼着。然而,我更驚訝地發現:「我竟然活到了五十歲,才第一次來到京都賞楓?」

「那這些年,我都在幹嘛呀?」我捶胸頓足地問自己。

回來後,我跟朋友說:「以後,我想要好好過生活,我不想再錯過任何一場楓紅了。」是的,人生如此美好,我不想再錯過一場華麗的楓紅、一場盛開的櫻花,甚至是路邊一朵綻放的小花。我發誓。

京都之旅,徹徹底底地解放了我內在某個禁錮的靈魂。漫步在京都的禪寺、楓紅、雪櫻裡,我經歷到一種純粹的存在,讓我在當中得以放空、沉靜,誠實面對自己。

好,我認了。這二十年來,我的生活看似豐富,但其實模式都差不多:不是念書、就是工作;不是書寫,就是做諮商。

從碩士唸到博士,在敘事專業裡,不斷精進自我,我很努力,徹底實踐敘事,把敘事變成我,我也變成敘事。努力拿到博士、又出了兩本賣得還不錯的書,獲得不少掌聲。這些世俗成就,沒有不好,都是我想做的事,我在自我實現。

但此刻,我卻突然看見:我的人生其實不也是默默在遵循某種模式,這個模式,很主流、很正當,就是「努力向上,功成名就」,不是嗎?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

圖/freepik

我很幸運,我正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我知道我並沒有刻意想去追求世俗名利,但是,我也必須承認:在生活的努力中,有時,我想停,卻停不下來。我想放鬆、卻無法放鬆。甚至,在無所事事裡,我依然無法感到安然自在。當下,我突然明白。

明白自己爲什麼這幾年會走向靈性修爲,其實我想修的,就是這顆無法安穩的心。

於是,我又突然想起:十年前我生的那場大病(坐骨神經痛)。這場病,絕不是意外、更不是偶然,如今明白:那是我人生追求成就、一路停不下來的結果。這是我「一直努力、停不下來」,所付出的代價。

多麼痛的領悟啊!但它卻也是一份禮物。

相信我,如果不是生了那場病,我是無法停下來的。整整折磨了我一整年的坐骨神經痛,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模式、飲食習慣、讓我開始好好去運動。最後,我痊癒了。我不知道,是我治好了坐骨神經痛,還是坐骨神經痛治療了我。

生病,其實是上天給的恩典。因爲這場病,讓我這十年來,力行「減法生活」。減少應酬、減少不必要的社交,一切能免則免,回到生活的單純裡,感受生命的純粹與美好。

是的,我漸漸回到一種「單純」裡去過生活,我渴望簡單。清靜、簡單、自在,一直是我想要的生活樣貌,但我卻一直做不到。

要簡單,還真不簡單哩。人是慾望的動物,慾望經常把生活搞得七葷八素、混亂不堪。我承認,我也經常「舍」不得。

十年來,我經常在現實的工作努力與清靜的生活渴望裡,來回掙扎。生活,時而簡單,時而複雜。心,時而清明,時而混亂。日子就在這兩端裡,來回擺盪,永無寧日。

漸漸地,我才明白:原來,這就是修行。生活就是修行,沒錯。我必須承認,這樣的修行還真難哩。每當我前進一步,隔天立刻退後兩步。唉,只因「習性難改」。

如今,年過半百,我知道我生命的「折返點」到了。擁有不如享有。我得好好去「享受」我的擁有,而不是繼續去「追求」更多的擁有。

如今更加明白:放下、放慢,生命一切具足,大自在,這就是我要的。未來的人生,我將比照辦理。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我也漸漸領悟:其實人只要好好做自己,一切都將豐盛美好。功名,無須刻意追求,人,其實不需要活得這麼用力。

這本書其實是寫給自己看的。透過書寫,其實我在宣告一件事:「對,我該停下來了。而且,我要享受生命、享受我美好的人生。」

圖/unsplash

如果,你的人生剛好也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如果,你最近生活也感到茫然迷惘,那麼,這本書,或許適合你。

書裡的故事,或許會幫你的生命找到一個「出口」,把你從一成不變的生活裡,給喚醒、翻轉過來。生命之道,就藏在故事裡,這就是故事的療愈力量。

現在,邀請您,給自己泡杯好茶,坐下來,輕鬆享受這本書吧。

記得,放下、放慢,清風自來。

本文摘自《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愈故事》,方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