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奉獻不停歇 科學家賈鬆良、葉德培夫婦堅持公益捐贈近六十載
一套約60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近40年;一張雙人牀,從上世紀60年代用到現在……這是清華大學退休教授賈鬆良的家。若不是親眼看到,很難想象,幾十年間,一筆又一筆捐贈,就是從這樣的家裡寄出。
“我和夫人都已八十五六歲,在世時日已不多,家中尚有部分積蓄,想支援驛亭鎮的鄉村振興建設,再捐贈經費不少於400萬元……”去年初,一封寫給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驛亭鎮的信,寄託了一對老夫婦熱心公益的赤誠。
“當時,她躺在病牀上,我們一起商量,想完成共同的心願。”望着妻子葉德培生前爲中小學生髮放獎助學金的照片,賈鬆良說。
儉樸的生活,持續的愛心,背後是怎樣的情緣?
“生活是艱苦的,但我又是幸運的”
1937年1月,賈鬆良在驛亭鎮出生。“我是在親友的幫助下長大的。”賈鬆良說,自己3歲喪父,童年在外祖母家生活;兒時曾目睹新四軍戰士在村裡英勇戰鬥,當時就立下了報效祖國的志向;中學時,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木板房中,靠着每月9元的補助繼續學業。
“生活是艱苦的,但我又是幸運的。”回憶往昔,賈鬆良仍記得許多溫暖的瞬間,“許多老師都很關心我,幫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有的還在週末邀請我去他們家中吃飯。”
自強、感恩的種子,自此紮根心田。1957年,賈鬆良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也在這裡遇到了一生的伴侶。畢業後,賈鬆良留校任教,葉德培進入航天科工二院工作。
“我從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村孩子成長爲一名大學教師,如果沒有黨和國家的培養與大家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回顧成長經歷,賈鬆良說,爲家鄉公益事業盡綿薄之力是他畢生的心願,葉德培對此也十分支持,“對於公益捐贈,她有時比我還積極!”
一張1965年3月的收款回執,記錄了兩人剛工作時的捐贈經歷,也是愛心捐贈的起點。60年代,他們分3次共捐資200元,支援上虞農村林場建設;80年代,賈鬆良編寫的第一本書出版,他將部分稿費捐贈給上海澄衷中學圖書館;90年代,捐贈近萬元資助上虞農村小學的照明、供水建設;2003年,爲鄉村公路建設捐贈1萬元;2018年至2019年,捐資100餘萬元修建農村小學體育館、設立中小學獎助學金……近六十載如一日,愛心從未停歇。
在賈鬆良夫婦曾捐助的鄉村小學舊址水井旁,佇立着一塊紀念石碑,上面刻着“飲水思源”。“家鄉人的恩情,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要飲水思源、回報社會。”賈鬆良樸實的話語中透着堅定。
“在科研中,我們不斷遇到挑戰,也不斷進步”
賈鬆良常在臥室裡一張1米多寬的寫字檯上工作,桌上擺放着各種書籍。兩側書櫃也滿滿當當,一側滿是集成電路相關書籍,其中不乏他自己的著作,另一側則多是計量學相關書籍,很多是葉德培的著作。
“不要把我當成慈善家,我只是一名教師。”在賈鬆良看來,科研工作是他和夫人爲國家貢獻力量的主要方式,“在科研中,我們不斷遇到挑戰,也不斷進步。我們的工作都是爲國家解決難題。一輩子,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一切爲了祖國。”
賈鬆良從事的半導體器件封裝等領域研究,與半導體器件的可靠性息息相關。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是他編著的教材《雙極集成電路分析與設計基礎》,裡面夾着多年前的授課筆記;再抽出一本,是他參與譯著的《微電子封裝手冊》,其中寫到“獻給正在蓬勃發展的我國微電子封裝業”;還有許多獲獎證書——“功率半導體器件芯片背面多層金屬層製造技術”等成果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
成果和榮譽不僅在書架。
“感謝您對中國空間站的貢獻!”……一份份感謝信、紀念牌,是數十年科研報國的縮影。賈鬆良曾參與航天、衛星發射等重大工程相關工作,在大國重器相關科研工作中爲國家解決多項技術難題,許多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時至如今,仍有一些單位在遇到器件封裝問題時主動找到賈鬆良,他也十分樂意答疑解難。
“一輩子只做計量一件事”,是葉德培的老同事們對她的評價。進入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工作後,葉德培曾擔任副總工程師、總計量師,還培養出一大批計量行業領軍人才。“她在工作上也是能力很強的。我們兩個人的想法總是很一致。”望着書架上夫人編寫的書籍,賈鬆良敬佩地說,“要對得起共產黨員的稱號。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勤勤懇懇工作,力求精益求精——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
“繼續力所能及地爲國家、社會做一些事情”
去年6月,夫人去世後,賈鬆良繼續居住在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房子裡。清晨,芝麻糊、玉米糊衝一衝就是早飯,家裡的木質傢俱,有的是從結婚時用到現在。
“布衣暖,菜飯飽”,這是賈鬆良兒時常聽家中老人說的話,也成爲他一輩子的習慣。“房子不管多大,白天也只需要一個桌子用來工作、晚上一個牀位用來睡覺。”對於物質生活,他不太在意。
生活上能省則省,工作上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書桌前掛着的一本月曆上,密密麻麻記載着賈鬆良每天的日程:爲博士生論文提出建議;幫外單位解決技術難題;回清華,參加黨組織活動,參加課題組的會議……
對於公益捐贈的過程,賈鬆良也十分上心。改造鄉村路燈,修葺烈士墓,修建鄉村文化中心、鄉土文化記憶館……項目選擇、經費使用,他都一一過問,並通過照片瞭解進展。從去年起,賈鬆良每年還爲家鄉2個自然村的80歲以上老人發放春節慰問金。
讓賈鬆良欣慰的是,子女、孫輩支持他們的愛心奉獻,捐贈也影響到了許多年輕人。“在鎮小學的風雨操場打籃球,望着整潔嶄新的體育館,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決心以您爲榜樣,將來也能幫助建設家鄉。”“我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像您一樣學有所成,考上理想的學校,學好知識、掌握本領,儘自己所能回報家鄉、回報社會、回報祖國。”……收到孩子們寄來的感謝信,賈鬆良十分開心。
賈鬆良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400萬元的捐贈計劃裡,還有一部分需要驗收、付款,還有一些項目有待落實。曾有人說,除了已籤的項目,其餘的不要再捐贈了。我沒有同意。”他說,“我要保重身體,繼續力所能及地爲國家、社會做一些事情。”
多年的奉獻與堅持,爲了什麼?賈鬆良想了想,堅定地說:“人活着,應該以對社會有更多貢獻爲榮。”
這是賈鬆良和葉德培的理想,也是他們踐行一生的信念。
(來源:人民日報;記者 吳月,苑潔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