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專題展,觀衆現場憶起長城故事

(原標題:“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專題展,觀衆現場憶起長城故事)

7月6日,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薪火相傳 共礪國魂——慶祝“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四十週年專題展》迎來參觀熱潮,不少市民遊客在開展後的首個週末專程趕來探展,深入瞭解長城背後的故事。

上午9時30分許,位於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水景庭院東區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專題展展廳內,不少觀衆正駐足在一張張老報紙、一份份泛黃的檔案資料和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前,瞭解着40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社會贊助活動取得的成就和長城北京段保護工作中鮮爲人知的故事。

今年76歲的牛淳,拿着相機認真地拍下了幾乎每一件展品,這樣一個長城專題展,讓他如獲至寶。“展示的這些老報紙、當時的文物工作簡報、社會贊助登記表,可都是不常見的珍貴歷史資料,很有價值,我要拍下來回去好好整理一下。”牛淳不僅平時愛爬長城,還很關注長城的修復情況,但凡是關於長城的資料,他都很注意留存。

站在展覽中八達嶺長城修復前後的對比圖前,今年72歲的“長城迷”路好榮回想起了自己1983年在八達嶺長城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對於40年前北京晚報發起的“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老人也記憶猶新。“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登長城,感嘆壯觀的同時,也確實感受到了當時長城的殘破,路都是碎石路,拍張照片都感覺站不穩。但第二年咱們晚報就發起了‘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修繕過後的八達嶺那真是大變樣了。”從那之後,路好榮又多次登上八達嶺長城,還有慕田峪長城、居庸關長城……北京段的長城,他一一走過。

走遍了北京段,路好榮的腳步又向外延伸。“從最東邊丹東的虎山,到最西邊的嘉峪關,但凡有長城的地方,我幾乎也去了個遍。”專程來看這個專題展的他,提起自己的“長城故事”也十分自豪。“2023年,我去了河北的倒馬關段長城、天津黃崖關長城,2020年去了陝西榆林的鎮北臺長城,這是2014年我去嘉峪關長城……”他翻出手機裡十多年來去到各段長城時留下的照片,興奮地向記者展示着。

觀衆參觀“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專題展

“最近一次去的是咱們延慶的大莊科段長城,那裡現在也修得非常不錯,這次來看展覽,才瞭解到原來那裡是長城研究性保護修繕項目的試點。”看到展覽第四部分的“長城保護理念演進”,路好榮瞭解着新時代的長城修繕故事,有了新的收穫。

今年70歲的宋女士讀着展覽裡選登的《我與長城的故事》,也回想起了自己家裡的“長城故事”。“我們家從上世紀90年代買車後,第一件事就是帶着公公婆婆一起去看了八達嶺長城,兩個人雖然都是老北京,但活到70多歲還沒去過長城。當時的八達嶺已經修繕得很好爬了,兩個老人走了兩個城臺呢。”宋女士感慨道。

觀衆參觀“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專題展

觀衆在“愛我長城 興我中華”活動倡議書下簽字

“原來長城當年是由大家一起捐款修繕的呀,有科學家楊振寧的捐款、羊坊店小學的學生捐款,還有當地的居民歸還長城磚……”平日裡愛爬長城的中學生董宸昌蹲在一張張舊報紙前,通過那些他沒見過的“豆腐塊兒”新聞,瞭解着長城修繕保護的歷史。

“通過社會贊助,北京及全國各地多個長城地段得到了修復……”來自河南的劉曉一字一句爲4歲的女兒讀着展覽中的說明文字,一旁的丈夫楊先生還拖着行李箱。“今天是我們在北京旅遊的最後一天,孩子太小,這次沒來得及去爬長城,恰好碰到了這個展覽,趕緊來看看,給女兒先留個印象。”參觀完後,劉曉在北京日報社新發起的“愛我長城 興我中華”活動倡議書下寫下了女兒的名字,並說下次來一定要帶她去爬一次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