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戰績顯赫 波灣戰爭狙殺率5成4

愛國者飛彈服役40年,1990年代在第一次波灣戰爭中大放異彩。(摘自美國陸軍官網)

愛國者飛彈服役40年,1990年代在第一次波灣戰爭中大放異彩,成功攔截俄製飛毛者飛彈,之後仍不斷改良,如今已進化到第三代,並在全球18個國家部署,中華民國爲其中大戶。美國最近宣佈軍援烏克蘭愛國者飛彈,以抵抗俄羅斯飛彈的威脅。

雷神公司(Raytheon)所研製的MIM-104愛國者飛彈(Patriot),幾乎是該公司最重要的名片,它的實戰經驗豐富,改進型也多,成爲如今美國與其盟國最倚重的主要防空與飛彈防禦系統,目前總計有18個國家與地區是愛國者的用戶。

1960年,蘇聯持續開發高空高速的戰鬥機與轟炸機,美國深感空中威脅,於是美國陸軍飛彈司令部(USAMDC)認爲,防空系統需要高效能並且機動化,期望在1970年代獲得新式防空飛彈,該計劃就稱爲「陸軍防空系統70年代」(AADS-70s),用以取代靜態的MIM-23鷹式(HAWKA)和MIM-14勝利女神(Nike Hercules),之後該計劃改名叫地對空導彈開發(SAM-D),並選擇雷神公司爲主要承包商。1976年,雷神公司的SAM-D交出示範系統,獲得美國陸軍認可,並正式更名爲「愛國者」(PATRIOT,「相控陣跟蹤雷達攔截目標」Phased Array Tracking Radar to Intercept On Target的縮寫)。

美國陸軍於1982年5月啓用了第一個愛國者飛彈營,隨後,美國陸軍部設想愛國者的彈道飛彈防禦能力,改寫其軟體,偵測移動速度更快的目標,使其能夠與戰術彈道飛彈交戰。1986年9月,經過改進的愛國者先進能力第1型(Patriot Advanced Capability 1,簡稱PAC-1)在測試中,成功攔截1枚MGM-52C戰矛戰術飛彈(Lance),從此之後,愛國者系統踏上「攔截彈道飛彈」的第二專長。

雖然PAC-1在測試中擊落了戰矛飛彈,但是它的威力不夠,也不能有效追蹤,不具真正的攔截效果。因此開始了愛國者2型(PAC-2,正式型號MIM-104C)的系統升級,改良了飛彈引信、彈頭和導引系統,期望能夠攔截蘇聯的前線彈道飛彈。PAC-2於1987年首次進行測試,並於1990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正巧,也在1991年初,參與波斯灣戰爭,日後也稱爲第1次伊拉克戰爭。

在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一共發射了83枚飛毛腿飛彈打擊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當時PAC-2採取「以3換1」,也就是面對1枚飛毛腿飛彈,就發射3枚PAC-2的方式,成功的摧毀了其中的45枚,從此「愛國者飛彈」聲名遠揚。

然而,有些專家檢視PAC-2在波斯灣戰爭的實戰表現,認爲攔截準確率過低,PAC-2的90公斤爆炸碎片彈頭,有時無法完全摧毀來襲飛彈,顯然有必要升級改進,稱爲PAC-2+,或叫「導引增強型飛彈」 (GEM),正式型號MIM-104D,它具有更輕的結構、增強的推進劑、新式彈頭引信,以及更快的高爆彈破片噴流速度。PAC-2 GEM-T/GEM-C於2002年服役。

愛國者2型具有70至110公里的作戰距離,它至今仍是相當重要的彈道飛彈攔截器,中華民國陸軍具有3套愛國者2型。

另一方面,早在1980年代,由時任美國總統雷根提出,特別針對蘇聯飛彈威脅的「先期戰略防衛」(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當中,有一項稱爲「增程攔截技術」(ERINT)的研發專案,提出一種小型、單純碰撞引信的攔截器,該計劃日後合併入愛國者3型(PAC-3),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