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出清再加速:8月已有10家上市公司被立案,劍指信披違法違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崔文靜 北京報道8月12日,中青寶、任子行、瀋陽化工、同德化工、ST東時5家上市公司股價集體大跌。Wind數據顯示,股價跌幅最小的ST東時下滑5.00% ,股價僅剩1.52元;跌幅最大的任子行單日跌幅高達19.90% ,股價已較年初跌去47.95%。

5家上市公司股價集體下跌,均因爲8月9日晚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儘管經過一個週末的沉澱,公告後的首個交易日,相關企業股價仍然跳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採訪與調研發現,5家公司被立案調查與股價滑坡背後,折射兩大現象。

一方面,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數量,在經歷6月、7月連續2個月的相對減少後,8月再度開啓加速模式。截至8月12日17時,8月以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已經達到10家,約爲前兩月之和。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並不意味着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爲增加,相反,伴隨數月來嚴監管的持續推進,目前市場環境已經得到淨化。當前處罰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是監管精細化的體現。隨着更多問題逐步出清,資本市場生態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一旦被立案調查,往往伴隨股價的大幅下滑,尤其是隨着更多上市公司觸及強制退市指標,業內擔心被立案調查企業後續很可能觸及強制退市。

對此,受訪人士建議理性看待,涉及財務造假、重大違法違規等核心問題而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後續或存在被強制退市可能,但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並不必然意味着公司存在重大問題,更不一定涉及退市;投資者需要了解立案調查的具體原因和進展情況,避免盲目跟風或恐慌性拋售。

11天10家公司被立案調查

嚴監管,是證監會2024年工作的主基調之一,對涉嫌違法違規的企業啓動立案調查,是嚴監管的重要體現。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17時,年內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已經超過70家,其中3月~5月數量較多,均在10家以上;6月~7月減少至5家左右。

8月以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數量再度增加,截至8月12日17時,官宣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至少有10家,包括中青寶、任子行、瀋陽化工、同德化工、ST東時、復旦復華、匯宇製藥-W、錦富技術、日海智能、甬金股份等。如果將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和《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的企業計算在內,8月以來被點名的上市公司則已接近20家。從立案調查或處罰原因來看,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者佔比約九成,上述10家上市公司皆爲此因。

具體來看,信披違法違規所涉問題頗爲多樣。首先,年報與業績相關信披違規是重災區,比如,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23年年報,典型如普利製藥;比如,年報存在虛假記載,ST盛屯、ST亞聯、ST峽創皆爲此因;再比如,未及時披露重大虧損情況,佳雲科技因此被罰。

其次,涉嫌短線交易,典型如甬金股份、匯宇製藥-W。

再者,一些過去相對常見的信披違規行爲,如今卻爲上市公司招致處罰。例如,*ST深天未按規定披露擔保事項,未按規定披露非經營性資金往來的關聯交易;未名醫藥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及非經營性關聯交易,未按規定及時披露重要合同及合同履行的重大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被點名的上市公司數量不少,但這並不意味着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爲的增加。與之相反,在持續數月的嚴監管之下,上市公司信披質量已有明顯改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將這一改變概括爲:信息披露更加規範,內容更加嚴謹,更加註意落實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要求。

不過,田軒同時指出,伴隨嚴監管的加強,一些違法違規新特點開始出現,包括通過會計處理進行造假的手段更加隱蔽、對某些新興業務領域信息披露內容模糊化處理等來逃避監管。這需要充分發揮多部門監管協同作用,及時更新監管手段,對上市公司信披內容謹慎對待。

信披違規或成導火索

縱觀上述被立案調查或行政處罰的上市公司可以發現,其股價均集體滑坡,尤其是被監管點名次日,股價普遍大跳水。

根據Wind數據,以8月9日晚間公告被立案調查的中青寶、任子行、瀋陽化工、同德化工、ST東時5家上市公司爲例,8月12日股價集體大跌。

其中,ST東時跌幅最小,下跌5.00%,但其股價僅報收每股1.52元,已經面臨面值強退壓力;任子行、中青寶跌幅居前,分別縮水19.90% 和16.07%;另外兩家上市公司跌幅亦接近10%。

如果從年內股價跌幅來看,8月以來被立案調查的10家上市公司中,除甬金股份下降7.77%以外,其餘9家降幅均在20%以上;復旦復華、任子行、日海智能、ST東時4家公司下跌超45%;ST東時下滑最爲嚴重,股價跌幅高達63.90%。

值得注意的是,信披違規並不意味着問題嚴重,但其帶來的立案調查卻導致股價大跌,在受訪人士看來,其關鍵原因在於立案調查可能招致更爲嚴重的問題被揭露。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告訴記者,隨着調查的深入,其他問題被發現的概率將會顯著加大,換言之,信披違規能夠成爲上市公司問題暴露的導火索。

田軒表示,目前監管層對上市公司信披狀況的審查更加嚴格,包括公司主營業務開展情況、資產結構、償債能力,公司對外經營活動的真實性、合理性,公司是否存在需要及時披露而未及時信披的重大事項,公司關鍵少數是否存在內幕交易、操縱市場行爲等,一切可能影響中小投資者利益的現象都要納入信披審查範疇。這就意味着,以前可能被認爲比較小的問題也會被立案調查,進而“順藤摸瓜”,若存在其他問題,也會進一步被揭露出來。

後續未必涉及強制退市

上市公司因立案調查而股價下跌,原因之一在於投資者對相關企業後續觸及強制退市的擔憂。

根據田軒與田利輝分析,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並不等同於面臨強制退市壓力,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方面,當立案調查涉及較爲嚴重的財務造假,掩蓋公司實際經營狀況惡化的事實;惡意提供虛假信息擾亂市場;惡意隱瞞公司出現的重大變動情況等違法違規核心問題時,退市風險會顯著增加。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僅表明相關企業存在信披存疑事項,未必觸及退市。

鑑於此,田利輝建議投資者在面對被立案調查的公司時,保持理性,關注公司公告,瞭解立案調查的具體原因和進展情況,避免盲目跟風或恐慌性拋售。

田軒表示,從客觀實際出發,密切關注監管機構的公告和公司的後續公告,正確評估被立案調查事項可能產生的風險;從投資者角度,應該謹慎對待,認清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深層次的原因,進一步評估可能對公司股價和業務運營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影響,重點關注公司基本面及持續經營、公司治理等中長期發展能力,適時調整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