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雙向“破冰”:基於商業,限於巨頭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立洋 上海報道

近日,釘釘新功能黑板報發文宣佈即日起,用戶可直接通過微信加入釘釘會議,無需下載釘釘會議客戶端。此次釘釘會議在微信端的嵌入中,包含解除靜音、開啓攝像頭、邀請好友、查看成員等核心功能在微信端的應用。

從年初的閒魚微信小程序上線,到淘寶訂單可部分使用微信支付,再到此次釘釘會議和微信的連通,今年,阿里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加快了“破冰拆牆”實現互聯互通的腳步。

除了阿里和騰訊,近期字節、京東、拼多多等互聯網公司紛紛在廣告營銷、功能優化等方面走向互通。自2021年工信部針對平臺之間的相互封禁,要求企業分步驟、分階段解決屏蔽網址鏈接問題以來,互聯互通實踐已過兩年,近期阿里騰訊間再次取得實質性進展,其背後基於哪些因素考量?

平臺規模見頂下的新增長點

近年來,隨着我國智能設備用戶和觸網比例的不斷提高,各大巨頭在國內市場的用戶規模已接近觸頂,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邏輯逐步由追求增量向挖掘存量轉變。多位受訪對象在與記者交流時指出,平臺之間互聯互通進程的推進與行業邏輯驅動下的商業模式變化息息相關。

“消費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大廠多爲自建生態,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後,其背後的增長邏輯已經發生根本轉變,信息全面互聯、資源優化配置、多方共贏是發展關鍵。”易觀分析研究合夥人陳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原有的互聯網巨頭各自“圈地”的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下新的發展趨勢,平臺之間紛紛打破壁壘進行聯通,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南開大學數字經濟交叉科學中心研究員陳兵亦向記者表示,當前各大巨頭平臺間的競爭合作關係已不再侷限於純粹的流量爭奪,而是如何通過業務的進一步開發以及流量的使用來豐富生態、提升用戶轉化率。

早在今年年初,釘釘總裁葉軍接受採訪時就曾表達與微信合作聯動的意願,並稱是基於用戶價值的考慮。根據釘釘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釘釘的用戶規模已達7億,企業組織數達2500萬,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用戶羣體,與微信的互通是滿足用戶日常使用場景的需要,也是其尋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而對於此前淘寶和微信支付的互通嘗試,陳晨表示,在淘寶和微信用戶規模逐漸逼近天花板的情況下,作爲阿里和騰訊的支柱產品,迫切需要尋找新增長點。打破原有相對封閉的自有生態,開放合作有利於雙方的資源互補,從而減少流量損失,建立更高效的轉化鏈路,加快新商業模式的探索。

此外,自2021年工信部對互聯網企業互相屏蔽的問題給出明確指示後,實現產品互通既滿足監管要求,更加符合消費者利益和商家利益,也是應對新興平臺流量爭奪,穩定核心用戶的重要舉措。”

阿里和騰訊的“破冰”合作,是平臺發展、監管和用戶需求等多重因素驅動下促成的,其核心產品的相互開放對於整個互聯網行業的聯通,無疑邁出了頗爲關鍵的一步。

互聯互通深水區

需要注意到的是,但自2021年9月工信部提出限期內要求各平臺解除屏蔽網址鏈接,強化互聯網行業“互聯互通”發展基調以來,各平臺雖進行了業務層面一定程度上的解除屏蔽和合作互通,但相較於這四年互聯網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各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的進展則相對緩慢。

另一方面,互聯互通本身的內涵包括多個層面。例如,早在工信部2021年初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就提出,.推動平臺間數據互聯互通。構建平臺數據字典互認機制,統一工業數據、算法模型、微服務等調用接口。鼓勵開展聯合攻關、互補合作,制定平臺間接口規範,推動機理模型和工業APP的跨平臺調用與訂閱,打造協同發展、多層次系統化平臺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於2022年發佈的《關於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建立有序開放的平臺生態”部分亦提出,平臺應依法依規有序推進生態開放,按照統一規則公平對外提供服務,不得惡意不兼容,或設置不合理的程序要求。平臺運營者不得利用數據、流量、技術、市場、資本優勢,限制其他平臺和應用獨立運行。推動制定雲平臺間系統遷移和互聯互通標準,加快業務和數據互聯互通。

不難看出,在上述政策要求中,除了像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之間的聯通,對平臺互聯互通的更深層意義指向互聯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相互連通,一方面帶動行業內中小企業發展,另一方面也順應了互聯網行業反壟斷的大趨勢。

結合當前互聯互通發展階段,面對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如何實現數據的連通,仍是未來互聯網企業合作進入深水區的關鍵和難點。

“互聯網平臺的互聯互通一定是建立在數據生態系統互通之上。”陳兵指出,以微信爲例,用戶在微信平臺產生的社交數據和支付數據能否在其他平臺上使用,隨着未來合作互通的深入,對數據兼容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於發展web3.0,特別是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創新發展爲背景下,數據的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三方面能否做到實質性上的互通是關鍵。

從互聯互通實現條件來看,如何在促進數據的流通需要和數據保護之間形成動態平衡,對於當下我國數據生態系統的構建,仍面臨着一定阻礙。陳兵表示,雲端能力、算力系統能否支持大量數據的儲存、調用、計算等,數據互通對安全邊界該如何擬定,都是未來在技術和政策層面應着力解決的問題。

另外,隨着不同層次互聯網企業互聯互通程度的加深,對於相應技術開發、運營和維繫互通的成本也是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對於阿里、騰訊、字節等頭部互聯網企業,主動迎接開放和互通是綜合其發展現狀和自身利益衡量的選擇。而對於互聯網行業中的大部分中小平臺企業,在互聯互通過程中如何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整個行業的生態繁榮,改變大型互聯網平臺掌握絕對優勢的局面。

“在海外AI大模型加速突破的背景下,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亟待加強生態合作,產品的互聯互通有利於加快數據融合,拓展應用場景,從而促進算法和模型的優化創新,推動國產大模型發展。”陳晨表示,隨着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應用形態的快速發展,或將是引導互聯互通邁入新階段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