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成都“褚時健”,又融3個億

“我到現在都不知道該怎樣經營企業。”87歲的錢積惠向我說道。

錢積惠,中國著名核科研工作者。193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22歲時,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系畢業,留校從事教學工作;31歲時,調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後任核動力院院長;55歲時,進入國際原子能機構,任副總幹事,負責技術合作事務。40年職業生涯都活躍在覈科學界。

在2016年,78歲的錢積惠決定創業。他與76歲的李茂良、51歲的蔡繼鳴組建了一個平均年齡70歲的創業團隊,想要把一個沉寂20年的項目重新帶入市場。

前不久,他們創辦的公司“紐瑞特”,完成了3億元的C輪融資,成都科創投、川創投、華興康平、星空資本等多家機構注資。而在此前,這支“中老年創業團隊”獲得了近20家投資機構和產業方支持。

從退休創業,到成長爲硬科技準獨角獸,錢積惠的創業經歷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成長曆程,也是科學家面對商業邏輯時,觀念衝突和變化的故事。作爲“初代科學家創業”的案例,錢積惠和紐瑞特的故事頗具代表性。

一段20年前的往事

2016年,78歲的錢積惠爲了說服別人投資他與李茂良、蔡繼鳴合作創辦的公司,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述那件“令人遺憾”的往事。

這件事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故事的主角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年輕時候的李茂良。

話說在1981-1983年,曾爲核動力研究院第一所副所長、成都同位素應用研究所所長的李茂良,被選派爲訪問學者到美國密蘇里大學進修。他的導師,交給了他一項研究課題:用放射性微球治療癌症,也就是現在人們口中的“核藥”。

當時,歐美學界已經注意到放射性藥物治療腫瘤的大好前景。在李茂良赴美學習之前,美國FDA批准了Medi-Physics銷售一種腦灌注成像放射性藥物,碘123imp;不久後又批准了第一種用於心肌關注成像的放射性藥物,銣-82。所以在李茂良和他的同門師兄,拿到這一課題的時候,正是核藥世界的廣闊大門被悄悄打開的時候。

不久,他們研發出了釔-90玻璃微球。這款藥物被注入到癌塊表面,可以對腫瘤的各級營養血管形成機械栓塞作用,並通過發出β射線,殺死癌細胞。

1983年回到核動力院後,李茂良又組織團隊開始磷-32玻璃微球相關研究。1989年,他們與華西口腔醫院合作進行臨牀試驗,選擇了10例口腔鱗狀細胞癌晚期患者,每人注射一劑磷-32玻璃微球。最終8例臨牀上腫瘤組織完全消失,潰瘍癒合,另2例腫瘤消退50%以上。這一結果令人振奮,“無疑是當時國內癌症治療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於是在1991年,李茂良和他的上級領導錢積惠,一起將臨牀試驗的書面報告提交給了衛生部,希望推動該技術的臨牀推廣應用,造福我國醫療事業。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放射性藥物定義模糊、管理空白等問題,磷-32玻璃微球項目最終沒能通過相關評審。而後這項研究又因各種事項一再耽誤,最終處於沉寂狀態。原本在上世紀90年代,與歐美科學家同步起跑的核藥研究,就這樣停滯了。

再次向我講起這個故事的時候,錢積惠依然不勝唏噓。他將手中的水杯重重地磕在茶几上,然後強調說,“我們當初創辦這家公司,就是想彌補20年前的遺憾。讓這項研究最終能夠治病救人。”

平均年齡70歲的“退休合夥人”

他所說的這家公司就是紐瑞特,一家總部位於成都的核藥研發企業。

創立紐瑞特念頭始於2015年。當年,國家鼓勵大衆創新、萬衆創業,而且還提出發展“四新”經濟: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應用與轉化。

技術成果轉化作爲一種技術合作形式,正是錢積惠擅長的領域。他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院院長,一直從事核動力領域的研究。90年代到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任副總幹事,主要工作就是負責國際間的技術合作。

此前,核動力院積累了一批可以外溢的創新技術,但受限於客觀條件未能市場轉化。而在2014年退休後,錢積惠意識到,他可以作爲連接人,讓原本束之高閣的技術創造更多價值。

這一想法得到了四川省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四川省科技廳的推動下,錢積惠拿出自己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時的100萬工資,創辦了一家專注於技術成果轉化的公司。隨後,他又花了大半年時間,尋找值得轉化的技術成果。在考慮了材料、儀器儀表、環保等多個項目後,老友李茂良和20多年前的那件往事,又浮現在了他的腦海中。

“當年被否決和擱置的研究,是時候重見天日了。”於是在2015年,錢積惠找到李茂良,兩位70多歲的老人,合作創辦了紐瑞特。隨後這個團隊又吸收了四川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負責人蔡繼鳴的加入。一個平均年齡70歲的創業團隊就正式組建完成了。

這支“退休合夥人”團隊,在2015年雙創正火熱的時候,顯得格外特別。當時資本正在追逐更年輕的創業者,而投資一羣70多歲的創業者,無論是誰,心中都難免打鼓。傳奇企業家褚時健74歲創辦褚橙,但市場中又有多少褚時健呢?

不過核藥的特殊性,倒把年齡的劣勢給消解掉了。

核藥,也被稱爲放射性藥物,它是通過將可精準控制的放射性物質注入到人體指定位置,利用其產生的放射線消滅癌組織。這樣的治療手段,更簡單精準,同時能夠減少患者副作用。

這一領域的最大特點,就是行業壁壘非常高:國內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技術團隊本身就較少,而且相關公司進入還需要獲得核輻射安全許可證,並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這些因素導致在2015年的中國市場,核藥研發幾乎爲一片空白。

所以在錢積惠的反覆遊說和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公司在2018年終於完成了第一筆融資。投資方爲信達風、睿贏資本及夏鼎資本等專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方。

在紐瑞特現任董事長蔡繼鳴看來,當初這支“中老年退休創業團隊”正是機構下注的理由之一。“李先生在美國的時候,參與了美國密蘇里大學全球首創的釔-90玻璃微球產品的研究。錢先生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任副總幹事的時候,就不斷的呼籲和支持中國核藥研究和產業發展。”可見這支中老年團隊反倒獲得了意外的認可。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李茂良同門師兄的研究成果,在國外已經被反覆出售,先後賣給了BTG、波士頓科學等知名醫療企業,這證明了作爲同源技術的可行性。後來紐瑞特獲得多輪投資,背後投資方近20家。此前收購李茂良美國師兄研究成果的BTG和波士頓科學,也成爲了紐瑞特的投資方。

等待一個里程碑

在紐瑞特拿到第一筆融資前,研發工作就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當時公司的切入點是以放射性炭微球治療肝癌。這個產品的同類產品放射性玻璃微球和放射性樹脂微球在海外已經上市十幾年,積累了大量安全有效數據。而且中國是肝癌大國,每年大概新增40萬例肝癌患者,它的應用前景非常明朗。

但要把產品從0到1,再推廣到市場銷售依然不容易。

在創業的頭兩年,團隊尚未拿到輻射安全資質,只能進行概念設計和模擬實驗。而且由於核藥行業還處於發展早期,國內產業鏈發展非常不健全。“很難找到給公司做配套的上下游企業。”爲此,創業團隊自建了同位素開發、藥物研發、篩選、檢驗及中試平臺,來滿足自身需求。

就以核素爲例,作爲核藥的原材料,核素主要依靠研究核反應堆生產。而國內當時幾乎沒有醫用同位素的規模化供應,“中國市場的核素90%以上都是依賴的進口。”錢積惠向我介紹說。

更關鍵的是,醫用同位素能量具有隨時間衰減的特性。因此想要在國內實現放射性藥物的商業化,就必須解決醫用同位素的穩定供應的問題。而要在國內生產和運輸醫用同位素,又有着非常嚴格的監管措施,相關人才也極度稀缺。

爲了解決醫用同位素供應問題,紐瑞特與德國放射性醫療和工業應用巨頭EZAG建立了合作。Eckert & Ziegler AG,是全球領先的醫療、科學和工業用同位素提供商之一。這家公司成立於1906年,擁有100多年的歷史和行業經驗。2022年,兩家企業合作完成了萬居里級釔-90核素生產線的建設投產,這是全球第二條萬居里級三氯化釔[90YCl3]溶液生產線。

年產萬居里的三氯化釔到底是什麼概念?錢積惠做了一個粗略的換算:按照釔[90Y]炭微球使用的平均活度預估,年產1萬居里意味着可以生產幾萬劑產品,挽救數萬名肝癌患者的生命。

隨後,紐瑞特的進度開始提速了。到目前爲止,紐瑞特已建成醫用同位素及藥物研發基地,釔[90Y]、鑥[177Lu]等核素已開始供應市場,自主研發的鍺[68Ge]/鎵[68Ga]發生器已成爲國產替代產品;而且有10餘個管線的創新核藥研發與臨牀試驗在進行中。

一切看來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對於錢積惠而言,他還在等待一個里程碑。

從90年代算起,錢積惠和李茂良的“核藥夢”已經做了30多年了;從2016年底算起,公司創辦也快10年了。“但到現在產品依然沒能上市。”

不能上市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前些年國內對核藥的管理空白。“微球這種產品,到底應該是按照藥物的標準進行管理還是器械進行管理,目前國內外還是存在一些爭議”。標準尚未明確,上市銷售計劃自然一再延宕。

不過自2021年後,國內監管機構對核藥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特別是2021年,國家出臺《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後,行業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春天。

一個表現是,上市公司遠大醫療的核藥銷售情況。2018年6月,遠大醫藥聯合鼎暉投資以19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Sirtex公司,獲得了該公司用於治療晚期肝癌的SIR-Spheres® 釔[90Y]樹脂微球產品。根據財報顯示,2023年,遠大醫藥易甘泰®釔[90Y]微球注射液收入呈現300%的增長,這預示着其他企業的核藥產品上市銷售應該也不會太遠。

除了監管外,複雜的商業社會也給錢積惠帶來了觀念上的衝突。

“在前期創立公司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理念,是希望能夠把工作做好,能夠造福人類,趕上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這是典型的科學家的想法,對吧?”不等我回答錢積惠又自問自答道,“但這樣的說法,股東接受不了。跟投資方談的時候,我們經常受到投資方的批評。”

當初在四處尋求融資時,錢積惠還曾向紐瑞特首席財務官鄧穎提出過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既不融資也不上市,像華爲一樣?”這個天真的問題,反映了科學家在面對複雜商業社會時的困惑。後來錢積惠也明白了,一家企業要如何才能辦好?

“就得有利潤”。

“企業就是要賺錢的,不賺錢的企業不能生存、更不能發展。但我的思想一直都沒在這兒。不過現在這種觀念我已經認同了,你要靠投資方投資,人家給你投錢了,就是希望能有回報。”

能夠認可和理解,當然不代表能夠做到。於是,錢積惠向我說出了文首那一句話:“我到現在都不知道該怎樣經營企業”。企業家和科學家的思想方式和做事邏輯在他看來“完全是兩回事兒”,“要變成企業家,那還得歷練一番,在實踐中才能幹出來。”

如今,紐瑞特吸收了多位留美博士主持研究工作,團隊人數也從當初的3人擴展到200多人。聯合創始人李茂良因爲身體原因已經退出了企業,錢積惠也退居二線,將企業交給蔡繼鳴領導的年輕團隊管理。

錢積惠每個月會來一兩次公司,參與董事會的戰略決策。他最希望看到的,莫過於紐瑞特的產品儘快上市銷售,這將大大降低中國肝癌患者的治療成本。“我們當初辦企業就是想着把這個技術成果轉化,送到病人手上。”錢積惠說,這個里程碑應該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