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開放來臺就醫!醫痛批:政府在賭「醫護的信任」...要有風險加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佈,自8月1日開始將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臺就醫,引發不少醫界反彈。醫師陳志金在粉絲團發文表示,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安全,也不是每個國家都可以相信,「對他們開放,等於是用『醫療人員對政府的信任』去對賭」。同時,他也認爲參與的醫療人員,必須獲得較高的「風險加給」。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石崇良指出,現考量國內疫情穩定,且醫療量能尚有餘裕,自今年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提出來臺就醫申請,衛福部將依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協助海外人士來臺接受醫療服務。
對此,醫師陳志金在粉絲團直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國際醫療,並非每一個國家都一樣安全,也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被信任,「對他們開放,等於是用『醫療人員對政府的信任』去對賭。」他認爲,對某個一直不老實的國家,這個政策目前真算是安全、可以被放行?對此,他提出6個質疑,希望政府能謹慎思考一下。
▲8月1日開始將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臺就醫。(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1.開放國際醫療,請問各國的風險分級如何訂定?「根據過去數據統計,臺灣每個月約有500至700名外籍人士住院治療;一年約8000至9000人,其中中國籍約佔3成、東協國家約36%、港澳7.8%。」中港澳佔約4成!請問還有25%是哪些國家呢?請問中國、東協、港澳現在是一視同仁的開放?還是要依風險分級?香港現在能開放嗎?東協的菲律賓、印尼能開放嗎?中國可以開放嗎?日本可以開放嗎?
2.什麼纔是符合「人道救援」、「有緊急醫療需求」的疾病/治療,是不是應該正面表列一下?只說排除健檢/醫美,恐怕有很大的解釋空間。「根據過去國際醫療統計數據,國際醫療業務主要是生殖醫學、手術、癌症治療、微創手術等。」生殖醫學需要在這個時候嗎?選擇性Elective Surgery需要在這個時候嗎?
3.依公告「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可直接入院,「經1次採檢結果爲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請問,採檢如果是陽性,病人都已經住進醫院了,難道遇到危急狀況,醫療人員就可以不必急救嗎?危急狀況,尤其是插管和急救,正是醫療人員曝露風險最高的時候!人都在隔離病房裡,有可能不治療嗎?爲了國人同胞,我想醫護人員是心甘情願去冒這個風險的。但是,如果這個風險是我們爲了「自費的國際醫療」而從高風險國家(沒錯!相對於臺灣,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都屬於高風險!)引進的,這樣的「人道救援」,我想,就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會覺得自己「必須這麼偉大了」!
4.「有緊急醫療需求者,於14天檢疫期間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照護「疑似」個案,無論對醫療人員的生理、或心理,都是不小的負擔!除非是不得已,一定會配合,但是,現在國家卻要冒風險「額外」引進這些病人,請問這算是醫療人員「自找」的嗎?
▲開放國際醫療,醫療人員很可能照護到「疑似」個案。(圖/記者林敬旻攝)
5.此時如果真的一定要進行「國際醫療」,我想,應該是要考慮由專門的醫院、專責的區域、志願投入的醫療人員,「分艙分流」的治療。這些參與的醫療人員,必須獲得較高的「風險加給」,同時爲了保護其他醫療人員與國人的健康與安全,不得參與專區以外的其他治療。一旦照護人員不幸因照護而染病,應有合理的保險理賠。國際醫療的收費,請務必把這些成本都計算進去。
6.最後,收治的醫院/主管機關,是否可以在去辨識化之後公佈收治病人的統計,讓民衆和全國醫療人員瞭解,我們做了哪些「人道救援」?積了多少福報?是的,我們相信衛福部的事先審查與把關。但是,一旦有漏網之魚入院,將有可能造成院內感染,責任歸屬如何?我懷疑,有哪家醫院會在這個時候急着要開放的?管理階層又是如何說服自己的員工需要這麼做的?民衆應該很想知道,是哪一家醫院的哪一些國際醫療項目,有這麼「迫切」的需要在這個疫情期間,提供給外國人進行「人道救援」,好讓我們大家可以一起來向他們「致敬」。
陳志金認爲,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件國際醫療,都是那麼迫切、值得用「臺灣醫療人員對政府的信任」、用「民衆對政府的信任」去對賭的。「我們相信衛福部的專業審查,但是,請告訴我們,哪一個國家、哪一些疾病/醫療是值得、而迫切必須讓國內醫療人員冒險去做的?」也希望中央可以再謹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