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老翁誤食「魔菇」看見魔神仔 醫曝成分類似迷幻藥
69歲老翁誤食「魔菇」看見魔神仔,醫曝成分類似迷幻藥。(示意圖/AI生成)
一名69歲男性自行採摘食用20朵野菇後,竟發生頭暈、尿失禁,還有出現「看到魔神仔」的幻覺,送往醫院急診,尿液檢出「裸蓋菇素」(Psilocybin)代謝物,是一種類似於迷幻藥LSD的成分,這種蕈類俗稱爲「魔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食用後30分鐘到1小時就會出現頭暈、視力模糊、脈搏加速、躁動不安等症狀,所幸該男子及時就醫,經治療後生命徵象穩定。
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明,全世界已知的蕈類有超過5000種,其中100到150種有毒,20多種毒性強烈,曾導致死亡。
食藥署提醒,民衆看到路邊生長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王家瑜攝)
臺灣已知至少有29種有毒蕈類,國內毒物中心在1986年到2004年間,共登錄43起蕈類中毒事件,多數發生在春季到秋季雨後,因採食蕈類所致,臨牀表徵以急性腸胃炎爲主。臺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來,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爲綠褶菇。
楊振昌分享另一例蕈類中毒個案,一名69歲男性在堤防邊道路採摘蕈類,以爲是雞肉絲菇,吃下後產生嚴重噁心、冒汗,腹瀉超過十次、腹痛長達3小時後就醫,給予點滴及止痛藥物治療後,病人仍有發冷、腿部發紫情況,之後還發燒高達39.5℃,經治療改善,但隔天仍有腹瀉及尿液滯留的情況,疑似爲綠褶菇中毒。
近年食藥署受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民衆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爲綠褶菇、1例爲擬灰花紋鵝膏。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指出,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外觀和可食用的菇類相似,容易導致民衆混淆而誤食。
綠褶菇是臺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最常接獲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王家瑜攝)
林澤揚說明,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爲春夏秋季,廣泛分佈在臺灣平原地區,臨牀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林澤揚提醒,民衆看到路邊生長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若民衆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