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婦糖尿病併發腎病變 中醫介入治療半年穩定病情
糖尿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5名,每年近萬民衆因糖尿病或相關併發症死亡,醫師示警,患者一旦血糖長期失控,常導致腎臟病變,需要終身洗腎,可以透過中西醫合療輔助調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今年67歲的陳女士,2年多前因突發頭暈、噁心和腹痛送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血糖非常高,糖化血色素高達11%、腎絲球過濾率只剩42(ml/min/1.73m2),診斷出她罹患糖尿病已久,腎臟也明顯受損。
收治陳女士的臺北長庚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高定一說明,雖然陳女士持續服用降血糖西藥,糖化血色素降至8.2%、腎絲球過濾率也略爲回升,但數值卻就此停擺,因此她半年前找上中醫,自述身體容易疲倦、口苦咽乾、腰膝痠軟、便秘、小便量少但泡沫多,經診察發現她舌質偏深紅、舌苔少且有裂紋,屬於典型的「氣陰兩虛兼有胃熱」證型。
高定一表示,經過半年以「益氣養陰兼清胃熱」爲主要方針的中藥治療,如清心蓮子飲、三黃瀉心湯、冬蟲夏草等,加上規律運動,並定期回西醫新陳代謝科追蹤治療,近期回中醫門診時,陳女士已恢復神采奕奕,身體不再不適,血糖和腎功能也都有進步,糖化血色素降至6.8%、腎絲球過濾率提升至56。
高定一指出,長期未妥善控制血糖,可能導致腎臟、血管、神經、視網膜等重要器官組織的嚴重併發症,糖尿病腎病變更是造成末期腎病變的主因之一,建議糖尿病患者須格外注意睡眠與飲食,最晚12點前須就寢並獲得充足睡眠,飲食結構以原型食物(如糙米、燕麥等)爲主,儘量避開精緻澱粉類食品(如麪包、餅乾、蛋糕等),含糖量較高的水果也應少吃。
高定一分享,臨牀上常看到「氣陰兩虛」或「氣虛血瘀」證型的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前者適合選用清新蓮子飲等方藥治療;部分患者若呈現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等明顯血瘀,則適合用補陽還五湯等方劑;如陳女士一樣有胃熱兼證與便秘困擾者,可搭配三黃瀉心湯或黃連解毒湯來治療。
研究發現,有「軟黃金」之稱的冬蟲夏草,可能有助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腎功能的恢復,高定一表示,在接受西醫定期追蹤治療前提下,經過中醫師診察評估後,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體質狀況是否適合搭配冬蟲夏草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