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首流行歌裡的她:忙“戀愛”的女性開始忙“搞錢”

流行歌曲裡藏了多少關於女性成長的心事?

1月,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王文博教授的團隊發佈了一項調研,他們選取過去32年每年20首流行歌曲,給chat-GPT下達指令,分析歌詞文本並判斷所傳達的情感,同時將節選歌詞發給25000名涵蓋各年齡段的女性,調查她們對歌詞的感受。

光景流轉,傳唱度高的歌曲內容也產生了變遷。王文博說,近三十年來,女性視角下的女性形象發生了很大變化。比起愛情,她們更渴望與金錢、事業綁定,“自由、獨立、理智、勇敢是現在女性更追求的理想形象”。

他的另一項研究也佐證了這點,通過AI提取豆瓣平臺上30年來最火的電視劇女主角形象關鍵詞,上世紀90年代是“孝順賢惠”,如今變成了“自信堅強”。女性角色正在打破一個傳統的性別規範,“更加多樣,越來越難用標籤詞去定義。”

而面對容易挑起性別對立的“翻車”營銷和情緒性討論,他的建議是,“道路千萬條,理解是起點”,“我希望社會要先把人當成一個人,再去考慮具體的性別。”

王文博給學生講課 本文圖片均爲受訪者供圖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異裡”

澎湃新聞:你選取了流行歌曲作爲研究材料,爲什麼會考慮進行這項研究?

王文博:我們很好奇,用戶時間都花哪了?平時在接收哪些信息?

首先是用戶喜歡或認同的內容才能佔據他們大量時長,這些恰恰是我們最關心的內容,也是最值得分析的內容。用戶與內容是相互構建的關係,用戶有選擇性地關注內容,同時這些內容也進一步影響並塑造用戶的三觀。

現在的人工智能可以深度解讀一些原來我們無法低成本解讀的大體量文本,像歌詞、電視劇女主角介紹、海量評論、網文、網劇等等。

澎湃新聞:這項研究耗時多久,團隊有多少人蔘與?

王文博:從構思到具體執行,前後半年時間。

當下許多研究缺乏對現代女性的瞭解,而我的研究助理由4名00後組成,她們全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女性。

現在有 AI 的幫助,只要設計好prompt(prompt是提示詞,是一種利用自然語言來指導或激發人工智能模型完成特定任務的方法。),蒐集好原始數據——過去32年的流行歌曲榜單,每年取20首歌曲,把歌詞導入chat-GPT中,讓AI做文本分析,將抽樣篩選出的600多首歌的歌詞發給25000名女性研究對象,調查她們對於歌詞的感受。

澎湃新聞:做文本分析是怎樣的流程?要怎樣保證抓取的準確性?

王文博:我們採用數據爬蟲記錄屏幕上的文字或者圖片,用生成式AI大模型去做深度解讀。

沒有任何一個研究可以保證100%的準確性,只能說盡量做到客觀、典型。

首先我們在選取被試時,儘量採取大樣本,覆蓋各個年齡段,年齡最大的受訪者75歲,最小的18歲;其次,我們儘量取這些佔據用戶時長比較多的內容,比如傳唱度最高的一些歌曲,而非曇花一現的內容。

而在內容解讀方面,這些歌詞我每一首都看過,我覺得AI 概括得還挺好的。至於它是對是錯,供大家評論。

澎湃新聞:近32年,流行曲中女性形象具體有哪些變化?

王文博:關於愛情的歌曲越來越少了,現在大家不想談戀愛,都想搞錢搞事業。

90年代傳唱度很高的歌曲,例如《囚鳥》、《爲你我受冷風吹》、《雨蝶》被現在的95後、00後的女性視爲“三觀不正”。而近幾年流行曲關鍵詞的變化,反映了00年代出生的女性自由、獨立、勇敢的個性趨勢。

我做的另一項研究是關於豆瓣30年來最火的電視劇女主形象關鍵詞的變遷, 從90 年代的孝順、熱情、溫婉,到00年代的愛情至上、倔強、單純,再到現在的自信、幹練、堅強,我們能感受到,女性正在打破一個更加傳統的性別規範。

豆瓣近30年排名最高的30部華語電視劇中,女性角色簡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現在大家喜愛的電視劇女性角色的人設更多樣化了,不像之前可以使用幾個詞彙給一個完美女性設立固定標準。

我覺得大家應該要理解並認同這些變化,然後去思考社會如何更好地加深互相理解,而不是對立。再進一步,家庭關係、同事關係、商業關係這些關係如何更好地去適應當前女性主體的變化。

澎湃新聞:研究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王文博:有50多名女性參與了一對一訪談,時長約2個小時。訪談環節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異裡,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

有些受訪者是從小鎮或者農村來到大城市打工,比如我們採訪過一個20出頭的、某個手機大廠前流水線員工,現在在做酒店前臺。她說一個女孩在大城市很難的,在淘寶上買東西,收件人要寫男人的名字,門口要放一雙 43碼的男式拖鞋。

這個女孩剃短頭髮,打扮中性。有時看到領導在電梯裡,寧可自己爬樓梯也不想跟領導一個電梯。很多社會打工族爲了工作,沒法直接拒絕客戶、老闆,只能委婉地規避他們的凝視,繞開他們。而家境相對優渥,有海外留學背景的精英女性遇到性騷擾,則更有拒絕的底氣。

除了面對男性凝視的態度,不同階層間的差異也體現在思考問題的角度。迫於生計的996社畜,很多時候是被動、零散地思考,或者說在特定的生活壓力下,某一天看到一句雞湯就覺醒了,她更可能關心自己的事兒。而有錢有閒的人能主動跳脫自身環境,相對抽離地去點評一些社會惡性事件,思考那些似乎與自己無關的事。

女性會爲情緒價值買單

澎湃新聞:我們看到,部分女性認爲某些企業的廣告存在辱女、厭女的意味,把廣告罵上熱搜,達到反向營銷的效果,你如何看待女性的這種行爲?

王文博:有些女性承擔了家庭採購員的角色,不僅要給自己買東西,還要給孩子、家裡人買東西。由於這類女性產生的消費額比較高,在商業方面天然會被企業列爲潛在客戶。而此類事件反映了現在很多企業不瞭解消費者,沒有跟上時代變化,需要消費者善意提醒。如果企業遲遲學不會調整,將會被市場淘汰。

澎湃新聞:女性在消費時的心理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

王文博:其實女性“理解、陪伴、治癒、優越”的需求一直都在,但從前沒有很多產品去滿足這部分需求,這幾年重新被挖掘出來。以前企業的產品解決一些基本功能,就能在市場站穩腳跟。但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會思考怎麼添加非功能的局部價值,比如情緒價值,由此催生了很多附帶情緒價值的產品。比如以前的很多衣服注重保暖、抗燥防凍、實用便宜,不像現在的二次元產品、聯名產品,充滿個性化展示,這些都是照顧用戶的情緒價值,也是因爲用戶願意爲產品提供的情緒價值買單,纔會形成市場。

澎湃新聞:你現在有做關於女性需求的大數據研究嗎?

王文博:我正在進行的是關於銀髮族女性的研究,是一羣55歲到70歲的女性,現在商業中比較關心銀髮族女性的需求,需求是差異化的,比如她們買衣服不一定追求實用功能,可能更喜歡漂亮、豔麗、顯年輕的款式。

抖音上有很多情感直播間,裡面的常客是下沉市場的中年女性,或60歲上下的老年女性。我們會關注他們關心的情感話題,他們生活中有什麼煩惱,有哪些煩惱是可以通過商業化的辦法解決的,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些課題。

道路千萬條,理解是起點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網絡評論裡部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態度差異?

王文博:我覺得“道路千萬條,理解是起點”,把人當成一個基本的人去理解和尊重,是所有事情的起點吧。很多具有話語權的企業家也好,打工人也好,他們自己應該要跟上時代的變化。

澎湃新聞:作爲一個男教授,爲什麼你這麼願意研究各個年齡段女性的需求?

王文博:瞭解女性的所思所想,讓她們獲得公平正義,也是所有人的責任。很多人會質疑,你一個男人怎麼研究女性的事,懷疑我是不是有商業目的,爲了博流量。

我不太希望有人優先用一些男性刻板印象代入到我身上,我希望社會要先把人當成一個人,再去考慮具體的性別。每個人先回歸他人的本身,超越地域、職業等等外部標籤,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澎湃新聞:你傳授知識從講臺延伸到短視頻平臺,受衆從社會精英擴大到普羅大衆,這種變化有沒有帶給你新的反思?

王文博:首先國內不少人有很強的求知慾,但沒法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互聯網能讓他以更低的成本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我自己收到過一封來自大別山裡50多歲婦女的私信,小時候因爲家庭的原因沒機會上大學,她表示特別喜歡聽我視頻號裡講的內容,聽不同的聲音會讓她思考問題更加多元,而不是二極管思維,給她打開了一扇窗。這些反饋對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激勵,也是讓我持續產出內容的動力。

其次,要把事說清楚,兼顧聽衆的收聽習慣。儘量不要說術語,同時不要帶有極端的情緒。很多用戶是帶着自己原有的主觀立場看短視頻,比如尋求共鳴,來互聯網找同類。如果你跟他聲音不一樣,他會罵你;如果你跟他一樣,他會說,你看我早就想到了,還用你說?還有一種是爲了蹭熱點,在評論區罵得狠是爲了給自己的號引流。我覺得沒必要在這些無謂的爭吵上浪費時間,這對於我們認識世界沒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