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新生同上人工智能通識課

作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着經濟社會發展的面貌。人工智能與教育資源的融合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正成爲世界範圍內教育變革的重要載體和發展方向。

新學期,北京市屬公辦高校近5萬名大一新生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人工智能通識課的系統學習。從2024年秋季學期起,通過在市屬公辦高校全覆蓋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北京市教委積極引導高校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形成人工智能通識課“一校一品”的“AI+專業”特色品牌。高質量人工智能通識課如何產生?課程將對教育教學帶來哪些可喜變化?課程的建設發展如何保障?記者近日進行了探訪。

打造專屬AI好課——

鑄就特色AI教育品牌

北京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課程建設工作在北京市教委統籌領導下,由北京郵電大學牽頭,相關市屬高校共同參與完成。

課程由“通識基礎”“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實踐實訓”4個模塊組成。第一、二模塊課程由北郵人工智能課程團隊精心製作,建設數字課程平臺供市屬高校分類選用;第三模塊由清華、北大等在京各高校,根據自身優勢特色學科分專題製作“人工智能+”交叉應用專題課程,供各校自主選用;第四模塊由各市屬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具體實際,“一校一品”組織構建實踐實訓課程。

北京市屬高校數量衆多,學生羣體在專業背景、學習興趣、知識儲備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如何確保教學內容能夠精準對接各校特色與學生多樣化需求?

課程慕課部分精心設計了理工版、管文版和藝體版3個通用版本,同時也賦予學校高度自主權,學校可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個性化“組裝”課程,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內獲得實質性的成長。

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舞蹈學院等藝術類院校均選擇了藝體版通用課程,設計爲1學分,16學時;北京建築大學結合學校專業需求,在通用版本基礎上進行了個性化設計,把校內相關課程中關於數制轉換、邏輯思維等內容列入學習計劃,以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計算基礎。

“人人都是作曲家”成爲可能——在中國音樂學院的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使用AI作曲,並對AI作曲和人類作曲家思維方式進行分析講解,對音樂版權等衍生問題開展教育。

AI助力學生科學訓練——在首都體育學院的“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虛擬教研室”裡,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肌肉骨骼3D模型,模擬專項運動中肌羣參與情況。

AI應用場景提前看——北京聯合大學積極聯動社會各界力量,爲不同專業學生聯繫了40餘家企業進行參觀學習,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與自身專業緊密相關的AI應用場景和前沿技術。

“一校一品”的創新實踐給北京市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課程建設辦公室主任、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孫洪祥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創新舉措不僅展現了各校在AI教育領域的深厚底蘊與獨特視角,更爲學生搭建了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社會的全方位學習橋樑。”

賦能教育教學新生態——

拓展學生“AI+專業”新視野

如何讓學生在未來專業學習中樹立使用AI解決問題的意識?北京的答案是跨界融合。

北京市教委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面向全市高校徵集了一批人工智能與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案例課程,助力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優質資源實現共建共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部屬高校踊躍參加,共提供案例50餘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與航天應用”課程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深空探測、載人航天等方面的具體應用,對嫦娥軟着陸避障、遙感對地觀測等學生非常關注的熱點技術背後的AI原理進行了講解。

中國農業大學的“神農大模型——大模型主力農業智慧化發展”課程展示瞭如何利用先進算法和海量農業數據,爲農民提供精準的種植建議,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讓農民朋友真正感受科技帶來的實惠。

北京物資學院精心打造了“AI+智慧物流”課程案例,突出以AI爲核心的智慧物流新質生產力在降低全社會物流總成本中的重要作用,生動有趣地展示了AI技術在智慧物流核心場景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深入領會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發展的驅動作用。

這些案例跨越了傳統學科的界限,體現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司法、醫療健康等24個領域的前沿應用,展現了AI技術在解決複雜問題中的巨大潛力。通過這些生動具體的實例,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AI技術的核心原理與應用場景,同時也能激發他們對專業學習的興趣。

拓展學生專業視野的同時,怎樣推動AI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幫助學生體驗、感知和理解AI技術,輔助教師打造生動鮮活的課堂也是課程開發團隊思考的問題。

課程開發團隊充分運用大模型、AI數字人、知識圖譜等核心技術,爲市屬高校統一構建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實訓環境。進入教學平臺,男女兩位形象逼真、表達生動的數字教師映入眼簾。數字教師可以隨時解答相關疑難問題,並在課程視頻學習中與學習者實時互動、自動出題、答題輔導,營造以學生爲中心的沉浸式學習氛圍。

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建設理念,精心設計了演示驗證型、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等不同實驗內容,將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爲通俗易懂的操作,以生動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同時,課程還配套提供了智能體開發工具輔助開展大模型相關的實訓教學,具備AI繪圖、文本生成、數據分析、智能體等多項功能,幫助學生更輕鬆地完成複雜的大模型實訓任務,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依託智能化的教學功能,課程可以靈活適配高校不同培養方案,並提供闖關式、自適應式兩種學習模式。根據教學安排,教師可以通過逐步解鎖課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基於知識圖譜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進行自適應學習;教師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薄弱點,開展更全面的學習指導,讓教學更精準。

課程建設有保障——

夯實課程發展之基

在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課程建設過程中,組織支撐是課程順利上線的重要基石。

課程組建了由鄂維南、戴瓊海和鄭志明3位院士領銜的“課程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各位專家爲課程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和諮詢。在課程設計之初,專家們強調,課程設計要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理工類學生要體現高階性和挑戰性,藝體類學生更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正是基於專家的建議,課程組確定了按模塊、分層次建設的設計理念。

北京市教委成立了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識課虛擬教研室,促進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打破時空界限,集合多方智慧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通識課的教學與研究,爲教師提供一個跨校交流的平臺,提升他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能力。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任課教師劉強教授表示:“北京人工智能虛擬教研室爲我提供了一個與同行交流、學習的寶貴平臺。通過與其他教師的深入交流,拓寬了教學視野,學到了許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期待與大家共同進步,爲提升北京高等教育質量貢獻力量。”

北京市教委還面向課程負責人、教學管理人員組織了多場專題培訓,讓各位教師深入理解課程的設計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一步統一認識,凝聚共識。

“課程團隊在北郵校內多輪開課的基礎上,面向市屬高校開課,舉全校之力會聚最優師資,歷時3個月精心打磨課程,分層分類設計,希望能爲市屬高校廣大師生提供滿意的課程。”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通識課負責人、教授馬佔宇說,“團隊結合北京市高校教學的實際情況,在現在使用的自編教材《人工智能導論》基礎上,又有針對性地編寫了系列教材,將陸續與讀者見面。”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北京在市屬高校全覆蓋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不僅是對教育創新的積極迴應,更是在全球科技競爭新格局下,把握歷史機遇、展現戰略遠見、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的重要舉措。北京市勇於創新,率先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旨在全面提高大學生人工智能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更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努力成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人才。”

下一步,北京市教委將對人工智能通識課持續進行迭代升級與智能化改造,大力提升課程質量與教學效果。虛擬教研室將進一步發揮作用,成爲教師們交流研討、資源共享的重要平臺,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持續創新與完善。持續強化人工智能與學科的交叉融合,進一步擴大應用場景案例的範圍和數量,幫助學生深入瞭解AI技術的應用。爲激發學生興趣與創新能力,市教委還將組織北京市人工智能類學科競賽,爲學生提供展示才華和實踐能力的舞臺。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08日 第01版

作者:本報記者 鄭翅 施劍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