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兩家“老炮兒”抱團自救

AI製藥領域,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過於Recursion與Exscientia的合併。

兩家同爲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且皆是行業“老炮兒”存在——幾乎是全球最早一批AI+藥物研發公司,兩者聯手締造了近來AI製藥領域最大一筆併購。

儘管兩家公司未正式披露交易金額,但路透社報道稱交易金額爲 6.88 億美元(49.32億元人民幣)。此次合併以股票交易的形式進行,Exscientia股東每持有一股普通股,將獲得0.7729股Recursion A類普通股,部分股份將以現金支付。

合併後的公司將保留Recursion的名稱,並繼續在納斯達克交易。根據固定匯率,Recursion股東將擁有合併後公司約74%的股份,Exscientia股東將擁有約26%的股份。

從官宣的基礎信息來看,該筆交易似乎有望達到1+1>2的效果:

其一,管線層面,合併後的公司將創建一個多樣化的臨牀和近臨牀項目組合,預計在未來18個月內公佈約10項臨牀試驗結果,若大多數項目成功,可能每年將產生超過10億美元的峰值銷售額。

其二,現有合作伙伴關係有望在未來2年內支付約2億美元的里程碑式付款,以及超過200億美元的淨銷售額特許權使用費。

其三,合併後有望通過協同效應節約1億美元運營成本,兩家公司共計約8.5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將支撐到2027年。

不過,對於Exscientia的股東而言,因絕大部分以股權支付,面臨無法直接退出局面。但長遠去看,或許有望從合併後的實體的未來增長中受益。

AI製藥“老炮兒”的滑落,巔峰時市值32億美元

Recursion和Exscientia在AI製藥領域各有所長,Recursion以其能工業化、規模化發現藥物的平臺而聞名,而Exscientia則以其快速的自動化藥物設計能力著稱。

兩者的合併,更像是老牌AI製藥公司的一場“自救”。兩者常被同時提起,命運軌跡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也爲今日“抱團取暖”埋下伏筆。

Exscientia典型AI製藥“老炮兒”,2012年創立於英國牛津,是全球第一個將AI設計的藥物帶入臨牀試驗的公司。第一個吃螃蟹,有喜亦有憂:經歷過被投資者熱捧、巔峰時期上市股價大漲,後因業務進展不順、股價一瀉千里,今年又剛剛經歷高層震盪和裁員難關。

追溯其融資歷程,消息不斷,2017至2021年間尤爲突出,在這四年間完成了A、B、C和D輪融資,累計籌集資金6.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5.17億元(未考慮匯率波動)。

背後主要投資者涉及軟銀、Novo Holdings、貝萊德、穆巴達拉投資公司、Farallon、Casdin、Evotec、BMS和醫療投資機構GT Healthcare等。

在這期間,Exscientia與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包括GSK、賽諾菲、BMS(百時美施貴寶)等。通過多輪融資和與大型製藥公司的合作,Exscientia不斷推進其藥物發現和開發項目。

2021年4月,Exscientia宣佈世界首款基於AI設計的創新藥物進入臨牀試驗階段。隨後,當年10月成功登陸納斯,IPO首日表現良好,市值增長至32億美元,併成功募資5.104億美元,顯示出當時市場對AI製藥平臺的高度信心。

繁榮之下,隱藏了一個根本問題,要知道Exscientia依然沒有一款藥物成功獲批上市,而進入臨牀試驗的藥物遠沒有下文。後來,Exscientia在管線上的接連失誤,以及停止了針對A2A靶點的癌症候選藥物EXS-21546的I/II期研究,進一步打擊了市場信心。

二級市場很快用錢投票,隨之而來的是,Exscientia股價一瀉千里,距離最高點曾一度跌達90%。

上市時,軟銀、諾和諾德是公司大股東,而根據智藥局數據,目前,機構投資人約佔Exscientia股權的23.3%,公司最大股東是軟銀,持股比例約4.99%,相較於上市時已經大幅減持。若按6.88億美元收購價計,軟銀所持賬面價值僅剩0.34億美元。

要知道,Exscientia的D輪融資由軟銀領投,Novo Holdings和貝萊德等也參與了投資,融資額5.25億美元包括2.25億美元的投資和3億美元的股權承諾。由於可查信息不多,很難計算軟銀具體回報。

英偉達投資,美國AI製藥獨角獸的併購選擇

Exscientia帶動了AI製藥在全球萌芽,一個例證是,Exscientia上市同期,歐美十餘家AI製藥企業也成功IPO,這其中就包括Recursion。

Recursion比Exscientia晚一年入局,2013年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成立,後迅速成長爲一家跨國公司,並在加拿大和美國其他地區設有辦事處。

站在 AI 製藥風口之上,Recursion也曾完成多輪融資,累計獲近 5 億美元融資,估值 30 億美元,躋身美國 AI 製藥獨角獸,投資方陣容集結了 Felicis Ventures、Leaps by Bayer 等知名投資機構。

與Exscientia上市命運相似,Recursion也經歷了大漲大跌。2021年4月,成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當日公司股票一路飆升,最高漲幅高達 73%,市值更是一度突破 50 億美元大關。

尤其在2023年,獲英偉達5000萬美元投資和合作後,公司股價立刻大漲115%,此後股價也顯現出彈性,曾一度是AI製藥市值最高公司。

因在管線上沒有重大的更新,仍集中在罕見病和腫瘤學領域,其中4款藥物進入臨牀II期,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如今的市值已跌至18.81億美元。

商業化難題在前,管線又沒巨大進展,表現在財務上往往是虧損。從業績上看,Recursion不算出彩。2023年年度總收入爲4460萬美元,主要源於和羅氏的合作收入,這部分2022年的收入爲3980萬美元。同時,年度淨虧損爲3.281億美元。

Recursion開始逐步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展現出從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公司向技術生物平臺型企業轉型的跡象,併購策略成爲關鍵手段。

2023年5月份,它宣佈以87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另外兩家專注於AI的公司Cyclica和Valence。這些戰略舉措已將複雜的計算方法集成到Recursion以生物學爲中心的平臺中,從而優化了他們的藥物發現和開發過程。

再看Recursion與Exscientia的整合,重心同樣向平臺傾斜。Recursion擁有強大的生物學探索和轉化能力,而Exscientia則在AI驅動的精準化學設計和小分子自動化合成方面具有優勢。這種技術上的互補,使得兩家公司能夠創建一個端到端的藥物發現平臺,從而提高藥物開發的速度和效率。

除了兩者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之外,Exscientia目前的處境,也爲合併提供了合適的時機。

今年2月,Exscientia的創始人兼任首席執行官Andrew Hopkin因與兩名員工存在“不正當關係”,被逐出公司。5月22日,Exscientia宣佈裁員,比例在20%~25%之間,波及約100人。伴隨着管線失利、CEO被辭退、裁員,Exscientia的行業影響力和基本面逐步惡化,目前僅有2條處於1期臨牀的管線。

而自從Andrew Hopkin被董事會踢走後,首席科學官Dave Hallett一直擔任臨時首席執行官,至今沒有找到繼任者。今年4月以來,Dave Hallett還在分批次出手Exscientia的股票,累計套現近30萬美元,也爲公司併購埋下伏筆。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Exscientia的現金儲備達到了4.588億美元,雖尚未面臨資金枯竭的危機,但與其被迫停業,不如合併自救。

不唯技術和概念,AI製藥走向務實

“Recursion和Exscientia至今都沒有亮眼的臨牀數據讀出,兩家合併更像是在抱團取暖。”有投資人指出。

據稱,這是所有AI製藥賽道中首次出現兩家上市企業合併的情況,這次併購不僅展現了AI製藥行業的發展態勢,也反映了行業內的併購整合帷幕即將拉開。

初代AI製藥公司被收編,揭示了AI製藥行業的光環正在褪去,新藥研發的高風險和長週期依然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儘管AI製藥領域已經發展了十多年,但至今尚未有藥物成功獲批上市,這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並不斷提醒着行業風險。

另一家AI製藥先驅BenevolentAI,今年早些時候宣佈,其主導藥物在 IIa 期特應性皮炎研究中無法擊敗安慰劑,這一結果導致了該藥物的終止、股價暴跌和大規模裁員。BenevolentAI還宣佈關閉了在美國的辦事處。

反映在二級市場上,據媒體統計,歐美部分AI製藥上市企業股價跌幅超過80%,部分美國上市AI製藥藥企市值已經低於1億美元,跌幅超過90%。

無論國內外,一級市場投資也逐漸趨於理性。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發展到今天,AI製藥早已越過那個以談技術、講概念爲主的階段”,“投資人的態度變得更加務實”。

儘管美國AI製藥投資有回暖,但投資策略正趨向更加理性,投資者更加傾向於那些能夠展示實際進展和強大產品管線的公司。

獲1.7億美元D輪融資的BioAge Labs是一個典型。該公司主攻“抗衰”,其管線之一據稱能改善代謝和肌肉功能,禮來已就此與之共同啓動一項臨牀II期試驗,評估重點之一即它是否能夠降低減肥造成的肌肉流失。

今年上半年拿到3.72億美元D輪融資的Formation Bio,同樣有了臨牀進度較爲靠前的管線,現階段已手握兩條處於臨牀II期、一條處於臨牀III期的管線,分別以膝骨關節炎、特應性皮炎、慢性手部溼疹爲適應症。

反觀國內,一級市場投資從2022年開始,逐漸趨於冷靜,企業融資難度加大。

綜合各方相關數據,2018年-2023年是行業融資高峰,6年間共計292起融資事件,且大多集中在早期階段,截至2023年11月,中國AI製藥公司已經超過90家,其中融資輪次在B輪以上(包括B輪)的企業佔19%。

而今年上半年,中國AI製藥公司共發生22起融資事件、披露金額18.09億人民幣,投資機構爲規避風險,仍傾向於選擇估值安全墊較高的早期初創公司。

在所有被投企業中,通過IPO實現退出的,寥寥無幾,目前較爲出色的晶泰科技和英矽智能,兩家公司均於2023年申請IPO,今年3月27日,英矽智能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而晶泰科技於今年6月正式登陸港交所。

只不過,晶泰科技上市後,仍面臨持續虧損和盈利模式未走通等問題,由於股價表現不佳,部分投資者可能未能及時實現收益。不過投資者仍有機會通過解禁等途徑實現退出。

鑑於當下IPO退出難度,以及企業的融資階段和時間點,未來企業求賣身、併購將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