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全國防災減災日 丨江蘇省地震局局長劉堯興走進“強國公益”
中國江蘇網5月12日南京訊 你瞭解地震嗎?地震離我們遙遠嗎?地震來了怎麼辦?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有這樣一羣人,正以開拓創新、求真務實、攻堅克難、堅守奉獻的精神,時刻監測和記錄着地球的脈搏和“心跳”。他們被稱爲人民“守夜人”。
今天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邀請江蘇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堯興走進“強國公益”訪談直播間,爲大家普及防震減災科學知識。讓我們一起了解地震,提升防震減災意識,掌握應急避險技能。
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爲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主持人:劉局長,我們知道地震的破壞性很大。我國是地震多發國家。但是,具體到江蘇,印象中似乎沒有什麼大地震。是不是?
劉堯興:我們很多江蘇人都有這種感覺。但實際上,這可以說是一種錯覺。總體來說,江蘇是中國大陸東部中強地震較爲活躍的地區,歷史上13個設區市轄區內都發生過破壞性地震。
主持人:原來地震一直在我們身邊。也就是說,從我們江蘇的地質構造和歷史上發生過的地震情況來看,我們其實一直面臨着比較嚴峻的地震災害風險?
劉堯興:是的。近些年來,像1974溧陽5.5級、1979年溧陽6.0級、1990年常熟5.0級、2012年高郵-寶應4.9級地震均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可以這麼說,江蘇是“震不得、震不起”的省份。
一般來說,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財富越集中,人口越密集,地震災害風險將愈發凸顯。江蘇位於長三角地區,是人口大省、經濟強省,同樣大小的地震,單位國土面積的地震損失居全國各省(市、區)前列。
而且,當前,我省正處在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和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羣衆安全需求保駕護航。
地震速報時間縮短到1分鐘 自主研發機器人能預測事件類型
主持人:那麼面對這樣的地震風險,我們地震局主要在做哪些工作呢?
劉堯興: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我省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地震監測就是利用專業儀器、專業技術實時監測、測量地震活動和地球物理場資料微觀變化。地震監測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我們全省範圍內分佈着200多個觀測點和300多套觀測儀器,實現了對全省範圍內7×24小時不間斷監測。
主持人:一般來說,發生地震後,多長時間能夠監測到?
劉堯興:這是地震速報,它是地震監測的核心工作之一。目前,我們已經將地震速報時間從以前的30分鐘縮短到1分鐘。就是說地震發生後,我們自動速報系統會第一時間測定地震發生時間、地點和震級,第一時間就可以告訴公衆,並報送相關單位。大家可以從我們的網站、微博、微信上快速看到及時、權威的地震信息。
主持人:地震臺網除了能監測地震,還有沒有什麼其他功能?
答:除了天然地震信息服務,我們還開展了非天然地震服務。非天然地震就是塌陷、爆炸及人爲活動引起的地震。我局還自主研發了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機器人(系統),能自動鑑別地震臺網監測到的事件類型,如構造地震、爆炸、塌陷等事件。
主持人:目前,地震預報工作處於什麼樣的階段呢?能準確預報嗎?
劉堯興:目前,地震還不能準確預報。這不只是中國的難題,它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外都處於探索階段。目前,只能依據經驗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測。
主持人:攻克地震預報難題的這個難點究竟在哪裡呢?
劉堯興:所謂“上天容易入地難”,地震預報存在很多難點,包括: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幾公里-幾十公里,我們很難對這麼深的位置進行有效探測;地震是小概率事件,人類認識地震的時間相對有限,很難總結其發生規律;地震孕育的過程和發生機理非常複雜,難以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普遍適用的預測預報的方法。
江蘇省地震預警工程已批覆立項 全省將建1500個觀測點
主持人:那我們國家的地震預警項目進展如何?江蘇有沒有建設預警系統?
劉堯興:目前,我國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度與預警工程正在實施,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網將覆蓋全國。其中,國家工程江蘇子項目也在推進中,另外省委省政府對地震預警這項民生工程高度重視,江蘇省地震預警工程已批覆立項,目前正在初步設計階段,即將全面實施,將在全省範圍內建設大約1500個觀測點。
主持人:這項工程建成之後,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劉堯興:預警工程建成後,將實現秒級預警,在省內發生強震時,預警系統會第一時間向社會和公衆發出地震警報,爲重特大工程緊急處置提供現場預警服務,爲烈度5度區民衆和各行業提供預警服務;這將大大減小我省中強地震面臨的災害風險,大幅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主持人:對老百姓來說,大家可以利用預警時間,及時避險。那麼地震來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劉堯興:在地震應急避險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行動果斷,聽從指揮,降低重心、保護好重要部位就近躲避在小開間有支撐的地方、震後第一時間轉移到空曠地帶。防震減災科學普及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2020年我們聯合應急廳、教育廳、科技廳、科協聯合印發了《加強新時代江蘇省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以此來加強地震科學普及的力度。
近兩年,我們在地震科普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原創了近10部科普作品,還通過媒體平臺開展了網絡直播,利用我局微信微博進行地震科普,累計觀看量超千萬人次。目的就是希望能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防震減災知識送到千家萬戶。
主持人:劉局長,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請爲我們分享一下地震行業的未來藍圖。
劉堯興:“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從夯實地震監測業務、完善地震預警服務、增強防震減災科技支撐、摸清省內地震風險底數、提升震害防禦能力、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務幾個方面着手;重點實施“江蘇省地震安全風險監測與服務工程”,包含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臺網完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服務、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智能雲平臺3個分項工程。
到 2025 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能、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爲標誌的江蘇省地震安全保障體系,爲我省“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提供堅實的地震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