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猶太人定居河南千年,至今養不熟,不被以色列承認卻堅持回去

在我國河南開封,有一羣特別的居民。

這羣人,就是開封的猶太后裔。

他們擁有中國國籍,吃着中國飯,賺中國的錢,享受着中國公民的一切優待。

即便已經與中國同呼吸共命運數百年,可仍有一些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變着法的想去以色列。

他們是如何來到中國的?

他們爲什麼即使不被以色列承認也要回去?

01

猶太人來到中國的故事始於唐朝盛世,一羣頭戴頭巾的神秘商人出現在了長安城,而這些商人正是最早來到中國的猶太人。

他們帶來了香料和珍寶,也爲大唐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到了北宋時期,一羣猶太人來到開封,他們在此紮根生息,將這座城當作他們的第二故鄉。

宋朝皇帝對他們青睞有加。他們中有人成爲朝廷官員,有人獲得貴族頭銜。在開封,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會堂,保持着獨特的文化傳統,同時也逐漸融入了中國社會。

一直到了元朝,蒙古統治者對他們的態度存在爭議,有人認爲他們被視爲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但也有證據表明,他們和漢人一樣遭受了歧視和迫害。

到明清,他們逐漸放棄了自己的宗教習俗,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穿着漢服,娶漢族妻子。他們的血脈被不斷稀釋,文化特徵也漸漸模糊。

02

儘管經歷了數百年的同化,一些家庭仍然保留着慶祝逾越節的傳統。他們會在這一天聚在一起,回憶祖先的故事。可這種慶祝已經與中國傳統節日融爲一體,有時甚至會與清明節或端午節同時進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混合體。

在飲食方面,他們雖然已經完全適應了中國菜餚,但仍有一些家庭保持着不吃豬肉的習慣。他們還發明瞭一種獨特的"開封猶太餃子",用牛肉或羊肉代替豬肉,成爲了當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他們能說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漢族鄰居無異。但在一些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希伯來語的詞彙和禱告文。

但大部分已經完全融入了漢族文化,他們參加高考,從事各種職業,對於許多人來說,猶太身份更像是一個遙遠的家族傳說,而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近幾年,一小部分開封猶太人開始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強烈的好奇,甚至萌生了"迴歸"以色列的想法。

這種嚮往,既源於對祖先文化的好奇,也來自對更廣闊世界的渴望。一些年輕人開始學習那邊的語言,研究猶太教義,甚至夢想有朝一日能踏上以色列的土地。那他們究竟是中國人還是猶太人呢?

儘管已經在中國生活了數百年,許多開封猶太人仍然保持着對猶太身份的認同。

他們對祖先傳統的自豪感也在這個羣體中廣泛存在。他們爲自己的祖先能夠在異國他鄉立足生根感到驕傲,這種自豪感,成爲了他們面對身份困惑時的精神支柱。

不過身份認同的困惑始終如影隨形。

一開始她們五個人過着普通生活,認爲自己就是一箇中國人。可自從他們知道以色列的經濟條件非常好的時候,非要朝着以色列認同他們的血統。

可想回去哪有那麼容易?你想回去,人家就得認你?

03

由於他們主要通過父系傳承血統,這與傳統猶太法規相悖,導致他們在法律層面上難以獲得猶太人的正式身份認可。

而且通過數百年的通婚合同化,他們的血統已經大大稀釋。有些家族雖然保留了猶太姓氏,但實際上可能已經沒有多少猶太血統。

他們渴望深入瞭解自身的文化根源,努力學習猶太傳統,但他們又不得不權衡這些知識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實際應用價值。而且大多數開封猶太人只會說中文,而希伯來語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語言。

再者,儘管他們在血統上可能與以色列猶太人有聯繫,但在文化習慣、思維方式上,他們更接近中國人。從飲食習慣到社交方式,從價值觀念到生活節奏,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爲適應新環境的挑戰。

即使成功移居以色列,他們也會面對就業、教育方面的問題,他們會遇到文化認同的質疑,甚至遭遇歧視。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這個身份可能意味着放棄在中國的穩定生活和發展機會。他們需要在個人理想和現實考慮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一邊是未知但充滿吸引力的猶太身份,另一邊是熟悉但可能缺乏激情的中國生活。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開封猶太人的迴歸之路仍在繼續。

04

他們還需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和歸屬。這不僅僅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更是一個羣體認同的挑戰。有些人可能選擇完全融入中國社會,將猶太身份視爲家族歷史的一部分。

有些人則可能選擇考慮移居以色列。還有一些人可能會選擇一種中間道路,在中國和猶太兩種文化中尋找平衡。

傳統保護與社會融入的平衡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時,又能充分融入現代中國社會?有些人選擇在家庭內部保留部分猶太習俗,而在公共場合則完全融入主流社會。還有些人則努力將猶太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創造出獨特的文化融合。

05

在當今這個充滿矛盾和衝突的世界裡,我們如何才能實現不同文化和種族之間的和諧共處?他們的經歷,或許能爲我們提供一些啓示:文化的融合與包容,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