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汽車賣到海外,助中國出口超德國,“十冠王”奇瑞又回來了?

超過德國,直逼日本,中國成全球汽車第二大出口國,奇瑞竟是最大功臣?

根據中汽協發佈的出口數據,今年1月~8月份,中國累計出口汽車191萬輛,同比增長47.5%,一舉超越德國,成爲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8月份出口量甚至超過了日本2021年同期銷量,達到30.8萬輛。

其中,僅奇瑞一家就出口了5萬輛,貢獻了20%的份額。這是否表明,在燃油車時代“十冠王”的奇瑞汽車,正在新能源時代悄悄地崛起?

一、起得雖早,卻趕了晚集

談到2022年國內汽車產業的變化,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有兩個:其一是比亞迪官宣放棄燃油車,其次就是以奇瑞汽車爲代表的老牌燃油車的強勢復甦。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奇瑞實現總銷量42.4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80.4%,而在最近3個月,奇瑞更是按下加速鍵,月銷量穩定在10萬輛以上。特別是在7、8月份,奇瑞兩度超過吉利、長城,成爲銷售成績僅次於比亞迪的自主品牌,8月份,奇瑞銷量突破了14萬臺,其中40%用於出口。有趣的是,奇瑞連續10年的自主銷冠,當初就是被長城、吉利先後終結,不知道奇瑞“掌門人”尹同躍看着這份最新成績單,心裡有沒有一絲快意恩仇呢?

雖說銷量上去了,但對於一直渴望轉型的奇瑞來講,現在還算不上成功。比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奇瑞是最早入場的一批。奈何起得雖早,卻趕了晚集。

在比亞迪推出首款純電車型的2010年,奇瑞成立了新能源汽車公司。2014年,尹同躍便向市場推出了小型純電汽車奇瑞eQ1。2016年,奇瑞又成功拿下國內首批第4張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單論佈局時間,奇瑞堪稱元老,那它的市場表現如何呢?

截至2022年8月,奇瑞eQ1累計銷量仍不足20萬輛,作爲對比,相同市場定位的五菱宏光mini EV,僅今年前8個月就賣出了26.6萬輛。

那奇瑞的其他新能源車型呢?表現更差。比如奇瑞2020年發佈的純電SUV大螞蟻,上市首月銷量僅爲492輛,而今年9月份,大螞蟻僅賣出去2輛。

爲什麼奇瑞的新能源轉型如此艱難?是因爲技術跟不上嗎?

二、奇瑞,從來不缺技術

和王傳福同是安徽老鄉的尹同躍,爲奇瑞制定的戰略風格也頗像比亞迪。特別是在汽車業務發展的初期,雙方都執行了一條:“技術驅動、性能至上”的實用派路線。即使是在新能源領域,奇瑞也掌握着很多令造車新秀垂涎的核心技術。

比如奇瑞在2021年公佈的DHT技術,被業內公認爲高壓電氣混合時代(混動2.0)的核心構成。DHT,又稱混合動力專用驅動,對標燃油車,DHT在混動汽車裡發揮着變速箱的作用。奇瑞研發的DHT,創新採用ISG和驅動電機共同構成雙電機方案,支持單驅、雙驅和聯合驅動模式。

其特有的雙驅機制和多電機輔助功能,可顯著提升整車協同效率,降低基於檔位彌補產生的摩擦頓挫,在實現510Nm最高輸出扭矩的同時,百公里油耗維持在5L以內。這個性能表現,在已有混動平臺中,絕對位於第一梯隊。

此外,在發動機、混動架構等方面,奇瑞同樣建樹頗多,其最新發布的鯤鵬動力2.0T汽油缸內直噴發動機,還憑藉高效燃燒系統和業內獨創的35MPa超高壓直噴技術,獲得2021年度“國產十佳發動機”稱號。

顯然,在技術方面,奇瑞的短板並不突出,那它差在哪呢?我們仍拿比亞迪做比較:

1、部門協調不夠充分

在內部管理方面,比亞迪雖然根據業務不同,成立了近20個事業部門,但各部門間的互補和技術溝通足夠充分,如刀片電池、Dm-i的開發調試,都是多個部門精誠合作的產物。

反觀奇瑞這邊,新能源汽車公司和它的控股方奇瑞汽車,在平臺、渠道、技術資源上沒有充分共享,宛如兩家只有財務往來的公司。

2、忽視消費者體驗

在產品定位方面,奇瑞、比亞迪的起點都是“土又俗”,但比亞迪爲提升“顏值”,近幾年做足了功夫。特別是在德國設計師沃爾夫岡·艾格加盟後,比亞迪汽車採用的“Dragon Face"在外觀造型、產品質感以及駕車體驗上,已經完全不輸於BBA的高端車型。

與之相比,奇瑞的產品設計,幾乎一直在原地踏步。此前提到的大螞蟻,爲什麼沒有銷路?一如許多車主反映,“怪異的內飾、充滿廉價感的用料、車機交互過於古板”是主要原因。

三、結語

燃油車賣得好的奇瑞,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似乎還沒跟上大部隊。

隨着汽車產業步入新能源後半場,“技術自主”似乎已經成爲制約大多數車企的現實障礙,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有這樣一家車企,在覈心技術上明明做到了最好,卻仍在開拓市場時四處碰壁。

奇瑞過去的經歷表明,對車企而言,精研技術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還是不能“偏科”。

公司治理、技術研發、品牌塑造、用戶體驗,奇瑞,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