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超200萬篇研究論文從互聯網中消失

3月5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1、從羊水中培育的類器官有望揭開罕見疾病的奧秘

研究人員利用從發育中的胎兒周圍體液中提取的細胞,成功構建了類器官——這些三維細胞集合體能夠模仿真實組織結構。這有望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孕期胎兒可能面臨的疾病發展情況。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成功從12名孕周介於16至34周的孕婦中提取肺、腎和小腸細胞,並在羊水環境中培養出類器官。這標誌着首次直接從孕期細胞培育出類器官的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醫學》雜誌。

在2020年,英國近60萬新生兒中約有1.3萬名新生兒至少患有一種先天性異常。研究人員寄希望於類器官未來能夠揭示先天性疾病的發展機制,甚至爲個體胎兒提供定製化治療方案。

2、研究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學術文章在互聯網上無跡可尋

一項涵蓋超過700萬份數字出版物的研究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學術文章未能得到妥善的存檔和保存。該研究結果發表於《圖書館學與學術交流雜誌》(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揭示了在線保存論文系統未能跟上科研產出增長的速度。

研究團隊檢驗了標有數字對象標識符(DOI)的7438037件作品是否被檔案館保存。DOI是由數字、字母和符號組合而成的唯一“指紋”,用於識別和鏈接特定出版物,如學術文章和官方報告。

研究所涉及的DOI樣本由各成員組織隨機選取的最多1000個註冊DOI構成。結果顯示,儘管配有激活狀態的DOI,但有28%的作品——超過兩百萬篇文章——未能在任何主要數字檔案庫中找到。僅58%的DOI所指作品至少被保存在了一個檔案庫中。剩餘的14%因發佈時間較近、非期刊文章形式或缺少可辨識來源而未納入本次研究範圍。

3、已知最古老的動物性染色體:3.8億年前在章魚中進化出來

科學家們已經識別出動物界中已知最古老的性染色體——章魚的Z染色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約3.8億年前的章魚遠古祖先。這項研究成果爲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即探究章魚和魷魚等海洋生物如何進行性別分化的機制。

在許多動物中,包括大多數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性染色體決定個體的性別。而對於頭足類這一動物羣體——涵蓋了諸如魷魚、章魚這樣的軟體動物以及被稱爲鸚鵡螺的硬殼生物——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對其性別形成的機制存有疑問。過去,科學界普遍認同環境因素,比如溫度,可能影響這些動物性別的確定,正如它們在某些爬行動物和魚類中所起的作用。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開始的?脂肪氣泡形成了第一批細胞

科學界對於地球上生命如何起始有諸多理論,而其中一種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生命始於大約40億年前第一批細胞的形成。但這些初生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呢?最新的研究可能揭示了生命如何在地球上開始的重要線索——脂肪氣泡是如何最初構成了最早細胞的膜。來自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團隊最近的發現表明,磷酸化可能比先前認爲的更早發生。

研究表明,向分子添加含磷的原子團賦予了分子額外的功能,這些功能能將稱爲原始細胞的脂質球轉變爲更爲發達、適應性更強、更穩定且化學活性更高的形態。這些原始細胞被廣泛認爲在大約35億年前生物化學的進化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們很可能源於地下溫泉,並逐漸發展成更加複雜的生物結構。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利用更多種類的化學元素,AI推動綠色制氫技術的進步

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了理想材料的識別過程,這些材料可以用於製造高性能的電解水電極,而無需依賴之前被認爲必不可少的鉑族元素。

該團隊在一個月內從大約3000種候選材料中成功識別出了一種新型電極材料,這標誌着降低綠色氫大規模生產成本的一大步。目前使用的水電解設備需要依靠昂貴且稀缺的鉑族元素作爲電催化劑來加速緩慢的析氧反應(OER)——這是一種產生氫氣的電解水過程。

2、新型穿衣機器人可以“模仿”護工的動作

儘管實驗室中已經開發出用於幫助老年人或殘疾人穿衣的機器人,但這些機器人可能讓被照顧者感到不舒服或不切實際。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安全自主研究所提出了一種雙臂輔助穿衣方案,這一方案靈感來源於護理人員的動作,旨在減輕被照顧者的不適和痛苦。

這項技術被認爲在社會護理系統中具有重要價值,能夠讓護理人員將更多時間投入到關注個體的身心健康上,而非僅僅是完成日常任務。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研究發現每天補充纖維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大腦功能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生命過程與人口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最新發現,對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羣體而言,日常纖維補充劑能在12周內顯著提升大腦功能,並且對肌肉力量無負面影響。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其展示了這一簡單且經濟的飲食調整如何有效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跡象,特別是在提高相關記憶測試性能方面。

2、科學家發現了製造質地良好的植物蛋白的關鍵

人們普遍認爲,減少肉類和奶酪攝入,轉向植物性食物更健康。但在超市選擇時,我們不總能做出環保的決定。儘管許多植物基食品味道佳,但常缺乏理想的口感。此外,某些植物蛋白替代品的加工耗資源,挑戰其可持續性。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及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的研究中展示了一種創新方法,通過向藍藻中插入外源基因,使其成爲生產新型蛋白質的宿主,這些蛋白質能自行組織成微小線狀或納米纖維結構。

這項研究加強了全球科學界對藍藻及其他微藻作爲潛在食品替代品的關注。藍藻之所以備受矚目,一方面是因爲它們能通過光合作用生長,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它們自身富含蛋白質和健康的多不飽和脂肪酸。

3、哈佛大學開發新工具:可測量和描繪高壓下氫化物超導體的行爲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創新工具,專門用於測量和描繪高壓下氫化物超導體的行爲。這些被稱爲富氫化合物的超導體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但在極高壓力下研究這些材料及其電磁特性一直是一個挑戰。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他們通過將量子傳感器集成至標準壓力測量設備中,成功實現了對受壓材料電磁特性的直接讀取,爲超導體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突破。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