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雙一流”大學都來到了這裡,想要幹什麼?

好學校培養好學生,但前提是學校自己要不斷髮展。

作者|夾大師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這場討論爲隨後的改革開放做了理論上的準備,同時也是指導社會生活的重要原則。比如,發展需要科技創新,而創新的成果重在實踐。

如何讓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

43年後的5月11日,“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西安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以“互聯互通 共建共享”爲主題,核心就是展示科技創新產品,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作爲新興產業基地,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精選了12家本區單位的25件展品亮相展會,其中有三所陝西“雙一流”高校的展品,廣受矚目,它們是:

西安交通大學智能機器人3件;西北工業大學仿生機器人及水下航行器2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智慧農業機器人2件。

△ 絲博會現場

灃西新城,位於灃河西側,曾是西周的都城豐京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經過2300多年的歷史流轉,這裡已成一片農田,人煙稀少,經濟和城市發展的底子都比較薄弱。

2014年西鹹新區的設立,爲灃西區域帶來新的機遇。作爲“一區五城”佈局的新城之一,灃西新城通過與西安豐富的教育資源聯手,爲自己創造了發展條件,也讓高校有了施展能力的空間。

起初,合作也曾引起質疑,有些人認爲不過是房地產開發的手段,但在這次絲路博覽會上,展現出第一階段的成果,用實踐證明了灃西新城抓住教育資源優勢、打造智慧城區的定位。

三所頂尖高校有不同的歷史和發展背景,不同的專業特長,如今聚集到一個地方,形成資源集中和優勢互補,將成爲西部最強的教育集羣,爲灃西的騰飛助力 。

這是一次雙贏的合作。

最早與灃西新城牽手的是西安交通大學,雙方合作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2015年簽約,2017年開工,如今已完成一期建設,師生和研究所也集中入駐。

對西交大來說,這是“西遷精神”的一種延續。

回想起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因爲臺灣海峽形勢緊張,考慮到可能要爆發戰爭,中央決定把工業佈局的重點放到西部,讓沿海的一些工廠和高校,遷到內地。

其中就包括位於上海的老牌高校“交通大學”,整體搬遷至西安。

新校址選在西安市和平門外,當時是一片麥田,從零開始建設。爲了校園生活的美化,在旁邊唐興慶宮遺址的基礎上,還修建了一座興慶公園,所以西交大的老校區也叫“興慶校區”。

△ 正在建設的西交大

交大同學對於西遷也是比較擁護的,當時在上海還發起了一場“跑西安”運動,就是一個班的學生繞訓練場跑步,加起來的長度,剛好達到從上海到西安的里程

1956年夏天,交大開始動遷,乘專列前往西安,每人發一張特製的乘車證,橙色的,上面畫着一列火車,並寫着幾個大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爲了服務好師生,西安市政府考慮到江南人吃慣了米飯,不適應北方的麪食,特意把招待外賓的大米,全給了交大。

西遷在1958年夏天完成。西安的交大繼承了上海的交大60%以上的師資、70%以上的藏書和儀器設備。這是西交大成爲名校的重要基礎。

1959年,在國家確定的首批16所重點大學中,西交大位列其中。從那之後,不管什麼榜單上的重點大學,都少不了西交大。最好的時候,位列全國大學綜合實力榜前十。

感謝包郵區的贊助,陝西高等教育有了自己的門面。

西交大的王牌專業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等,位居全國前列。同時,貿易經濟、電子商務、工商管理等比較時髦的專業,實力也很強。

這幾年,學校緊跟科研前沿,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較多,在原來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基礎上,專門成立人工智能學院,2018年正式開始本科招生。

△ 西交大校門,很大氣

學校地位究竟如何,最終還是看學生的發展,知乎上有一個西交大校友的故事,很讓人羨慕:

本人16年西交本科畢業,女友21年西交本碩畢業。我們兩人都是來自農村,都是最普通的農村家庭。目前本人2020年收入到手50多萬,女友找的第一份工作年薪也是50多萬。

學校排名第6名或第8名或第12名或第15名,對於個人而言都不重要——他們都屬於全國認可的名校。

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學裡讓自己發光發熱,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併爲之努力奮鬥。

好學校培養好學生,但前提是學校自己要不斷髮展。

西交大曾遇到過困境。新世紀初,隨着全國並校熱潮涌起,中東部的浙大、武大、華科等校迅速崛起,西交大在全國的排名有所下降。從巔峰時期的前十,落到了前十五。

一個重要原因是投入不夠,缺錢、缺地、缺房。

沒有錢,建不了現代化的實驗室,科研就會受到限制。沒有地,支撐不了學校的規模,也難吸引人才。

西交大的興慶校區佔地面積約3849畝,曾經因爲人多空間少,研究生宿舍從兩人間改爲三人間,博士生宿舍從單間改爲雙人間。

後來併入的雁塔校區、2013年新建的曲江校區,佔地均是1000多畝。

而現在的灃西新城創新港校區,總佔地面積5036畝,能容納29個研究院,3萬多名高端人才。

最直接的好處是改善了生活環境,研究生可以享受單人宿舍,五人一個套間,這種條件在全國都是讓人羨慕的。

2019年9月7日,創新港舉辦了第一次開學典禮。一期建設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就像60年前的那次西遷一樣,都是“中國速度”的體現。

去年底,西安地鐵5號線正式運營,貫通興慶校區、曲江校區和創新港,拉近了灃西與西安的距離,便利了教學,也成爲該區發展的“助推器”。

“西遷精神”正在這裡生根發芽。

西北工業大學在陝西高校中,是僅次於西交大的存在,但它的歷史比較久遠,可追溯到1938年在漢中創辦的“西北聯大”。

西北聯大是抗戰爆發後從北京遷過來的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高校組成,但不像西南聯大那麼團結,幾個學校有門戶之見,在一起僅倆月又進行了拆分重組。

1938年6月,西北聯大的工學院與張學良帶過來的東北大學工學院,合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校址在漢中城固縣。抗戰勝利後,曾遷到咸陽,也就是今天西藏民族學院的地方。

到了1950年代,就在交大西遷的同時,位於南京的華東航空學院也遷到了西安,1957年與西北工學院合併,成立西北工業大學。

隨後,哈軍工的航空工程系,也整體併入西工大。學校實力大增,坐擁航空、航天、航海三大領域,全國獨一份,歸屬國防科委主管,成爲“國防七子”之一。

△ 半軍半民的西工大

另外“六子”是:北航、北理、南航、南理、哈工大、哈工程。中國的航天技術,基本是靠“國防七子”研究出來的。

在航空領域,很多重大型號戰鬥機的設計師,都是西北工業大學的校友。因涉及諸多保密級別的項目技術工程,西工大有句話,“美國國防部的黑名單裡我們掛着名。”

這裡出過24位兩院院士。1983年至1988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高景德,2006年至2013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的楊衛,都是西工大畢業的。

2017年,西工大和西交大一起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36所名單,是陝西高等教育的“雙雄”。

西工大眼界也高,對標學校不在國內,而是出過76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加州理工大學。

互聯網浪潮興起後,計算機專業成爲顯學,西工大的計算機學院,長期在西部地區名列第一,風頭無量,一代代穿格子衫的碼農從這裡誕生,畢業就拿高薪。

有人形容:平時在學校人下人,畢業後成爲人上人。

但最厲害的,還是無人機。依靠在航空領域的優勢,西工大在無人機行業的研發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曾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架無人機、建成我國出口的第一條無人機生產線。

軍隊裝備的無人機,很大部分來自西工大。在建國60週年國慶閱兵式和建軍90週年閱兵式上,西工大的無人機方隊都曾入列展示。

△ 國慶60週年閱兵式上的無人機方陣

但也因爲偏重國防,西工大在民間的名聲不是那麼響亮,屬於樸實無華型。很多對“三航”領域感興趣、也立志國防的學生,更願意報考北航、南航等。

所以,有網友建議:那改名叫西北航空航天大學?

西工大老校區在西安碑林區的友誼西路,旁邊就是邊家村,西安著名的城中村,因左擁西工大、右抱西北大學而出名。西工大學生也常自嘲是“邊家村職業技術學院”。

友誼校區比較小,佔地只有1200畝,所以在2003年又修建了長安校區,位於秦嶺山下,面積3900畝。

計劃是蓋成“山水園林型”校園,景色倒是很美,空氣也清新,但是位置太偏,離市區有20多公里,方圓15裡不見地鐵,出行很不方便。

學生吐槽說:進城吃個火鍋花費120,打車需要140。

而西工大和灃西新城正在合作建設的“翱翔小鎮”,是全國首個以“空天地海”智能無人系統產業爲核心的創新示範小鎮,聽名字就很應景。

△ 翱翔小鎮門口(圖/西安樓市)

說直白點,就是建一個無人機研製基地,充分發揮西工大在這個領域的優勢。

早在2017年時,發改委批覆在陝西建立兩家國家工程實驗室,一家給了西交大;一家叫“空天地海一體化大數據應用技術”,便是由西工大承建。

發展需要機遇,也需要硬條件。翱翔小鎮已於2017年啓動,規劃佔地7500畝,遠遠大於原有校區,將容納空、天、地、海4個方向11個研究所。

再加上地鐵五號線直達翱翔小鎮門口,解決了學生的出行問題,大家再不用抱怨進城難了。

向來低調內斂的西工大,如今蓄勢待發,就看下半場的表現了。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歷史也可追溯到“西北聯大”,在當時的拆分重組中,農學院被分出來,與陝西本地的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組爲“國立西北農學院”。

抗戰勝利後,農學院搬遷到咸陽的武功縣,那是周王朝的先祖生活的地方,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與學校的氣質很配。

具體位置在楊陵鎮——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的合葬墓“泰陵”所在地。獨孤皇后是歷史上著名的強勢女人,對老公管得很嚴,要求一夫一妻制,隋文帝有五個兒子,全都是他所生。

西安市曾經提出給塊地方,讓西農搬到城裡,但被拒絕了。學校覺得搞農業,呆在郊外就挺好的。至今,校園還保留有民國時期的老教室,牆壁上能看到戰爭年代的彈痕。

△ 西農老校區

1996年,時任副總理李嵐清視察陝西,發現楊陵這個地方,竟然有十多個農林方面的學校和科研所,大爲吃驚,有意給予扶持。

當地人稱“農業科技城”,但是基礎設施太差,缺乏投資和整體規劃。曾經有位研究員的妻子難產,無法在當地手術,只能送往西安,結果半路去世了。

不久後,發展的機遇來了,國家決定在這裡建設“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注意,示範區的名字叫“楊凌”,取凌雲壯志之意,據說是考慮到“陵”字有些陰氣,不利於招商。

楊淩示範區歸陝西省直屬,而原來的楊陵區依然存在,是咸陽的一個區。

示範區成立後,資源整合繼續進行。1999年,西北農業大學和區裡的其它6個學校、科研單位合併,建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嵐清親自參加了成立大會。

2004年,國家啓動985二期工程,楊凌是國家重點開發區,又正逢推進“西部大開發”,西農也就被選上了,成爲陝西第三所985高校。

2017年,西農入選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B類)6所名單,雖然仍在“雙一流”之列,但比起本省兩位大哥西交大和西工大,還是降低了點規格。

△ 西農的校園,本身很美,但稍顯空曠。

可以說,西農的發展主要靠政策的提攜,趕上了好時候,但因爲農業天生的“土”基因,專業不夠時尚前衛,學校的名氣也一直不響。

再加上學校位置偏,離西安市區遠,學生見的新東西少,視野也受到限制。

西農的高考錄取分數線,還不如很多211學校高。不少入校學生是“農村做題家”,結果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從農村中來,在農村中學,最後又回到農村。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段子:有企業在招聘會上收完簡歷說,985的留下來,西農的可以走了。

身爲985高校,卻總是被211吊打,西農早就在等待揚眉吐氣的那一天。

要想彎道超車,就必須把目光投向未來,而不是隻看眼前的地上。

2020年5月,西農宣佈將和楊淩示範區一起,在灃西新城建設“未來農業研究院”,規劃用地約1600畝,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 絲博會上的西農展臺

顯然,對西農來說,又一個大的機遇來了。“未來農業研究院”重點關注生命科學前沿、人類健康、智慧農業等領域,都是這幾年非常熱的詞。

尤其是在生命科學領域,西安還沒有龍頭老大,西農如果抓住這個領域深耕,突破的可能很大。

楊凌校區還會保持基本的農林方面的專業,而灃西校區主要是研究院,側重科研。

如果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前給人的主要印象是“農林”,那麼以後的標籤就是“科技”。

在楊淩示範區,西農一家獨大,但缺少交流機會,等到了灃西新城後,與交大創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鎮比鄰,師生之間來往方便,在知識的碰撞中,也能促成見識的提高。

格局大了,生源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陝西全部三所“雙一流”大學,齊聚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這是陝西發展的重要佈局。

關鍵是要將教育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爲經濟發展動力。如果僅僅是讓學校多了一個校區,再好的合作也是紙上談兵。

目前,灃西新城已建成西交大創新港,29個核心研究院全部進駐。西工大11個專業方向研究所,也正逐步入駐翱翔小鎮。西農未來研究院,開工在即。

△ 三大高校在灃西新城的佈局

爲了進一步實現科研的落地實踐,3月30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全面啓動,會議在灃西新城召開。這是陝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秦創原”三個字很有意味:“秦”代表老秦人敢闖敢拼的精神;“創”是創新、創業、創造、創優;“原”是要追根溯源進行研究,打造創新驅動高原高地。

通俗點解釋,秦創原就是一個連通平臺,要服務像西交大、西工大、西農這樣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享資源、各取所需,共同進行科技創新。

就在本屆絲博會舉辦前夕,5月10日,西鹹會議中心還舉辦了一場簽約活動,灃西新城簽約項目11個,總投資約221.6億元,其中包括西農大未來農業研究院。

此次簽約,將規劃變爲能落地的項目,將爲推動秦創原平臺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灃西新城外景

今年一季度,灃西新城GDP同比增長21.1%,這是科技創新帶來的力量。

6月份,灃西新城將迎來成立10週年生日,從當初的一片農田,到現在的一座新城,它是西部地區城鄉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自身奮進的結果,最終受益的是居於新城的人。

十年磨一劍,劍出鞘時,鋒芒必耀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