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維度,9個指標,評價一節課
全文長 2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作者 | 程紅兵 特級教師,上海金瑞學校總校長、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長
1
聽:學生在課堂上希望聽到3種聲音
1、掌聲
發自內心的掌聲讓課堂有意義。來自老師或同學的深刻而精彩的見解、簡便而有效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能讓學生有所感悟。
學生在你的課堂上聽了半天,一句精彩的話都沒聽到,一次可以、兩次可以,十次、二十次他就會很失望。如果你從外地趕到北京去聽專家講課,沒有一句話能打動你,你也會感到遺憾。孩子有這樣一種期盼,其實非常好理解。
我聽課時,發現學生問題回答正確後,老師就組織大家鼓掌,而且掌聲很有節奏感。但這是組織起來的,不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掌聲,這個掌聲的意義就顯得不一樣了。
2、笑聲
生動而精彩的課,會讓學生產生興趣。我們曾經做過調查,問孩子們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很多學生都回答:“最喜歡有幽默感的老師。”
很多老師希望學生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從上午第一節課、到下午最後一節課,這可能嗎?不可能。孩子是要走神的,是要休息的。
優秀教師上課上到一定程度會有意識地開個玩笑,把全班同學逗笑了。大腦集體放鬆一下,再重新回到課堂,大家纔會感到神清氣爽。
復旦大學有次評選最受學生歡迎的“十大人氣教授”,得票第一的是《英漢大辭典》的主編陸谷孫教授。有人問:“陸老師,您的課爲什麼讓學生們這麼喜歡?”陸老師想了想說:“我每堂課至少要讓學生大笑三次。”
3、辯論聲
今天學生的主體意識已經覺醒。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老師上課講什麼,我們就記什麼、最後考試就考什麼。
但今天的孩子希望說一點自己的看法,說一點和老師、和教材不一樣的觀點,甚至想和老師辯論一番。這是成長的標誌。如果班裡沒有這樣的孩子,我們倒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有沒有問題,我們是不是壓抑了孩子。
2008年上海十位校長到加州理工學院考察,參觀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室。上課過程中,學生頭上戴了一個像帽子一樣的儀器,老師在電腦屏幕上點到誰,就能知道那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他的思維是空白的、困頓的,還是非常活躍的、流暢的,馬上就能看出來。
研究發現,課堂上什麼時候學生思維最活躍?什麼時候教學效率最高?辯論的時候。
——當孩子和老師進行辯論時,他會把大腦細胞全部激活,想方設法地戰勝老師。所以他的思維非常活躍,教學效率也相應最高。
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在上課過程當中會有意識地、故意地留一個破綻給學生,讓學生跟他進行辯論。一辯論,學生就充分活躍起來了。
2
看:關注課堂上的3個細節
1、關注思維方式
很多數理化老師都是這麼上課的:先講定義、定理、公式,再帶學生解例題,解完例題再做作業。公式、定理是一般規律,具體題目即個別現象,由一般到個別,就是演繹法。
如果你永遠使用演繹法教學,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高分低能。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個公式,才能去解決一個與此相關的具體問題;面對新的問題,學生永遠無法去解決它。
芬蘭一位數學教育家說過:“在數學公式、數學定理和生活現象之間有一條鴻溝,數學教育的任務就是把這個鴻溝填平。”
有位數學老師喜歡採取歸納法進行教學,他從一個生活現象出發,讓學生歸納出一般定義;然後再對照書本的定義,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最後給學生許多練習題,讓孩子們自己去判別,由一般再回到個別。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提倡——要讓孩子面對生活、面對現象,而不是直接面對公式。
2、關注課堂的開放度
過去我們說“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學生看來看去就看教科書;今天我們講,“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一切可用資源都能爲我所用。
有次,一位英語老師正在板書,一位學生用筆在桌上敲打起來,老師聽到後說了一句很幽默的話:“英語課是不需要伴奏的。” 敲擊聲悄然隱去,孩子們也笑了,而那個搗蛋的孩子做了一個鬼臉。他做鬼臉的動作恰好被老師捕捉到了,老師馬上邊模仿邊說了一句話:“Make a face,這就是做鬼臉。” 孩子們無意之間就學到了一個新的英語短語。
3、關注旁例和反例
有一個理論叫作變異理論,若你要想正確認識事物的關鍵屬性,就還需要理解該關鍵屬性的變異形式,以加深對該屬性的理解。也就是說,還要了解它不一樣的地方、變化的地方、相反的東西;關注旁例或者反例,然後再加以對比,從而達到對於關鍵屬性的辨析。
有的老師講了一道例題,給學生們提供跟這個題目完全相似的題目,孩子們會做,就認爲孩子懂了。真懂了嗎?稍微變一變,孩子就不懂了,孩子就不會了。換句話說,不讓學生了解旁例,不讓學生了解反例,是不行的,只有瞭解了旁例、反例,他們才能真正理解。
學習遷移的必要條件是同時具備共同性和差異性,既要有相同的,還要有相反的,有差異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爲什麼我們很多有經驗的老教師課上得好,爲什麼學生學習效率高,原因就在這裡,他們給的不是一個方面的東西,而是多方面的、立體的、全面的。
3
說:老師的語言有3重境界
第一境界:想得清楚,說得明白
這是當老師的最基本要求:能說得出來、而且讓學生聽得懂。
我在建平中學擔任校長時招聘教師,復旦、上交、同濟的碩博士都會跑來應聘。如果是招聘數學老師,我們就請數學特級教師給他們出幾道題目,做兩個小時。如果連題目都做不出來,說明他想不清楚,那就不適合當老師;如果做出來了,請他走到班上去,對着學生講清楚,如果講不清楚,我們也不能要。
第二境界:聲情並茂,傳神動聽
今天很多人談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其中一個觀點是“把課堂還給學生”,這當然很有意義。但是我們也發現,現實教學中我們有些老師變得不會說話了,這可能會造成新的問題。
語言除了準確精煉外,還要有一定的藝術性。語言是藝術,藝術的語言具有感染力。老師的語言能夠做到生動傳神,悅耳動聽,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就能夠把孩子的情緒、思維都調動起來,產生強烈的課堂興趣。
第三境界:言有盡,而意無窮
課堂上,老師的寥寥數語、三言兩語就能打開孩子們一扇扇思維的窗戶、想象的窗戶,讓孩子們盡情地思考、充分地想象。
讓思也無涯,這是教師課堂語言的最高境界。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新校長傳媒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