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公募中報晴雨表

上市公司半年報進入密集披露期,多家公募的最新業績情況也隨之浮出水面。截至8月29日,已有3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的中期業績公佈。

整體來看,在當前披露中期業績的基金管理人中,有11家機構的上半年淨利潤超1億元,其中,華夏基金在2024年上半年的淨利潤超10億元,達10.62億元,暫時領先其餘機構。廣發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緊隨其後,淨利潤分別爲8.22億元、4.91億元。

同期,還有景順長城基金、鵬華基金、中歐基金、銀華基金、興業基金、浦銀安盛基金、長城基金、永贏基金的淨利潤超1億元。不過,上述11家機構中,除長城基金和永贏基金外,其餘機構的淨利潤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具體來看,在當前披露相關數據的36家基金管理人中,僅8家機構的淨利潤同比增長。例如,鑫元基金的淨利潤同比超70%%,達9033萬元。歸母淨利潤增速超50%的還有興銀基金,2024年上半年淨利潤5342.58萬元。此外,上半年還有東興基金、安信基金、永贏基金、長城基金、長盛基金、上銀基金的淨利潤同比增長。

有人歡喜有人愁,在上述機構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同時,也有超七成公募的淨利潤同比下滑,更有虧損的情況出現。

數據顯示,當前共有7家中小型公募的淨利潤出現虧損。截至當前,分別有浙商資管、富安達基金、九泰基金、江信基金、瑞達基金、東海基金、東吳基金的淨利潤虧損,分別虧損8399.02萬元、2680.9萬元、1849.62萬元、1582.37萬元、699.82萬元、544.78萬元、177.36萬元。其中,浙商資管、東吳基金、東海基金同比由盈轉虧,其餘機構則是同比續虧。

針對相關機構在上半年虧損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致電採訪部分機構,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部分機構的半年報中也提及了相關公募虧損的原因。例如,南京證券半年報提到,富安達基金的業績同比減少主要是受市場等因素影響,管理費收入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下降所致。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分析表示,“由於當前市場行情較低迷,導致中小型公募業務開展較困難,疊加行業降費等因素,使中小型公募的生存環境更加困難”。對於這類機構的未來發展方向,楊德龍建議,可以通過積極提高產品業績來獲得投資者認可。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也提到,上述情況的發生與市場環境有關。由於市場環境持續低迷,股市行情不佳,公募基金業績容易受到衝擊影響。同時,多數中小型機構的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專業人才數量或也不如大型機構。長期來看,中小型機構競爭力還有待加強,頭部化趨勢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部分機構的股東在半年報中披露相關公募的未來發展方向。東吳證券半年報提到,下半年,東吳基金將進一步強化投研能力建設,優化投資策略,推動產品業績和排名穩步提升,打造基金公司核心競爭力。加強外部引進和內部挖潛相結合,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將產品業績優勢轉化爲管理規模增長。增強機構合作,進一步拓展蘇州及江蘇地區的潛在REITs項目。

瑞達期貨半年報也提到,未來公司及瑞達基金將採取多項措施進一步發展公募基金業務。一是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入,二是跟隨市場風口布局產品的同時進行差異化競爭,三是將加大力度完善銷售團隊建設,做大公司管理規模。在強化傳統代銷渠道和直銷渠道的同時,同步加大電商直播等新興銷售渠道的投入,提高對新興銷售渠道的響應速度和服務質量,提升各銷售渠道的合作效率,與傳統渠道相互配合。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