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存款800萬,過不上理想的退休生活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裡的故事,深受觸動。
主人公羊咩咩,一個只有12萬存款的德語編輯,靠寫網文和省吃儉用提前退休了,結果短短一年,就被突如其來的開銷打了個措手不及。
而另一個主人公安娜,手握800萬,財務看似穩健,卻在退休後的生活中感到了深深的空虛和迷茫。
他們兜裡的錢多寡不一,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重返職場。
相信很多人看完文章時,第一反應會先是質疑,然後極力忽略心中的悵然。
畢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多少人的終極目標就是攢夠錢,早日退休。
而這篇文章卻將提前退休的風險赤裸裸的展露出來,讓在職場上苦苦掙扎的打工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提前退休”這一人生選項 。
到底需要攢夠多少錢,我們纔可以擺脫牛馬生活?
麻省理工學院的威廉·班根在1944年提出了4%法則,意思是,只要你每年的支出不超過儲蓄總額的4%,理論上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
簡而言之,你只要攢夠每年開支的25倍,就可以退休了。
比如,你一年的生活費是10萬,那麼理論上來說,你需要攢夠250萬。
法則的核心提倡量入爲出,降低物慾,重儲蓄,本金達到一定量之後通過“被動收入”來覆蓋剛性支出。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個法則的前提假設,是存款的年收益率也要達到4%。
且不說未來的預期收益如何,就看現在四大行的利率都是1開頭了;
更別提我們還要考慮到生育、疾病、物價上漲、錢在貶值等這些不可控因素了。
還記得去年網上熱議的那對80後上海丁克夫妻嗎?
倆人有車有房,存到300萬後決定不再工作,提前享受退休生活。
微博@老闆聯播
但最近,女方卻在社交媒體上吐露,由於降息,他們原本計劃靠大額存單利息輕鬆度日的想法變得不太現實了。
來源:小紅書@m寶夫婦躺平ing
而且,按照原來的計劃,他們每天只花幾百塊,但8月份的總支出竟然高達4.6萬元,只算生活費,也遠遠超出了預期。
來源:小紅書@m寶夫婦躺平ing
現實有沒有給他們教訓不知道,卻是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僅憑目前的存款水平,想要實現提前退休的願望,似乎並不現實。
據央行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3月,我國居民人均存款10.8萬元。
參照當前社會的貧富差距,這意味着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存款則遠低於平均水平。
哪怕有的人早早實現了財富自由,但依然難以填滿人性的慾望溝壑。
網上曾看到過一個高贊評論:
“我其實最擔心的,是提前退休後,我可能會很快就感到焦慮和無聊。”
這並非臆想,而是很多人往往會忽略的現實問題。
B站博主@救命啊王小胖,就用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
她30多歲時就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於是提前退休尋找自由。
她賣掉公司,與糟糕的原生家庭和大部分朋友斷聯,緊接着買了房車,走到哪停到哪,就在哪裡生活。
起初,她的生活充滿了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歡喜。
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她就陷入嚴重的焦慮和內耗。
沒有規劃的退休生活,讓她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隨着與人交流的減少,她發現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逐漸減弱;
從被人需要到不被需要,她的自洽逐漸被自卑所取代,甚至開始出現了討好型人格的傾向;
更糟糕的是,失去了社會價值後,身邊接觸的都是負能量的人,這些人對她的判斷力和行爲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當她終於意識到自己正在“下墜”,她開始反思,努力想要結束這種狀態。
但是,重回職場並不是那麼簡單,她意識到,之前能賺那麼多錢,也許不是能力,而是機遇。
成年人的自由是奢侈的。
每一步都需要金錢加持,需要強大的自律、精心的規劃和麪對孤獨的勇氣;
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內核作爲支撐,自由也會成爲現實的枷鎖。
《圍城》中有句經典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
我們都在羨慕別人的生活,殊不知,自己的生活也被別人羨慕着,不過是權衡和取捨罷了。
關於“提前退休”,它的真正滋味,也只有那些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這是一個複雜的決定,涉及多方面的考量。
在做出是否提前退休的選擇之前,以下幾點建議或許能幫你更清晰地看到未來:
1.提前退休的騙局
我們爲什麼總想着退休?
固然,沒有一個被困於工位的人,會不渴望曠野。
十點君也總想着等到哪天賺夠了錢,就回老家,從此喝茶看書,雲淡風輕。
但你發現沒,網絡上總在傳遞這一類信息:只要退休,就能過上夢寐以求的生活。
而你,也往往在圍觀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共情”,迫切想要逃離、獲得純粹的快樂。
實際上,很多宣揚“提前退休”的人,並不是真的躺平。
與其說提前退休,不如說他們是換個軌道努力。
他們通過製造一個個噱頭,來激起你的恐懼或慾望,從而利用獲取流量、吸引廣告等方式賺錢。
就像前文提及的上海80後夫妻,他們也已經靠自媒體有了副業收入。
所以,千萬不要美化沒有走的那條路,好壞只有自己趟過才知道。
2.提前退休真的能讓你快樂嗎?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說得挺到位:我們並不是討厭工作本身,而是不喜歡那種被束縛、被迫上班的感覺。
說到底,幸福來源於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
雖說職場生活不一定美好 ,但不工作的日子也未必完美。
如果你24小時什麼都不幹,等過了所謂的“過渡期”,就會發現問題和煩惱還是一樣多,生活的實質並沒有改變。
之前聽一個朋友說,他母親剛退休時,滿心期待,結果一閒下來就不知所措,待在家裡,哪哪都不對勁,後來報了一堆興趣班,就是爲了找點事做。
也有朋友兜兜轉轉發現,自己就是喜歡賺錢時的快感。
普通人學會用心經營生活,去旅行、去學習、去交友、去體驗新東西,纔是保持快樂的源泉。
生活是多樣的,幸福也是多樣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纔是最重要的。
3.警惕提前退休帶來的兩個致命死穴
第一個是,花錢觀念。
相信很多窮FIRE族都會有一個共性,就是“越存錢越摳門”。
雖說存款越來越多,算是一種正向反饋。
但是,當極簡的生活方式浸入骨髓,人真的很容易產生“低配得感”。
長期以往,不僅會影響幸福度,引起報復性消費,甚至讓自己變得心窮。
正確的消費觀應該是,能對那些不必要的開銷說不,但對於那些能助力個人成長、創造更多價值的事物,要毫不吝嗇地投資。
第二個是,限制性信念。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被綁住的大象現象”。
指的是,人們可能會因爲過去的經驗而限制自己的思維和行爲。
FIRE這個理念很大程度上,能幫我們看透消費主義的圈套,積累財富,提前享受退休生活。
但是也容易給我帶來限制性信念。
這種信念,會讓我們對別人的生活方式充滿“敵意”,比如:
對高消費嗤之以鼻,認爲別人花錢花得不值;
認爲忙碌工作的人,是愚蠢的,提前退休纔是明智的;
甚至,會有一種“錢夠花就行”、“錢買不來快樂”的清高。
但,無論是消費主義還是極簡主義,無論是選擇工作還是選擇休息,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不可否認,提前退休這件事也不全是錯的,對於那些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新方向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寶貴的收穫;
它不僅僅是時間上的自由,更是心靈上的重生。
但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實現提前退休,大多數人扛着生活壓力,短時間內不可能卸下身上的重擔。
那難道就只能等到退休後才能開始真正的生活嗎?
看過一則商人與漁夫的故事。
一個商人來到小漁村度假。
他注意到一個漁夫每天都樂呵呵的,於是問他每天都幹些什麼。
漁夫回答說:
“我早上起來和家人吃完早飯,然後送孩子去上學;白天花幾個小時出海捕魚,夠全家食用就回家休息;晚上和老婆在海邊散步,看日落,孩子則在水裡游泳。”
商人驚訝不已,與他每天拼命賺錢相比,漁夫顯得特別不上進。
商人繼續追問漁夫:“那您還能捕到更多的魚嗎?”
漁夫說他經常捕到多餘的魚,但是都把它們都放了。
商人告訴漁夫:“你每天應該多花點時間捕魚,多賣點錢,攢夠了買船僱人捕魚。
不出十年,你就能擁有一家國際漁業公司。”
漁夫不解地問:“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商人開始替漁夫暢想:“這樣你就能賺很多錢,然後提前退休。退休之後,你可以搬到一個小漁村去住。
買一艘自己的遊艇,早上出海,悠閒地捕幾條魚後就回家休息,晚上和妻子在海灘散步、看日落。”
漁夫說:“我現在不正是過着這樣的生活嗎?”
人生是軌道,還是曠野,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平衡和取捨。
可如果不先找到內心的錨點,看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就很容易活成商人視角下的漁夫,忙碌半生過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夢寐以求的生活,其實自己曾經擁有,卻無奈錯失。
我們嚮往的,永遠是當前缺少的,這種嚮往推動我們不斷向前,去追求那些似乎遙不可及的夢想。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在追逐中迷失,忘記了初心,忘記了爲什麼出發。
關於要不要提前退休,十點君不想做過多評判。
有人嚮往自由,有人追求安穩,有人爲事業打拼一生,有人爲家庭默默付出,生活的答案從來沒有最優解,關鍵在於修得自洽。
但就像莫言老師說的:
“生活應該是我們即時體驗的經歷,而不是熬過去的日子,把當下過好的人,未來纔能有力氣過得更好。”
記住,退休不是目的,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纔是;
退休也不是結束,而是生活的再一次出發。
人生百態,各有各的精彩。
點亮【在看】,願你我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
你攢夠提前退休的錢了嗎?對於提前退休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們一起聊聊,分享你的故事吧。
作者 | 理理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