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催生寵愛之名面膜 意外成「大S」愛牌、打入LVMH旗下美妝!吳蓓薇:我不想當沒名字的人

▲「寵愛之名」創辦人吳蓓薇。今週刊提供

【撰文/彭蕙珍】

「當我摔了一跤,會想着如何站起來、跑得更快,或是跑出另外一條路,我會將它轉化爲養份。」

「也有可能努力了之後,沒辦法克服或衝刺下去,我也不需要把它當成挫折或挫敗,它會變成我人生的經歷。」

18歲進入媒體 深入瞭解美妝產品

吳蓓薇18歲就從臺南來臺北求學,並進入媒體工作,22歲創辦《茉莉》雜誌,之後在《費加洛》、《美麗佳人》雜誌擔任國際中文版美容總監。

美麗又認真的她,對採訪的美妝產品成份、通路,都會深入瞭解。一回到歐洲出差,看到藥妝品牌,「講究成份的有效和安全、沒有太多添加物、不請明星代言、也沒有過多包裝。」

「有一天如果我必須自掏腰包買產品,我會怎麼選擇?」她心想:「我絕對只會買藥妝品牌。」

發掘生物纖維材質 做成美白麪膜

「在雜誌工作到30多歲,做了10多年,我對工作有一點疲乏,慢慢有一些自我反思,我想要主控一些事情,讓我在潛意識中走向創業這條路。」

找到生物纖維材質時,她立刻知道這項產品有獨特性。突發奇想,能否將醫院用在燒燙傷病人皮膚的布料,作成面膜?又因亞洲人愛美白,推出市場獨有的美白麪膜。

時間回到2002年,當時面膜市場正在起步,面膜仍以不織布等材質爲主,一片面膜百元已是頂級。吳蓓薇卻勇敢推出一片399元、最頂級的生物纖維面膜。

「我將預算投資在精華液成份,用國際藥廠專利配方,而且自己進口,纔敢賣到這個價錢。」她說自己是在直覺中做出市場差異。

大S出書推薦 寵愛之名走紅

「寵愛之名」面膜上市,以醫美診所、醫院等專業通路爲主,並在官網銷售。當時品牌沒知名度,一天頂多賣出2盒、5盒,最多時只有7~8盒。

就在大S《美容大王》出書推薦後,銷量暴衝,「一天100盒、200盒,到500盒,跳得很快,根本是供不應求。」

「她很紅,而且有一羣姐妹淘會跟着用。」大S對寵愛之名面膜的喜愛一直持續,「2018年她在中國實境秀節目《幸福三重奏》,拿我們的產品送給蔣勤勤,這是很大的曝光。」

她說:「我有先行者的優勢,我是全球第一個將生物纖維轉到美容界、做成面膜的人,這是我靈感,以及過去的編輯經驗,和不斷開發、堅持的意念。」

和頂級美妝通路合作 營收破20億

寵愛之名的發展一路順遂,2009年3月進駐LVMH集團旗下的頂級美妝通路Sephora(絲芙蘭),也是臺灣唯一進駐Sephora的品牌。

「和Sephora合作是第2個幸運的地方。」跟着Sephora到泰國、澳洲、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和康是美、屈臣氏等通路合作的步伐也沒停止。2014年公司營收突破20億。

寵愛之名最旺的時候在16個國家銷售,2016年推出副牌「寵愛女孩」,在東南亞、機上雜誌,如:虎航、亞航、華航等銷售,並設有通路。

學習商業知識 喜歡唸書

有明星商品、得到名人加持,對她是很好的事業起步。但並不是全部。她表示,踏入商業領域的挑戰很多,尤其她念大傳系,對商業運作不是那麼瞭解,「進銷存、會計帳都是很大的挑戰。」

在拓展通路的過程中,更是遇到許多困難,包括假意洽談合作,其實想要模仿產品的廠商;也曾遇到通路抵制等,這是她口中的「坎坷」。

「我是一個很喜歡唸書的人,遇到困難,我會跳脫困難本身、去外界找答案。」她不停地進修、上課,疫情期間唸完政大EMBA、取得學位後,再赴臺大深造。

疫情銷售受挫 臺灣經營網路

創業的挑戰很多,就在品牌達到一個高峰時,疫情來攪局。吳蓓薇坦言:「疫情時,銷售受到很大的挑戰。」寵愛之名在臺灣以實體通路爲主,「那時沒有人逛街,有些國際品牌馬上降價,在2020年我堅持不降價,因爲頂級品牌不能亂打折。」

「過去公司發展很很好,累積盈餘很多,雖然銷售在萎縮,但我覺得沒問題,我可以撐;到了2021年還是覺得我可以撐,因爲也才2年,2023年就出現庫存。」

她說明:「公司從來沒有庫存,從創業到現在都是供不應求,我從來沒有促銷過。」此時,她不得不反省自己做錯了決策,而且勢必得在1~2年內轉型。

▲吳蓓薇發現公司必須要轉型。今週刊提供

「我不能一直依賴通路,要到網路經營,但這比較困難,網路是比價錢,加上我們的消費者大多不習慣在網路上買產品。」

現在,公司業績仍較疫情前衰退2~3成,海外業績已經回到疫情前,臺灣市場因網路耕耘得不夠,仍待努力。對於未來,她表示,會持續培養核心幹部,讓年輕人有更多發揮的機會。

本文授權自今週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孩子讀私校、家住小豪宅,45歲前沒想過會缺錢...高薪外商主管的中年恐慌:每月幾萬塊的日子怎麼過?

便宜房租讓我擺脫高壓窮忙的打工生活!北漂上班族搬離市區選擇窩居:脫離焦慮環境不需要他人理解

臺積電落腳德國,點燃捷克、波蘭半導體夢想!兩國均派次長級官員赴SEMICON宣傳 中東歐有機會成臺灣半導體供應鏈重鎮?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