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從把中國人送入太空到中國人常駐太空

(原標題:30多年,從把中國人送入太空到中國人常駐太空)

2024年9月30日,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衆號發佈了詳細的載人航天版10月月曆,用不同顏色標註了不同重點。

月曆顯示:計劃於10月下旬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迎接神舟十八號乘組返回。26日,是用黃色重點標註的“神舟十八號乘組在軌滿六個月”的日子,這也意味着乘組返航很可能就在這個日子附近。

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也正嚴陣以待準備“神十九”發射安保任務。自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開始,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共計承擔了18次飛船發射外圍安保任務,從神舟十二號飛船開始在東風着陸場着陸以來,他們也承擔了從神舟十二號到神舟十七號6次神舟回收安保任務。設卡、走訪、排查、宣傳……不分晝夜堅守在轄區各個點位,“航天護衛隊”“陶來神舟警隊”“大漠警航隊”空天一體,全力維護東風航天城周邊安全穩定。

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民警正在執行神舟十六號返回艙回收安保任務。

和他們一樣準備護航“神十九”發射和“神十八”返航的還有額濟納各相關單位,以及周邊旗縣的相關單位。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2年來,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漫步到交會對接,從短期駐留到中期駐留再到長期駐留,從第一次“太空會師”到會師交接成爲常態,從應用性飛行到“太空班車”,航天員居室從“一室”到“兩室”再到“三室兩廳”,航天員飲食實現7天一個食品週期菜品不重樣,目前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能夠生活長達半年之久。航天員目前包括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等,國家級太空實驗室中國空間站已安排在軌實施了100多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4000餘項成果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太空馬鈴薯迎來收穫,科研人員正在精挑細選太空種薯。 王俊霞 攝

在內蒙古,蒙草集團創新育種研究院的草種有一些是搭載過航天器的航天草種。據相關人員介紹,搭載飛船回來的偃麥草,抗旱和抗寒性很好,而且分櫱比較多,意味着產草量會比較高。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目前已經形成滾動備份“一年兩艘”常態化發射模式,中國空間站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宮課堂”也越來越精彩……

2024年,楊利偉在東風航天城給小朋友講述當年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時的過程,培養下一代“摘星人”。楊利偉的《太空一日》文章如今已經進入小學課本。

很多牧民還記得楊利偉返回地球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四子王旗牧民吉日嘎拉說:“神舟四號落在我家草場,神舟五號落在了我隔壁鄰居家的草場,我第一時間就騎着摩托去了,看到了航天英雄楊利偉!”牧民恩克其其格說:“神舟五號落在我家草場我太激動了,這個落點現在很多人來參觀。”今年6月,記者在四子王旗採訪時,就遇到了來自北京、呼和浩特的兩撥航天愛好者到神舟五號落點參觀打卡。

32年間,從首次進入太空到進入空間站時代,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飛船從內蒙古升空,航天員在內蒙古着陸”,相關單位2003年11月送給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的一面錦旗如今就放在內蒙古博物院,表達對內蒙古全力支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感謝之情。

內蒙古博物院裡的這面錦旗,浸透着內蒙古與中國航天濃濃的情誼。記者 李霞

不惜一切代價幫助搜救隊搜尋返回艙和散落的器件;投資5369萬元建成烏蘭花—紅格爾回收場站65公里的三級公路“神舟路”……

2008年9月28日下午17時37分,第一次滿載3人的“神七”返回艙穩穩飄落在阿木古郎草原上。配合專業搜救隊,相關地區組建了2100餘人的應急分隊,定人、定崗爲“神七”回家營造安全港灣。19時48分,載着航天員的直升機起飛赴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的軍區招待所已經爲航天員的休息做了充足準備。9月29日6時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各族各界羣衆在呼和浩特市歡送航天員啓程回京。當3名航天員帶着自信的笑容向前來歡送的羣衆揮手致意時,現場沸騰了,蒙古族姑娘爲飛天英雄獻上了潔白吉祥的哈達,也送上了內蒙古各族兒女最真摯的祝福。

“神七”航天員出艙。

“神九”回收歡送航天員。

在“神七”發射任務中擔任0號指揮員的內蒙古包頭人郭忠來說:“作爲內蒙古人,能夠看着這麼多航天器在東風航天城升空在內蒙古返回,並且參與其中,我心裡的驕傲和自豪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2013年6月11日,蘇日瑪加布在離東風航天城最近的村子東風鎮寶日烏拉嘎查觀看了神舟十號發射。蘇日瑪加布是額濟納旗的土爾扈特蒙古族,土爾扈特人曾歷經千難萬險回到祖國懷抱,1958年,他們又爲祖國的航天事業讓出豐美的草場。而蘇日瑪加布本人,當時也被抽調到搬遷指揮部,成爲宣傳組的一名成員,在搬遷指揮部的生活持續了兩年,在這裡點點滴滴的生活,被蘇日瑪加布刻印在一張張簡報上。

額濟納當地牧民觀看“神十”發射。

四子王旗降落了11艘神舟飛船。有參與回收安保工作的“老神舟”說,從神舟返回的前一天到它着陸被安全運走的這段時間,很多人都只能在車上吃、喝、睡,要確保神舟安全着陸回收。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着陸,工作人員正在對返回艙進行全面檢查。記者 畢力格圖

自治區民政廳退休幹部史麗英回憶起和神舟有關的日子心潮澎湃:“‘神六’‘神七’回收時我都是安排好着陸場的任務,再趕回來協調迎送航天員的活動,‘神六’是在畢克齊機場歡送航天員,‘神七’因爲3名航天員在軍區招待所住了一宿,所以第二天早上是在軍招搞的迎送活動,我們的組織協調工作經常是通宵達旦。”

32年間,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路,內蒙古相隨相伴深度參與。

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李霞

製作:魏佩

編輯:賈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