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男車禍歿家屬大愛捐6器官 北醫附醫響應器捐周

北醫附醫社工室、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辦的器官捐贈宣導周。記者鄒尚謙/攝影

器官捐贈在臺灣仍在積極推動中,希望幫助更多生命得以延續,統計全臺,仍有逾1萬位病患正在等候器官捐贈。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期完成了一例22歲的捐贈者陳家瓏器官移植個案,捐出了心臟、肝臟、雙側腎臟,以及雙側眼角膜等器官。捐贈者父母今天出席北醫附醫「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時一度哽咽,但知道受贈者因爲「瓏瓏」而健康,已感到相當欣慰。

去年3月,22歲的陳家瓏在通勤途中遭逢車禍,緊急送至北醫附醫急救,經醫療團隊搶救並裝上葉克膜,仍因腦部受損嚴重,救治機會微乎其微,家人起初都無法接受,甚至想着,「如果多留他喝口湯,也許就不會出意外了」。

最後在社工、關懷師、醫師等醫療團隊陪伴下,陳家瓏父母最終忍痛決定捐出兒子的心臟、肝臟、雙側腎臟、雙側眼角膜等器官,讓更多等候器官捐贈的病人,有機會可以返家吃到媽媽溫暖的飯菜。

陳家瓏爸爸今日出席開幕式一度哽咽,他致詞表示,瓏瓏捐出眼角膜、肝臟、心臟、腎臟,也同意捐贈小腸、胰臟,只可惜沒有配對到適合的受贈者;雖然不能知道受贈者是誰,但知道受贈者因爲瓏瓏的器官捐贈,而每人都有健康的生活,讓受贈者家庭走向圓滿、走向平安,心中感到相當欣慰、感謝。

13年前成爲北醫附醫首例腎臟移植的受贈者蔣學慈今天也出席開幕式,她表示,她是幸運兒,開始做腹膜透析時,每天都要準備三雙鞋子,出門穿小號,中午換中號,晚上回家就要換上最大號的鞋子,才能支撐住腳部的腫脹;自從13年前換腎後,每天都跟自己的生命共同體對話,所以決定把愛傳出去,創立收洗腎患者,甚至腹膜透析病友的護理之家。

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表示,近兩年的疫情影響器官捐贈移植的推動,但北醫附醫仍完成7例腎臟移植,包括6名大愛腎臟移植及1組活體腎臟移植,兩度完成單日2例腎臟移植。同時藉由北醫大器捐勸募移植支援體系,轉介衰竭個案至友院,協助2人成功完成肝臟移植。

北醫附醫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林建和表示,一般家屬較難接受的皮膚、骨骼組織捐贈,北醫附醫移植團隊也藉由加強說明修復過程,給予家屬心理支持,於111至112年共完成4例皮膚、骨骼組織的捐贈。

林建和說,另外,111年起在北醫大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協助下,移植團隊透過3D器官模型列印,在大愛器官捐贈手術後重新置入,完整捐贈者的大體;同時,針對外傷的捐贈者,也由遺體修復的專業團隊協助,讓家屬放下心中的罣礙。

臺灣民國76年6月19日頒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爲亞洲第一個有器官移植法律的國家,而此日亦訂爲器官捐贈紀念日。由北醫附醫社工室、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辦的器官捐贈宣導周由即日至6月24日(6月22日端午節除外)在第三醫療大樓1樓登場,現場有專人解說器官捐贈流程及同意書簽署等,另設有獎問答活動,民衆參與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小禮物。北醫附醫發起員工響應器捐同時,誠摯邀請您一起—器官捐贈,讓愛延續。

北醫附醫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林建和獻花感謝陳家瓏父母。記者鄒尚謙/攝影

北醫附醫首例腎臟移植的受贈者蔣學慈今出席器官捐贈宣導周開幕式。記者鄒尚謙/攝影

捐贈者陳家瓏(右)生前與父母的出遊合影。圖/陳家瓏父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