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家上市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
證監會日前發佈了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財務報告會計監管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A股市場共有535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年度財務報告,其中主板3195家、創業板1340家、科創板571家、北交所248家,實現盈利的4228家、發生虧損的1126家。按期披露年度財務報告的上市公司中,209家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中無法表示意見29家、保留意見85家、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95家。
證監會表示,總體而言,上市公司能夠較好地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收入、長期股權投資與企業合併、金融工具、資產減值、所得稅、非經常性損益等方面,存在會計處理或財務信息披露錯誤。
具體來看,在收入相關問題方面,部分上市公司未恰當識別履約義務並計量收入,未將升級服務識別爲一項履約義務並單獨確認收入。部分上市公司對適用時段法確認收入的條件理解不正確,未能恰當判斷客戶是否能夠控制企業履約過程中在建的商品,未能恰當判斷是否具有合格收款權等。此外還存在對商品控制權轉移時點的判斷不正確,項目設施建設收入確認不符合相關業務經濟實質,未恰當判斷主要責任人和代理人,質量保證會計處理不正確等問題。
在長期股權投資與企業合併相關問題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附回售權股權投資的分類不正確、企業合併認定不正確、企業合併中的業績補償條款會計處理不恰當、未恰當確定合併範圍、處置子公司會計處理不正確等問題。
例如,部分上市公司持有多個股權比例超過90%的項目公司,僅簡單以項目公司主要經營活動已預先設定、公司不具有決策權爲由,未將相關項目公司納入合併財務報表。上市公司收購某持牌金融機構,但不符合該類金融機構的控股股東資質條件,被收購的金融機構股權變更也無法獲得相關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對此,上市公司因簽訂了收購協議並支付了部分價款,錯誤地認爲其取得了該金融機構的控制權並將該金融機構納入其合併範圍。
在資產減值相關問題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應收款項預期信用損失計量不恰當,存貨跌價準備的計量不正確,資產組的確定或變更不正確等問題。
例如,部分上市公司對不含重大融資成分且預計可全額回收的應收款項,在計量其預期信用損失時錯誤進行了折現,導致該應收賬款賬齡越長、壞賬準備計提比例越低。部分上市公司對於分期收款的長期應收款項,將原分期收款安排下已逾期部分認定爲逾期,按照逾期天數組合計提壞賬準備;對於原分期收款安排下尚未到期部分仍按照未逾期狀態以賬齡組合方式計提壞賬準備,未認定逾期部分的壞賬準備率遠低於已逾期部分。
此外,在所得稅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預繳土地增值稅相關所得稅會計處理不恰當、未恰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時採用的稅率不正確等問題。在非經常性損益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未按照非經常性損益的定義正確認定非經常性損益項目,未正確認定與收取的資金佔用費相關的損益等問題。
證監會表示,針對上述問題,下一步將繼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梳理審閱發現的上市公司問題線索,及時跟進並按規定進行後續監管處理。二是就監管工作中發現的典型問題,組織召開年度會計監管協調會,統一監管口徑。三是密切跟蹤市場熱點難點會計處理問題,繼續以案例解析等形式加強實踐指導,提升資本市場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證監會還指出,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應高度重視會計監管報告中提出的問題,及時改正財務報告中存在的錯誤,不斷強化理解和應用企業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的能力,穩妥做好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相關工作,不斷提升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