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小學校服質量提升與美育交流會:多方共促校服質量提升 公平共建統一大市場
來源:環球網
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上半年觀察報告指出,當前,校服產業面臨質量安全、區域保護、創新力不足、市場需求變化等問題,爲此行業需要凝聚多方智慧,共謀發展。
近日,由《中國纖檢》雜誌社主辦、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協辦的“2024年中小學校服質量提升與美育交流會”在上海召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中國服裝協會、各地纖維質量監測機構以及校服企業代表,展開多維度、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爲中國校園服飾產品質量的提升、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營造以及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責任共擔、質量共治 不斷提升校服質量獲得感
近些年,我國加大校服監管工作,已基本覆蓋正規校服採購各個環節。“自2016年起,全國各級政府通過自上而下的監管模式,對學生校服進行監督抽查,依據多項標準(包括物理安全、化學安全、服用性能等)確保產品質量,學生校服的質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江蘇省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副院長蔣潔蓉介紹。
蔣潔蓉指出,需要建立共治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共同推進校服質量提升。作爲監管部門,政府應加強對校服市場的監管,確保校服安全質量;校服生產商應承擔起質量保障的責任,提供符合標準的合格產品,要堅持新發展理念,通過創新實現工藝優化、低碳運行和綠色轉型;學校和家長應關注校服的使用體驗,及時反饋問題,協助監管部門完善標準。
“長遠來看,校服行業需要匹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嚴禁壟斷行爲,促進良性競爭,實行品牌化管理,保護知識產權,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國際標準化工作,助力有潛力的企業出海,拓展國際市場。”蔣潔蓉表示,校服質量提升是人心所向,當前產業環境,具備政策、結構調整優化這一“天時”,完整產業鏈、大市場這一“地利”,多方關注參與這一“人和”;依託公平競爭大市場、可持續產業鏈、“政府、企業、家、校、機構”共治機制,可協同實現校服全生命週期質量共治,不斷提升學生羣體校服質量獲得感。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共促校服產品質量提升
近年來,我國人口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人口存量下降的同時,家庭結構變化、消費觀念變化、生活質量提升對校服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嘉麟傑紡織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世濱從行業現狀、質量發展、數字化建設和統一大市場四個方面分享企業經驗,倡議行業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校服被形象地稱爲中小學生的“第二層皮膚”,質量是其生命線和底線。“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非檢測出來的。質量問題除了與成本有關,更與交期有關。質量問題首先從結果來看,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問題,從工廠內部來看,則是意識問題。”楊世濱認爲,要做好質量源頭管理,從原材料抓起確保供應鏈質量,包括供應商篩選和加工工藝改進。
對於數字化工廠,楊世濱認爲,可以採用先進技術和自動化設備減少人工干預,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數字化改進提高效率、減少浪費,確保產品質量;同時,數字化可用於內部管理和品牌商提供透明數據支持,實現校服產品全程溯源。“工業產品無法保證質量絕對不出問題,可追溯目的在於,質量問題出現後,知道如何追溯、修正、彌補,並尋求未來的改進。”
“目前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市場拓展、產品質量和性價比上。質量保證體系需要考慮終端拓展和宣傳,在建立統一大市場時,必須強調樹立和保護龍頭企業。”楊世濱認爲。
公平競爭、釋放活力 共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誠信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則是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地方政府誠信問題關係到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如果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出現誠信缺失,不僅會損害公衆利益,還會導致投資者信心下降,進而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
“當前中國省與省之間的貿易壁壘高於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水平,這也反映了中國在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導丁茂中認爲,在長三角一體化下,公平競爭審查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公平競爭的前提條件是公平,競爭的本質是市場的靈魂。在活躍的市場中,可通過管理來提高效率;然而,過度干預會抑制市場活力。”丁茂中認爲,政府應發揮自然配置作用,而非微觀干預,政府需儘快建立規章以優化市場環境,以推動公平競爭。
會議現場,丁茂中還對《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出臺背景、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入解析;深刻剖析了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基本規則和審查範圍等核心問題。他認爲,本次條例的正式施行,無疑將有助於破除市場壁壘,爲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此次交流會,多方就“共促校服質量提升”“共建校服統一大市場”等議題達成共識,多方專家、企業代表還圍繞校服質量提升、校服美育功能等角度開展演講與討論,取得了一系列交流成果,爲保障中小學生校服質量安全,促進校園美育工作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