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大考古新發現專訪|甘肅禮縣四角坪:秦人故地“奇特又美麗”的空房子,爲秦始皇而建?

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安富建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評價:“四角坪遺址,既奇特又美麗”。

禮縣普通市民得知這一重大發現之後,“很多人都很好奇,他們結伴而來,都想一睹四角坪遺址的風采。傳說也多,一會傳說四角坪出土了金鼎了,一會又傳四角坪是秦始皇的行宮。” 四角坪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侯紅偉說。

6 年裡,22 個盜墓者命喪甘肅禮縣大堡子山。

“1993 年春天,西漢水流域大堡子山一帶,盜掘古墓的活動非常猖獗。我第一次來這裡採訪,點了一下有 6 個洞,時隔不到一個月,滿山遍野千瘡百孔,大約有 64 個洞,當時最多的一天這一帶盜掘古墓的農民 2400 多人,波及到全縣 18 個鄉鎮、56 個村,整個大堡子山羣衆來盜墓的有一些帶着鋪蓋卷、拿着鍋碗瓢勺,當地就餐,晚上都是燈籠火把架子車,一家有時候有五六口人蔘加盜墓。”

1993 年 6 月 20 日,《中國青年報》發佈了時任《甘肅日報》駐隴南地區記者祁波的《古墓悲歌》。經年累月,禮縣不可勝計的文物遭洗劫一空。駭人聽聞的猖獗盜墓,激起輿論軒然大波。

盜墓案起,禮縣以“早期秦人根據地”而名動天下。

流散海內外的文物,有自銘“秦公”者,如秦公簋、秦公壺、秦公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曹瑋曾評價:“(20 世紀)甘肅文物考古有兩大發現,一是敦煌藏經洞,二是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

2006 年,大堡子山從狼藉之中清理出兩座秦公大墓,其中,一座全長達 115 米,隨葬七鼎(被盜失兩鼎),被認爲是秦國建立者秦襄公之墓。大堡子山遺址獲評當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禮縣,乃秦人聖地。從秦人祖先定居西漢水西犬丘(在今甘肅禮縣)到秦德公遷都雍城(在今陝西寶雞),二三百年間,秦人多以禮縣爲根據地。而自秦德公居雍城到秦孝公遷都咸陽,凡 327 年。

秦人都城遷徙路線圖 攝於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

“百代皆行秦制”,探尋源頭之源,早期秦人活動蹤跡、內政外交制度緣起及形成,當首推禮縣。

2009 年,時任禮縣博物館館長王剛給考古隊報告發現秦漢時期雲紋瓦當、筒瓦、空心磚等殘片,在郊外山頂上撿到。那座山頂極平坦,距離禮縣縣城東北角不到半小時車程。這座小山,就是四角坪遺址所在地,距大堡子遺址僅 5.5 公里。一塊普通的秦漢瓦當殘片,開始吸引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開始注意四角坪。

遺址遠景 四角坪遺址發掘執行領隊裴建隴供圖

此後,在勘探過程中,四角坪遺址曾因所在的地理位置被認爲是“秦漢時期的軍事瞭望及防衛遺址”,後依據兩堵夯土牆也有人推測爲“戰國至秦代的一處早期城址”。

下方裸露的一圈黃土是夯土圍牆 裴建隴供圖

直到 2020 年,考古隊經正式大規模發掘出土了雲紋瓦當、地磚、壁磚等建築構件,揭示出一處中心對稱、格局宏大的大房子。

四角坪遺址擊破了所有人的判斷力與想象力。

遺址建築組羣推測復原草圖 裴建隴供圖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四角坪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侯紅偉說,“當遺址全貌揭露出來時,它的宏大規模和氣勢讓人震撼。如此規模又佈局規整的建築,實爲罕見。”

禮縣普通市民得知這一重大發現之後,“很多人都很好奇的,他們結伴而來,都想一睹四角坪遺址的風采。傳說也多,一會傳說四角坪出土了金鼎了,一會又傳四角坪是秦始皇的行宮。”侯紅偉說。

初步確認,四角坪遺址是一處秦漢時期大型禮制性建築。

繼大堡子山遺址之後,四角坪遺址因形制特殊、規模龐大的禮制性建築入選“2023 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一縣兩遺址入選十大發現,在甘肅獨有,放眼全國也極爲罕見。

遺址與大堡子山的位置關係 裴建隴供圖

侯紅偉認爲,“四角坪遺址是一處秦代的祭祀建築,可能爲秦始皇西巡敬天告祖而準備”。

關於四角坪遺址所屬時代,爲什麼而建?有學者持不同意見。

依據出土的建築材料,6 月 21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劉瑞指出,“若依發掘者的時代判斷……這是一個‘動搖’秦漢建築考古斷代根本的‘重大’問題。”“既不能排除爲戰國建築,也不排除爲西漢建築的任何可能。”“其性質,就所有的傳世文獻言,我們找不出它與始皇西巡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任何記述。”(《考古 2023|秦漢考古:祀天理水,天下郡縣都一統;整刊著述,四方薪火共傳承》)

就祭祀對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認爲,這是祭地的場所(《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絕非秦人祭天建置》,2024.4.6);早期秦文化考古學者、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樑雲認爲,這是史書記載的秦“人先祠”(人先即先人),用以祭告上天、祖先的祠祀(《論周至漢代宗廟形制的轉變》,2023.3)。

回到考古現場,四角坪遺址引發如此爭議、疑點重重,一大原因在於“空”。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四角坪遺址發掘執行領隊裴建隴指出,“這處建築可能是倉促建成,或許未投入使用”。

——設計之初從容規劃,施工階段潦草收尾,最後反常的是竟沒有人居住活動的痕跡。

文博時空邀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四角坪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侯紅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四角坪遺址發掘執行領隊、2024 年發掘工作實際主導者裴建隴,從建築要件到功能推想,對比其與漢景帝德陽廟、王莽九廟、王莽明堂等建築關係,迴應這座可能出自大國工匠之手的奇特建築引發的爭議;同時,刨開秦漢歷史灰燼,觸摸禮縣皇家祭祀香火,餘溫何以經久不散?

01

建築奇觀:水池居中而“排水不暢”,

“奇特又美麗”卻空空如也

屋頂中央開了一個天井式的大漏空。

若一下雨,雨水嘩嘩落下,先積滿中央的大水池。水流順着水池唯一通往室外、向北而去的地下水管道,流入第一重院落。

院子四面圍牆。牆下埋有地下水管道;牆兩側形成的迎水區和散水區,一個是“內八字”,一個是“外八字”結構。這和遼寧綏中縣姜女石遺址(可能是秦始皇東巡在碣石宮所建行宮)的管道設計類似。

地下管道(排水設施) 裴建隴供圖

但是,只有部分管道正常埋入了牆下。四面牆下一些原本設計應埋入的管道,並沒有出現,只在牆兩側形成迎水區、散水區。

“我專門把幾處牆解剖了,都沒發現管道。初步推測是建築在完成後不久即廢棄未經過驗收,下水管道的缺失不是特意設計。”裴建隴說,“各種證據顯示大房子是倉促建造。”

牆解剖之後,沒有發現管道(兩側梯形排水設施,在牆兩側形成迎水區和散水區) 裴建隴供圖

雖然倉促完工,大房子卻經過精心設計。

禮縣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偶有大暴雨。這棟佔地超過 770 平方米的大房子,會進入很多雨水。

大房子最中央水池,呈正方形,邊長 6.5 米——超過了兩層樓的高度,殘存高度不到 1 米(0.67 米)。

“中央水池”平面圖 裴建隴供圖

中央水池的一角(半地穴空間柱洞) 裴建隴供圖

水池地面上,鋪設了素面磚,縱橫 20 排。對角線處的地磚被切割,以至於整個水池地面向中心傾斜,只要有一點水就會流向中央。水池牆壁上,有壁磚,用鐵釘固定,“鐵釘數量超過四五十個”,裴建隴說。

水池地面和四壁 裴建隴供圖

磚和磚之間有填縫美化、加固。

地磚 裴建隴供圖

如此,形成了蓄水池。不僅如此,地下水管道還有過濾水或控水的裝置。

可能是過濾或控水的裝置(排水構件) 裴建隴供圖

蓄水、排水、濾水(控水),中央區域爲什麼佈置如此複雜和水相關的功能?

“中央水池”及周圍平面圖 裴建隴供圖

“目前看來,水池應是大房子的附屬,而非核心。水池功能應放在整個大房子裡來考慮,但有什麼特別的內涵還不清楚。”裴建隴說。

大房子的設計,從方位、高度、裝修到多重附屬都耐人尋味。

一個呈“回”字的正方向建築。邊長 27.8 米,符合秦尺度量衡標準的整 120 尺。

大房子(中心夯土臺)平面圖 裴建隴供圖

與之相比,秦代建築咸陽宮東北區的六號宮殿遺址,城址中最大的建築遺址邊長是 150 米,中心的殘留高達 6 米多的夯土臺基東西 49 米,南北 34 米;姜女石遺址(可能是碣石宮,曹操留下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1 號建築,平面呈方形,邊長 40 米。

六號宮殿遺址,可能是當時的政務大殿 攝於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

——四角坪遺址的大房子可謂“不大不小”。

打開手機指南針 APP,測它的方位,正南正北正東正西。而阿房宮、咸陽宮、碣石宮,這類用作居住的房子,地理方位都存在一定偏角。

遺址平面圖 裴建隴供圖

散水及鋪地磚 裴建隴供圖

鋪設的迴文地磚 裴建隴供圖

中心夯土臺柱洞 裴建隴供圖

大房子至少有兩層。“從屋檐碎瓦片來判斷,由近及遠,殘瓦片大小越來越細。越高處的掉落的摔得更碎。”裴建隴說。

中心夯土臺基東側瓦礫堆積 裴建隴供圖

大房子周圍(四邊、四角)環着第一重附屬建築。繼續向外,是第二重附屬建築。附屬建築之間都有圍牆連接。

建築推測復原圖之一 裴建隴供圖

四個方向佈局結構一模一樣,這也將考古工作變爲一道“數學題”:只需在關鍵位置,某些點位進行發掘,就能揭示出建築全貌。

建築推測復原圖之二 裴建隴供圖

其中,第一重附屬建築的轉角,呈L狀(曲尺形),兩邊長 50 尺,寬度約 20 尺——都是秦尺整數刻度(經過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秦標準成爲全國標準)。

遺址平面格局 裴建隴供圖

第一重附屬建築的邊,有兩座並置的夯土臺,總長 80 尺(加上兩臺之間的空地),寬 25 尺。“今年最新發現,這兩個方土臺不是長方形而是凸字形的一個完整建築。新發現四周的相對的長方形土臺爲凸字形,一組建築有兩個凸字形臺基向對而成。”裴建隴說。

附屬建築(西一、西二) 裴建隴供圖

(注:新發現是對“凸字形”結構,而非圖中的“長方形”;此圖僅供參考)

“在西邊的第二重附屬建築之外我們又發現了一堵夯牆,包括夯牆兩側的瓦礫堆積。這一新發現是今年以來主要的收穫。”裴建隴說。

建築細節處也頗講究。

大屋子外的四邊各有兩個臺階,包磚加固。上邊是空心磚;兩側是壁磚,有孔,用鐵釘固定。

中心夯土臺臺階 裴建隴供圖

中心夯土臺臺階及復原圖 裴建隴供圖

雖然“精裝修”,但屋子裡未發現一件陶陶罐罐,也沒有其他活動痕跡。“可能沒有投入使用。”裴建隴說。

“山頂取水不便,風又大,不適宜居住。這肯定是一組禮制性建築。”裴建隴說,“營建需要人工推平了整座山頭,應該是國家級建築,不是某個人或僅地方政府有能力完成的。在當時西漢水谷地,這是迄今所見最大規模、最頂級的建築了。”

“站在山頂感覺天近在咫尺,突然就感覺整個人像置身於一個縹緲空間,一切盡在腳下,盡在掌握。”侯紅偉說。在平坦山頭上,環顧四周,除了西部有一座略高的山峰,視野幾無遮攔,平臺如一隻大烏龜趴伏在地,五個突觸向外托起四角坪遺址。

衛星俯瞰四角坪遺址及周圍地勢(起始方向是上北下南)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評價:“四角坪遺址既奇特又美麗”(2023 年 11 月 4 日,近百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四角坪遺址)。

“四角坪遺址以中心夯土臺(大房子)爲核心,周圍分佈格局嚴整。這種守中體現了國家的一統性。我們判斷遺址年代是秦代,此時正是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重要時期。”侯紅偉認爲,“這座氣勢恢宏的建築,展現了中國古代統一國家形成初期的風格和氣魄,是中國走向‘大一統’歷史進程中,國家祭祀制度大變革的具象載體。”

02

“神聖空間”數代沿襲——誰是受祭者?

一片瓦當叩問秦漢——誰是主祭者?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南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寫花木蘭替父從軍故事。木蘭凱旋之後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面見北魏孝文帝,地點叫“明堂”。

北魏平城明堂遺址(北朝藝術博物館),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城內目前唯一的北魏文化遺存。

建築外觀參考復原了明堂,上圓下方

明堂和辟雍(即環形水池,本爲天子所設的教育場所),在設計上合二爲一。

北魏平城明堂修在皇城南郊

明堂,曾是國家最高統帥行使權力的場所,有佈政、教化、起居多重功能,集人們熟知的清太和殿和天壇等建築功能於一體。

北魏明堂設計所本乃是東漢王莽明堂。

王莽時期明堂(辟雍)遺址復原鳥瞰圖 圖源:《說漢陽陵 “羅經石” 遺址的建築設計》

以王莽爲界,後代沿用王莽明堂爲設計範式。王莽之前,“回”字形設計可以追溯至秦始皇極廟。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次年,在渭河南岸建造了極廟(信宮)。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貴祥曾指出,極廟性質相當於前世之明堂,爲秦創立的屬於自己的宗教禮儀建築。

樑雲認爲,極廟的設計有呂不韋給秦始皇準備的施政綱領《呂氏春秋·十二紀》的影子——和王莽禮制大改革時的明堂設計同出一脈。

而前世之明堂,至少周代已經存在“回”字形的明堂外觀設計的思想。天子的一舉一動要做到應天時。一年十二月,依時起居,每月住在不同的房間。爲了滿足這個要求,明堂的中心建築以“回”字形爲基礎。

四角坪遺址平面圖酷似明堂。那麼,四角坪遺址是明堂建築嗎?

一座有祭祀性質的禮制性建築,祭祀對象是核心。不同的祭祀對象,建築外觀設計不同。

“四角坪遺址在設計上參考了明堂。”裴建隴說,“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我認爲四角坪遺址是一處明堂式外觀設計,但性質爲宗廟祭祀的建築。”

也就是說,四角坪遺址從功能上有別於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之明堂。

“我傾向於認爲,這是一處和宗廟祭祀相關的場所。”這是四角坪發掘團隊對遺址性質的基本認識。“其他學者或許另有觀點。辛德勇先生就不認爲是宗廟祭祀,理由是宗廟祭祀不可能在一個山頭上。後來的宗廟祭祀建築在陵寢旁等。當然,四角坪遺址也不是禮縣西漢鸞亭山遺址那類用於祭天的建築。”裴建隴說。

明堂、宗廟兩類原本性質不同的建築,在秦二世時發生了交集。

“秦二世登基詔書”裡(前 209 年),將極廟改爲了秦始皇廟,祭祀這位至高無上的君主。本爲明堂的秦始皇廟(極廟),成爲後來宗廟外觀及結構設計的原型。樑雲認爲,“秦二世元年的宗廟改革,是周至漢代宗廟形制演變的轉折點,也是新舊兩種宗廟制度的分水嶺”。

漢承秦制,西漢歷代皇帝陵旁所立的宗廟設計開始寫仿極廟。

有學者認爲,漢陽陵旁的“羅經石”遺址正是祭祀漢景帝的德陽廟,也就是陵廟(已確認是一座大型的禮儀性建築,性質仍然存在爭議)。

“羅經石” 遺址平面圖 圖源:《說漢陽陵 “羅經石” 遺址的建築設計》

王莽時期興建的“王莽九廟”遺址已發現,位於長安城遺址南郊,包括12座形制類似的回字形建築遺址。

王莽明堂和“王莽九廟”,位於漢長安城遺址的南郊

(王莽明堂在下方綠色方塊裡的圓圈位置;九廟位於綠色方塊裡最大的正方形中)

自秦二世革新宗廟建築設計,至此,南郊“王莽九廟”和王莽明堂(辟雍),兩種性質不同但設計同出一脈的建築,比鄰而居。

四角坪遺址若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的次年(二十七年)建成,爲西巡而準備,那麼極廟和四角坪遺址出自同一年。裴建隴說,“這說明當時仿明堂式外觀設計的建築,可能出現了不止一座。”

值得注意的是,四角坪遺址(中心建築大房子)的邊長 120 尺,而西漢“羅經石遺址”、“王莽九廟”中心建築的邊長都是 240 尺(54~55 米),剛好一半。

晚清名臣鄧廷楨有詩云,“碑版漸難求宋拓,瓦當差可認秦灰。”四角坪遺址是否和極廟一樣,開宗廟建築形制之先河,取決於其瓦當是否能斷爲“秦”灰?

6 月 21 日,劉瑞在其文章中指出“公佈的該遺址出土建築材料看,(四角坪)遺址最少出土了 3 種特徵差異明顯的雲紋瓦當,其紋飾的複雜程度,甚至超過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簡牘發現所證明的從戰國晚期一直延續到秦二世時期的秦始皇陵的出土瓦當。”

四角坪遺址建築材料(3 種瓦當:菱格雲紋瓦當、方格雲紋瓦當、方格雲紋瓦當)

四角坪出土的板瓦和瓦當從形制來看,年代下限能到西漢早期。侯紅偉認爲,“那麼,是否有可能(四角坪所見雲紋瓦當形制)西漢早期開始興盛,而出現的時間更早一些?秦代作爲‘大統一’帝國僅存 15 年,非常短暫,但也是有可能的。我們普遍認爲是西漢時期的斷代‘標準器’,現在看可能會出現得早一些,西漢早期只是它的繁榮期,不一定是產生的時間。”

侯紅偉說,“考古就像是破案,有時候證據非常充足。但在證據不足時,我們就需要結合各方面因素綜合判斷了。對於出土建築構件的時代研究,除了考古類型學和科技檢測外,還要結合大的時空背景綜合考量。”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完成全國大一統的次年,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二十七年),西巡“隴西、北地”。

這意味着,留給建築的營建時間非常短,不超過 2 年。若果真如此,則可以爲四角坪遺址有多處爲趕工期而倉促營建的跡象找到可能解釋。

甘肅四角坪遺址出土的菱格雲紋瓦當 裴建隴供圖

一項最新考古發現間接支持了侯紅偉的觀點。

6 月 18 日,央視報道,秦會稽郡治所確定,考古發現位於蘇州市姑蘇區金城新村遺址周邊。首批文物正式向公衆開放。

在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二十五年)設立會稽郡前,這裡曾是楚國黃歇封地的春申君城(吳墟)。

秦統一後置“三十六郡”,會稽郡在列。

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到會稽郡,項羽同叔父項梁趕來看熱鬧見到秦始皇,發出了那句:“彼可取而代之。”

後來,項羽斬殺會籍郡郡守,在此地響應吳廣陳勝首義,隨叔父項梁舉起反秦大旗。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程義介紹,“經過對秦會稽郡治的建築材料的對比和研究,專家們發現和遠在 1700 公里之外的禮縣四角坪遺址秦代祭祀建築的瓦當的形制、大小、製法、紋飾完全一致。”

江蘇蘇州金城新村遺址出土的一枚瓦當

這意味着,秦統一儘管只有15年,但是“大一統”王朝爲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但在文字、交通、度量衡方面做了統一的規定,秦地的建築構件形制可能作爲官署“標配”,傳播到了遙遠的江東之地。

樑雲負責發掘的禮縣鸞亭山遺址出土了 20 餘件“長樂未央”瓦當。鸞亭山遺址,確認是一處西漢時期(可能是漢武帝時)的祭天遺址,併爲尋找秦人祭天的“西畤”提供了線索。

四角坪遺址和鸞亭山遺址緊鄰,相距僅 4.5 公里,前者規模更大,形制更加特殊,卻沒有出土一件漢代皇家高等級建築才使用的“長樂未央”吉語文字瓦當。

“長樂未央”瓦當 西漢 漢陽陵帝陵南闕門遺址 攝於漢陽陵遺址

“四角坪全是普通的雲紋瓦當(菱格、方格)。”裴建隴說,“鸞亭山都能出土‘長樂未央’的瓦當,若真同爲西漢建築,怎麼四角坪就沒有出?而且瓦當等建築材料和秦始皇陵採用的很相似。”

裴建隴解釋,這是因爲四角坪遺址推斷是秦代所建,可能因倉促建成,沒來得及配上高等級瓦當。

03

“西垂有聲”:秦人發跡往事與祭祀聖地

西漢水,是整個長江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漢水、西漢水都發源於陝甘交界的嶓冢山。西漢水發源於西側,故名之。西漢水自東向西流經今禮縣縣城,之後向南轉折,穿過秦陵羣山,匯入長江支流嘉陵江。西漢水上游屬於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滾滾南下,流經禮縣形成了河谷地帶——多山少川的一處狹窄的先民棲息地,並擁有可供發展商貿的鹽業資源。

四角坪(藍色)至大堡子山(黃色)一帶的西漢水谷地

(上北下南)

早先,居東夷之地(今山東一帶)的商人部落一支,因參加了西周初年的“三監之亂”,周王室爲分化商人將一支西遷,最終和戎人雜居於西漢水谷地(犬丘)。

受王室徵召,非子離開世代居住的西漢水谷地(犬丘),爲周人養馬,被周孝王賞識,封於“秦”邑,並賜姓贏。

《秦本紀》末尾《史記索隱》稱:“非子息馬,厥號秦嬴。禮樂射御,西垂有聲。”

非子封地“秦”邑的所在地,可能是天水市清水縣的李崖遺址。

非子一系這支就叫“秦人”,延續到秦始皇。秦人分爲兩系發展,一在犬丘,一在秦邑。

西遷來的秦人祖先作爲“少數派”,在西戎部落異族環伺的環境裡,無異於夾縫中求生存。奉周王室之名伐戎的秦仲被殺。留在犬丘的秦人祖先大駱與其他後裔的族人,被西戎部落屠戮。

後來,秦人的出身常遭楚人瞧不起,說秦人是被遷徙戍邊的俘虜,地位地下,是戎狄。

周王室繼續扶持秦仲的兒子秦莊公,並撥給七千兵馬,冊封爲“西垂大夫”。此前,秦仲生前被封爲大夫,秦人第一次躋身貴族行列。秦莊公收復了犬丘並都於此,最後在與戎人作戰的途中死亡。

箭鏃 春秋 隴縣博物館藏 攝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目前揭示的秦人從早到晚發展序列的完整性,在東周列國考古中首屈一指。以禮縣爲重要據點的早期秦文化與西戎文化考古項目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歷經北京大學教授趙化成、樑雲、侯紅偉三位負責人,考古發現早期秦人在西漢水谷地的禮縣的三個中心活動區域(三大遺址羣):“六八圖——費家莊”“大堡子山——圓頂山”“西山—鸞亭山—石溝坪”,彼此有一定獨立性的大遺址羣,共 38 處早期秦文化遺址。

秦的早期都邑西犬丘,應該在這三個中心之一。侯紅偉認爲,西犬丘(或“西垂”)很可能與西山遺址有關,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秦故城。

西漢水上游周代遺址分佈圖(三個中心)

西漢水上游(河谷)地勢

周在西垂的代理人——秦,無法抵擋西戎進攻。隴山以西、關中盡被西戎、犬戎佔領。“烽火戲諸侯”故事主角周幽王,身死國滅。

秦襄公化危爲機,扭轉了秦人命運。司馬遷總結,“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爲諸侯——秦人正式立國,大舉伐戎。

犬戎滅西周。來源:《中國戰爭史地圖集》

在禮縣大堡子山遺址發現的兩座秦公大墓,侯紅偉認爲,墓主可能是秦襄公、出子(憲公之庶子)。大堡子山遺址推測可能爲秦人早期都邑“西新邑”,秦憲公曾居此地。

襄公之後,秦文公驅趕西戎出境,接收了周人關中西部的地盤,遷都至“汧渭之會”。此後,西漢水谷地成爲秦人故都所在。

秦穆公,生擒戎王,位列春秋五霸;秦獻公,徹底安定西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向東經略。

秦公鎛(bó) 春秋 1978 年寶雞縣太公廟出土 攝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眼光向東的秦人,不忘回頭看。

“先王廟或在西、雍,或在咸陽”(西,指西犬丘),西漢水谷地成爲重要的祭祀地。《封禪書》記載:“西亦有數十祠。”至少有“數十祠”分佈在西犬丘。

秦襄公在西犬丘設立了西畤,是秦人立的第一個祭天場所,祭祀白帝。因白帝乃西方之帝,秦得白帝保佑以立國。“畤”(zhì),是秦國祭天地點的專用名詞。

西峙平時由祠官代表秦始皇“歲時”進行祭祀,“上不親往”。

除了西漢水谷地的“數十祠”,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彙總全國各地立過共 200 多個“祠畤”,這是秦代主要的祭祀場所,類似後來的壇、廟。

統一後,秦始皇在位 12 年,曾五次巡遊。

第一次“巡隴西、北地”返回故土,其餘四次均向東而行。200 多處“祠畤”,不少是他沿途必須到訪的目的地。

秦始皇五次出巡路線示意圖 圖源:北戴河秦行宮遺址

在秦代祠畤裡,西方最重要的要屬秦的雍四畤(鄜畤、密畤、吳陽上畤、下畤,祭白、青、黃、炎四帝)。東方最重要的是齊地的傳統信仰八主祠(天、地、兵、日、月、陰、陽、四時)。

雍四畤,有兩座分佈在原秦國境內的山上。

秦人祭祀 圖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吳陽下畤”,可能是吳山遺址。對秦人來說,最重要的吳山在今陝西寶雞,東鄰汧水。秦代立吳山爲“五嶽”之一,秦惠文君六年(公元前 332 年)時才從魏國納入的華山。華山是秦東大門。

後來,自隋代封天下“四大鎮山”,含西鎮吳山(宋代形成“五鎮”),地位僅次於“五嶽”,爲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

“吳陽上畤”,可能是血池遺址,坐落在雍城(今陝西鳳翔)郊外的雍山(鴻冢)。血池遺址曾列 2016 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過“上畤”“下祠”陶文的瓦片。

此外,華山以西還有對秦崛起有象徵意義的岐山,薄山(其主峰爲秦嶺第一高峰),鰲山(其主峰爲秦嶺第二高峰)。它們都是環八百里秦川,最具能震懾人心的高山。第七座西方岷山,象徵着秦人向西拓展勢力範圍的終點。

關中一代分佈的秦代名山 圖源:《薄山與博山爐》

秦人這套祭祀文化基本上系統被漢代繼承,並且數量在持續擴大,直到王莽重整禮制(禮縣鸞亭山遺址就是在這輪整治祭祀制度中遭廢棄)。此後,首都祭天地日月、社稷祖宗,成爲一項延續至明清的禮制傳統。

四角坪遺址或正是“祠畤”之一。

放在秦漢盛行祭祀的大背景下,或能更深刻理解西漢水谷地對秦及漢的意義,體會四角坪遺址在所處時代的價值。

秦帝國對後世各項制度的開創性地位,讓秦人發源地禮縣的考古故事一遍遍講述。

2023十大考古新發現專訪系列,持續更新中……

《2023十大考古新發現專訪 | 鄭州商都遺址書院街墓地:打破記錄的高等級貴族墓,等級到底有多高?》

《安徽磨盤山遺址:以4000多年文化積澱,探問良渚的源頭與邊界|2023十大考古新發現專訪》

《無人機“神助攻”,三位考古學者的“尋壩”之旅 | 獨家》

參考資料:

楊惠福 侯紅偉:《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主之管見》,《考古與文物》,2007

樑雲:《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2020

樑雲、陳燕芝、劉婷:《論周至漢代宗廟形制的轉變》,2023年第3期

劉瑞:《考古2023|秦漢考古:祀天理水,天下郡縣都一統;整刊著述,四方薪火共傳承》澎湃新聞,2024年6月21日

李零:《說漢陽陵“羅經石”遺址的建築設計》,《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6期

李零:《薄山與博山爐》,《中國文化》,2022年春季號

李零:《嶽鎮海瀆考——中國古代的山川祭祀》,以《古人的山川》刊於《華夏地理》2010年1月號

大衆網:《千古遺恨秦公大墓》,2009

孟子爲:《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是怎樣被洗劫一空的? 》,2016

趙文慧:《秦公簋出土、流傳與著錄考》,《天水晚報》2017年

圖片 | 裴建隴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