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張扣扣被執行死刑當天,爲何被害者家屬說:這件事沒有贏家

——前言——

2018年2月15日,農曆大年三十這一天,本該是洋溢着過年喜慶氛圍的日子,卻因一起案件轟動全國。

一名叫張扣扣的三十多歲的男子因爲年少時親眼目睹母親被人毆打致死,這件痛徹心扉的事令張扣扣懷恨在心,他最終決定在大年夜親自手刃三個仇人。

法院判處結果也是將揹負三條人命的張扣扣判處死刑,然而被害人的父親卻對着採訪說了一句令人五味雜陳的話:“這件事沒有贏家。”

有人同情張扣扣,認爲他是"孝子",爲母報仇情有可原。

也有人認爲,不論出於什麼原因,殺人就是違法的,應當受到法律制裁。

那麼這到底是對是錯?

——結怨起因,殺母之仇——

張扣扣,一個80後農村青年,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但溫馨的家庭裡。

他的父親老實巴交,母親汪秀萍則是個潑辣能幹的女人。

在張扣扣的記憶中,童年時光雖然清貧,卻也充滿了歡聲笑語。

然而,1996年的那個夏天,一場意外徹底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

那年張扣扣13歲,正是懵懂少年的年紀。

8月27日,張扣扣的母親汪秀萍與鄰居王家因爲宅基地問題發生了激烈爭執。

爭吵中,王家王正軍揮起拳頭,重重地打在汪秀萍的頭部。

汪秀萍應聲倒地,頭部重重地磕在地上的石塊上。鮮血頓時從她的頭部涌出,染紅了地面。

"媽!"張扣扣驚恐地大喊,衝向倒在地上的母親。他想去扶起母親,卻被王正軍一把推開。"滾開,小兔崽子!"王正軍惡狠狠地說。

張扣扣摔倒在地,眼睜睜地看着母親躺在血泊中,卻無能爲力。他哭喊着求救,但周圍的鄰居們都躲在家裡,不敢出來。

最終,汪秀萍被送往醫院,但因傷勢過重不幸去世。

這個畫面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了張扣扣的腦海裡,也成爲他日後二十年復仇之路的起點。

然而,接下來的司法程序卻讓張家更加絕望。

由於當時的王正軍沒有成年,所以法院最終判決王正軍7年有期徒刑,賠償張家一萬元。

這個結果在張家看來無異於對死者的二次傷害。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王正軍實際只服刑了3年半就提前出獄了。

對於年幼的張扣扣來說,這個判決結果無疑是一記重擊。

他不明白爲什麼奪走母親生命的兇手可以這麼快重獲自由,而自己卻要永遠失去至親。

從那時起,一顆仇恨的種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並且母親的離世對張扣扣的影響是深遠的。曾經陽光開朗的少年變得沉默寡言,性格也日漸孤僻。

村裡人常常看到他一個人坐在村口發呆,彷彿在回憶着什麼。

有時,他會突然情緒失控,對着空氣拳打腳踢,彷彿在與看不見的敵人搏鬥。

張扣扣的父親也因爲喪妻之痛變得消沉,無力照顧這個傷痕累累的家。

鄰里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但卻無能爲力。

有人勸說:"時間會沖淡一切的。"然而,對張扣扣來說,時間只是讓仇恨更加根深蒂固。

——大仇得報,主動自首——

2001年,18歲的張扣扣參軍入伍。也許是想要逃離這個充滿痛苦回憶的地方,也許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在部隊的兩年裡,張扣扣表現出色,多次獲得嘉獎。然而,即便是嚴格的軍旅生活,也無法抹去他心中的陰霾。

退伍後,張扣扣選擇了外出打工。他輾轉多個城市,做過建築工人、快遞員、保安等各種工作。

在這些年裡,他很少與家人聯繫,彷彿想要切斷與過去的一切聯繫。

然而,每當夜深人靜時,張扣扣的內心深處始終埋藏着對母親被害的痛苦記憶。

2017年底,已經34歲的張扣扣突然回到了家鄉。多年未歸的他,面容滄桑,眼神中透露着複雜的情緒。

村裡人看到他,都感到有些陌生。有人試圖與他攀談,詢問這些年的經歷,但張扣扣總是簡單應付幾句就匆匆離開。

沒人知道,此時的張扣扣已經在心中醞釀了一個可怕的計劃。他開始頻繁出入村子,彷彿在打探什麼。

有人看到他在王家附近徘徊,卻沒有多想。畢竟在大家看來,二十年前的仇怨應該已經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去了。

然而,事實證明,仇恨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在張扣扣的內心深處,那個13歲目睹母親被害的少年從未真正長大,他的時間彷彿永遠停留在了1996年的那個夏天。

"媽,我終於要爲你報仇了。"在行動前的夜晚,張扣扣喃喃自語。

他的眼中閃爍着複雜的光芒,既有即將復仇的快意,也有對即將改變的人生的迷茫。

2018年2月15日,農曆大年三十。在這本該闔家團圓的日子裡,張扣扣帶着一把刀來到了王家。

他先後殺害了當年打死他母親的王正軍,之後又殺死了王正軍的兄弟王校軍和他們的父親王自新。

之後張扣扣又從家中帶來汽油,將王家的汽車澆上汽油,一把火點燃了。

二十年的等待,終於在這一刻畫上了句號。然而,復仇的快感很快就被現實的冰冷所取代。

在2月17日早上的七點鐘,張扣扣就去警察局投案自首。

——復仇的代價,悲劇與反思——

案件審理過程中,張扣扣始終堅稱自己是爲母報仇。

他在法庭上說:"我知道自己犯了法,但我不後悔。"這句話道出了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2019年1月8日,漢中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

庭審現場氣氛凝重,旁聽席上坐滿了當地羣衆。

辯護律師極力爲張扣扣辯護,認爲應考慮其特殊的成長經歷和心理狀態。

然而,法院最終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張扣扣死刑。

之後的二審法院也堅持原判,依舊判處張扣扣死刑。最終在2019年7月17日,張扣扣被執行死刑。

案件的判決結果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反響。有人同情張扣扣,認爲他是"孝子",爲母報仇無可厚非。

也有人認爲,不論出於什麼原因,殺人就是違法的,應當受到法律制裁。

這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反映了人們在法律和道德之間的矛盾與困惑。

有評論認爲,張扣扣案折射出了我國基層治理和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當初能夠妥善處理範某某被害一事,也許就不會釀成今天的悲劇。

這提醒我們,在處理社會矛盾時,不僅要依法辦事,還要考慮到當事人的感受,努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案件還引發了人們對復仇行爲的深入思考。復仇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顯然不能。

它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和傷害,讓仇恨循環往復。

正如一位法學專家所說:"復仇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它只會讓悲劇變得更加悲慘。"

張扣扣案的悲劇性還在於,它讓兩個家庭都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王家失去了三名親人,張家也失去了唯一的兒子。

張扣扣的父親在兒子被執行死刑後,拒絕領取骨灰。

他說:"我兒子爲我們家報了仇,但他也毀了自己的一生。"這句話道出了復仇帶來的雙重悲劇。

——結語——

張扣扣案是一個沒有贏家的悲劇。它警示我們,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應當珍惜生命,尊重法律,用理性和寬容化解矛盾,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公正、更有同情心的社會。

讓我們銘記張扣扣案的教訓,爲構建這樣一個社會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