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國寶失蹤,周恩來連下兩批示都未找到,一年後才知仍在館內

1961年春節前後,大街小巷年味正濃,北京市公安局的氣氛卻絲毫不受影響,甚至比以往更加緊張,因爲某個案件正進行到關鍵時刻。大年初一,專案組組長收到一則消息,聽完後立刻帶人匆匆趕到了中國歷史博物館。

原來這個專案小組負責的是一則1959年的國寶失竊案,但立案一年有餘,案件一直沒有偵破,國寶也一直下落不明。直到1961年,專案組趕到博物館後,在博物館內見到了失蹤已久的國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國寶爲誰所盜?又爲何再次出現在博物館?

國寶不翼而飛,周總親下批示

1959年,北京歷史博物館預計在10月份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公開預展,這場展覽有另外一個重大意義,即慶賀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因此博物館對這次展覽十分重視,提前幾個月就開始了一系列準備工作。

故宮博物院經過精挑細選,最終敲定了參與這次展覽的所有文物,它們在歷史博物館被工作人員精心管理。8月14日,工作人員照常清點文物,卻驚奇地發現21號陳列櫃中的文物竟然少了一件。

消失不見的那件文物,是一件西周青銅器,名叫“史孔和”,雖然體積非常小,但歷史意義重大,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價值非凡。能入選此次展覽,在“中國通史陳列”中佔據一席之地,也足以表明這件文物的重要程度。

重要文物離奇失蹤,無論是對博物館還是對公安部門來說,都是一件大事,更何況這次展覽與十週年國慶密不可分,於是這件事很快被上報給了周總理。周總理當機立斷,連下兩條批示,立刻成立專案組偵查此事,同時做好事件保密工作,切勿走漏消息。

偵查一年無果,國寶消失無蹤

參與此案偵查的,不僅有公安部門,還有歷史博物館以及國家文物局,三方聯手迅速展開了調查。博物館最近一直在做準備工作,因此進出的只有工作人員,且館外戒備森嚴,訓練有素的警衛持槍看守,可以排除“飛賊”偷偷潛入作案的可能。

專案組認爲這起案件很可能是“監守自盜”,大致確認了調查方向,將目光放在了館內工作人員身上。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後,嫌疑人範圍縮小至三人,下午6點前值班的丁大華、晚上12點前的值班員趙桐臻、晚上12點後的值班員楊文和。

博物館當天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接受了調查,但在調查過程中,除了這三位值班員,其他人都通過一些證據被排除了嫌疑。然而案件到此進入了瓶頸,因爲沒有證據能夠表明誰是真正的罪犯,而公安部門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也不能輕易下結論,以免讓無辜的人蒙冤。

專案組分別與三位嫌疑人談話,交談中軟硬兼施,甚至用了心理戰術,但仍然沒有任何一個人露出馬腳。於是專案組繼續對三人進行深入的背景調查,通過這輪調查,排除了在博物館工作十年、口碑良好的楊文和的嫌疑。

與沒有任何作案動機的楊文和相比,另外兩人嫌疑更重。丁大華的父親曾經是個古董商人,對古玩文物十分了解,且丁大華剛好有一個香港籍的交往對象,這意味着他可能有文物轉移途徑。趙桐臻平日作風很有問題,虛榮小心眼,且非常喜歡貪小便宜。

然而即便兩人都嫌疑重大,但仍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警方在兩人家中搜查,也沒有發現文物的蹤跡,負責監管文物交易調查人員,也一直沒有聽到任何關於“史孔和”的消息。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國寶再現,引蛇出洞

調查難以繼續,但專案組不能一直被動下去,於是改變了偵查思路,讓博物館方面以工作調動爲由,將所有工作人員調往牛欄山農場參加勞改,偵查員則在暗中觀察。

此時距離國寶失竊已經將近一年時間,勞改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專案組一直沒有動靜,盜竊者也許是徹底放下了戒心,於是故態復萌,再次行竊。勞改隊中時不時有人丟東西,事情逐漸傳到了偵查員耳中,偵查員暗暗搜尋調查,在一個房屋頂棚發現了被藏起來的贓物。

偵查員並沒有打草驚蛇,因爲小偷必然會回來取這些物品,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守株待兔。很快到了年底,農場的工作人員放假後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有一個人卻留到了最後,準備拿走自己藏在頂棚的“財寶”,而埋伏在此的偵查人員人贓並獲,逮捕了小偷——趙桐臻。

趙桐臻偷偷摸摸的時候膽子很大,被抓到後立刻膽怯起來,爲了減輕懲罰,老老實實交代了自己的偷竊過程,並且承認了史孔和失竊與自己有關。趙桐臻是竊賊在公安部門的意料之中,但出乎意料的是,史孔和如今竟然就在博物館之內。

按照趙桐臻的交代,專案組組長在趕到博物館後,從另一件文物“大盂鼎”中找到了被藏起來的史孔和。原來趙桐臻在“偷”走史孔和後,曾經把它藏在家中,但後來心中越來越不安,於是將其轉移到了大盂鼎中。因此,專案組一開始在博物館的搜尋以及後來在趙桐臻家中的搜尋都一無所獲。

結語:

趙桐臻以爲自己的偷盜和轉移天衣無縫,專案組偵查的時候也確實一度陷入僵局,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有的違法犯罪行爲都不能逃脫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