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作出批示: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允許提及中國共產黨

矗立於天安門廣場當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可以說是中國人民最熟悉的建築之一。

高端大氣的造型以及極具中華傳統風格的設計,總能引來無數遊人駐足拍照,而每年一度的中國烈士紀念日,更使得它成爲世界矚目的明星。

正面碑文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大字,不僅深入人心,而且已經成爲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的一部分。

可是誰能想到,當年在設計碑文的時候,毛主席不許提及中國共產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由來

從新中國打算定都北京之後,一件難以磨滅的事情就困擾着毛主席。

從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土地革命”戰爭、八年的“抗日戰爭”以及四年的“解放戰爭”,有無數人爲了同一個神聖的目標倒在了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每當追憶往事,那些熟悉的面孔就會再次出現在他的眼前,向他述說着當年所發生的那些壯烈的事。

如今天下即定,在共產黨人馬上就要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刻,是時候要爲這些犧牲的先烈們做出點什麼。

一來要對他們的付出和犧牲給予悼念;二來也爲了讓後世子孫們永遠不要忘記來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

他想要爲烈士們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沒想到這個主意竟然和周總理等人的想法一拍即合。

因此,這一預案很快就審覈通過。

當天下午毛主席就帶頭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剷下了第一剷土。

和現如今的大多數工程方案不同,在建國之初的那個特殊環境裡,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選址和設計都經歷了一波三折。

修築人民英雄紀念碑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而且還恰逢中國出兵朝鮮進行抗美援朝等種種事宜,因此,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事情就顯得格外莊重和緊迫。

儘管全國上下的焦點都在南北兩個方向的戰場上,但是周總理依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關注整個紀念碑的進度,並向毛主席一一做了彙報。

一開始,大家在選址問題上出現了爭執。因爲在中國傳統的慣性思維中,祭奠英靈的石碑不是供奉在寺廟就是在陵園之中,所以有人提議把人民英雄紀念碑修建到北京著名的八寶山公墓當中。

然而八寶山公墓地處偏僻,並不利於讓廣大外來羣衆前去弔唁,這一提議很快就被否決了。

接下來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北京的前門、中華門以及東單廣場這些交通發達,人流量大的市中心,因爲在此之前蘇聯和歐洲的其他國家就有這麼做的先例。

這一條很快就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因此毛主席大手一揮索性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確定在當年的奠基處——天安門廣場。

這樣每逢慶典活動,當百萬羣衆涌入天安門廣場的時候,第一眼就會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

接下來就是確定紀念碑的造型和款式。一時間全國人民紛紛開動腦筋把自己的設計圖案發往北京,然而在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全體成員的篩選下,最終委員會又從中挑選出了8種方案來供周總理和毛主席進行挑選。

這些方案有的採用的是類似蘇聯共青團員和工人手持鐮刀錘頭的英雄造型,也有的是採用中國傳統的碑塔結構。每一種設計都凝聚了設計師的心血,堪稱精品之作。

不過,如果把這些設計放到天安門廣場上,與北面的天安門和南面的正陽門相融合的話,能體現出中國元素的碑塔結構就顯得更爲搭配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向有在碑文上撰寫銘文的習俗,無論是蓋棺定論還是抒發願景,碑文的正反兩面都要寫上短短數句。正面是總結和概括,背面又是對正面的一些介紹。

因此,寫什麼內容,由誰來寫就顯得很重要了。

毛主席對碑文的態度

有人提議,我黨和毛主席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民族獨立和新民主主義道路上勞苦功高,理應在碑文上體現出來。

誠然,從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人中的優秀代表王爾琢、瞿秋白、方誌敏、左權等一大批人都犧牲在革命的道路上,這些人理應被後人悼念。

但是,此時的毛主席則考慮的更深、更遠。作爲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大國領袖,他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黨內的英靈,還要考慮那些雖然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一樣爲民族的未來,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這些人有的是古人,他們所做的事情發生在我黨成立之前,還有無數爲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戰爭中的民族英雄。

作爲整個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他們所做的事業可能跟我黨掛不上鉤,但是他們的形象卻無愧於中華民族的子孫。

毛主席以博大的胸懷,不僅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海納百川的格局,更表明了在未來跟各民主黨派同舟共濟,政治協商的決心。

在這種格調的引導下,各民主黨派和海外的華僑華人也紛紛的願意加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

經過反覆的思考以及對整面碑文大小的考量,毛主席赫然提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作爲碑文的正面銘文。

這也就給整個碑文正面的人民下了定義,爲基座上的浮雕內容框選了範圍。

浮雕中的英雄們

從清朝中後期,腐朽的清王朝不思進取,徹底的落後於世界主流。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徹底改變了歷史原有的進程。

儘管中國實力不濟,但是在反抗外來侵略和封建壓迫的過程中,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不畏生死,前赴後繼。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既表達了中國不畏強權的態度,也表達了中國在禁毒方面的決心。即便到了100多年後的今天,中華兒女對待毒品的態度依然和自己的祖先一樣勢不兩立。

而洪秀全領導的天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義,以及一戰結束後的五四運動雖然不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是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爲了中華民族的自由和獨立,所以在挑選浮雕的方案中,它們很快就被確定了下來。

一開始爲了突出毛主席的領導地位,有人建議把秋收起義的設計加入進去。然而這一好意卻被毛主席給拒絕了,作爲國家領袖他自然屬於人民的範疇,但是在刻在浮雕上被後人紀念的機會,他卻更願意讓給其他人。

就這樣,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敵後游擊戰、百萬雄師過大江就被確定了下來。

爲了突出人民英雄形象,設計師巧妙地把解放戰爭中最宏大的場景“百萬雄師過大江”版面放大加上了“支援前線”和“歡迎解放軍”兩個次浮雕刻在了紀念碑的正面基座上。

這樣,只要有人走進紀念碑,就能從正面看到這件距離現在最近的歷史大事件。

不過,如何能讓更多的人一眼看到紀念碑的正面,沒想到最後也成了一個難題。

特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按照中國傳統的“坐北朝南”的格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正面應該在正陽門一側。

然而,從新中國成立後的慶祝活動來看,遊行隊伍都是從緊挨天安門一側的長安街駛入的。

如果依照傳統,不但城樓上的國家領導人看到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背面,就連羣衆瞻仰和悼念也很不方便。

在傳統和革新之中,選擇是異常艱難的,因爲涉及到未來的百年大計以及後世子孫的紀念,沒有人敢輕易地拍板下結論。

毛主席看到下面呈上來的各種方案之後,風趣的說要打破自古廟門朝南開的老規矩。

這意味着共產黨人不僅要打破常規開闢未來,更顯得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整個天安門廣場的佈局當中更加的協調。

事後證明毛主席的這項決定十分英明,隨着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和整修,在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這條中軸線的兩邊,分別修建了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兩座對稱的中式建築。

無論從天上還是地面,人們都能感受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所處的中心位置。這不僅拔高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地位,更從中式建築學的層面表現出一種神聖和大氣。

每年的烈士紀念日,這裡總會擺滿來自世界各地悼念的花籃,在響亮的國歌聲中,中華兒女們感受到的是一絲莊嚴,而更多的卻是責任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