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元就能死一次,安樂死囊艙卻被瑞士起訴

01:自助死亡

以“安樂死合法化”著稱的瑞士,近期居然把運營“安樂死囊艙”的相關人員全都給抓了起來。

案件至今仍處於調查階段,但未來官司嘴仗在所難免

這個名爲"Sarco膠囊艙"(Sarco Pod)的安樂死裝置自2012年立項啓動,2019年研發成功,歷經了三次迭代,終於在最近完成了對客戶的首次安樂死。

設備的使用簡單便捷,基本就是躺進去,摁按鈕,放氮氣,降低艙體中的氧含量,由於氧氣濃度下降太快,使用者還沒來得及感覺痛苦就昏迷了,從而實現無痛歸西。

本次使用了Sarco 3.0,造型科幻前衛,難怪得名“安樂死特斯拉”

在9月23日下午,瑞士沙夫豪森州(Schaffhausen)的一處森林小屋內,隨着一位64歲的美國女士按下了按鈕,艙體內部不斷釋放出氮氣,不到30秒內,空間中的氧氣濃度從21%驟降至0.05%。

最終,在研發者的實時數據監測下,該女士在2分鐘內失去了意識,並在5分鐘後就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該女士進入艙體前留下的最後背影

根據囊艙營運人員的陳述,這位女士生前深受免疫系統疾病的困擾,在接受安樂死方案前就已完成了相關精神檢查,且在“赴死”前留下了詳細聲明,得到了兩位兒子的支持。

最終,啓動囊艙的按鈕由她本人按下。

不過瑞士檢方卻不這麼認爲,在現場以涉嫌煽動、協助、教唆自殺爲由共計逮捕了2名律師、1名攝影師、以及1位名爲“最後的寄託”(The Last Resort)的安樂死組織的聯席主席。

因爲作爲研發者的菲利普·尼茨克(Philip Nitschke)醫生選擇在德國完成遠程監測,所以安樂死執行過程當中沒有任何醫生在場。

2023年7月24日,Sacro在鹿特丹由菲利普醫生完成了最後測試

正因如此,瑞士官方無法確認專業醫生在其中的參與程度,再加上瑞士醫療產品管理局(Swissmedic)尚未批准該安樂死設備的任何使用,暫不認定其在醫療器械範疇之內。

何況早在本年七月,沙夫豪森州當地檢方就警告“此舉可能會面臨訴訟”,其認定該安樂死囊艙公佈的現有信息與流程只是符合常人理解,而非能嚴格遵循瑞士當下所有的安樂死法規。

技術上沒問題,但在法律和道德問題上存在巨大爭議

說得直白點——“別試着在灰色地帶打擦邊球”。

案件迄今爲止仍在司法調查階段,安樂死囊艙則被瑞士警方沒收,但最讓人沒想到的是,瑞士多個安樂死組織居然明確抵制起了該設備。

它們表示囊艙的使用隔絕了使用者臨終時與親屬友人們的接觸,這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其徹底把醫生排除在外。

Sarco設計草圖

擔心這樣以後只需一份證明判斷能力的精神科報告,就能全程無需專業醫學人員在場,完成自助死亡,況且用於安樂死的氮氣在瑞士無需處方即可獲得。

安樂死囊艙的研發營運團隊正是看準了推崇“自由至上”且擁有“安樂死制度”的瑞士,當初才選擇將其作爲第一站試點,沒想到如今依舊面臨這般巨大的法律與倫理挑戰。

七月發佈會上,發明者親自講解設備,同時宣佈Sarco將全部交由The Last Resort運營

那麼在軒然大波背後,作爲主角的“安樂死囊艙”是如何被造出來,還竟然成功走到了“安樂死一人”的地步?

02:終點頭等艙

在誕生之初,Sarco膠囊艙就受到了“自殺用塑料袋”(Suicide Bag),也稱“解脫袋”(Exit Bag)的啓發與影響。

這是一款自帶拉繩的大號塑料袋,使用時順着脖子插入氣體管道,不斷注入惰性氣體(通常爲氦氣與氮氣),最終讓人在意識昏迷中缺氧而死。

解 脫 手 冊(請勿模仿)

這種解脫方式在多數人眼中不算美觀,會嫌棄自己的死相略顯埋汰,何況在注入氣體的過程中,貼臉的塑料袋會讓自殺者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幽閉恐懼症,死得鬧心。

尤其是很多使用者容易操作失誤(這種東西也不可能提前熟練),惰性氣體釋放速度沒控制好,導致在清醒的時候就出現了窒息感,最終在意識模糊前就出現了恐慌與掙扎。

使用“解脫袋”協助自殺的一位死者

研發出世的Sarco則針對性地迴應與解決了以上的種種缺陷。

Sarco膠囊艙採用3D打印技術製造,標準尺寸爲1000×500×500毫米,大小類似於科幻電影中的太空休眠倉,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其在尺寸和顏色上還能提供定製服務。

研發人員自豪地表示,設計旨在貼近於太空船,以使用戶感覺自己正在前往“偉大的彼岸”(The Great Beyond)。

雖然Sarco膠囊艙的名字正是“Sarcophagus”(石棺)一詞的縮寫,但比起充滿窒息感的逼仄塑料袋,體驗感肯定好多了。

官網效果圖

膠囊倉使用者甚至可以選擇艙蓋爲暗色或是透明外殼,想要一個人走得清淨點,就用暗色艙蓋,在避免幽閉感的前提下有效減少外界干擾。

若想要在人世的最後一眼看到自己的所想之物,可以用透明艙蓋,然後將膠囊倉放置在使用者想見到的人,想看到的風景等特定事物面前。

Sarco協助的首次安樂死就位處靜謐的瑞士森林當中

在實現“安樂”的問題上,囊艙支架上裝有一罐液態氮,可通過迅速釋放氮氣來降低氧氣水平,進而防止使用者經歷恐慌、窒息、掙扎等高碳酸血反應。

可以說,還沒等到出現不適反應,使用者就已失去意識,甚至死亡了。

在研發者的理想流程當中,若想啓動該設備,首先需要完成線上測試,通過後獲得對應設備的24小時有效啓用密碼, 之後方能打開設備使用。

原理易懂,流程簡單,如果Sarco真能如此落地,那麼就像其官網上的願景一樣,安樂死真成了“自助餐”。

爲了將願景搬進現實,自2019首次研發成功後,Sarco展開了緊鑼密鼓的推廣宣傳之路。

在宣傳Sarco協助安樂死的自由與便捷之外,其最大的賣點就是便宜,因爲是真的死得有性價比。

有錢的買艙,沒錢的付氮氣費

即使沒有安樂死過的人都知道,想要在瑞士這樣死去,花費幾乎都是以幾十萬來衡量,但Sacro只需支付自己耗費的氮氣費用,約150元人民幣。

這真是給人生來次“氮氣加速”了。

何況該設備的造價較爲親民,如果使用者想自己定製個全新的囊艙,成本價也才12.36萬人民幣左右,照樣比傳統安樂死的高昂花費低很大一截。

Sarco早期概念圖紙

從2012年開始研發算起,發起人菲利普醫生與荷蘭工業設計師亞歷山大·班寧(Alexander Bannink)合夥開發僅用了500萬人民幣,說得難聽點,10餘個現有安樂死者的花費就能攢出來。

由於產品是全尺寸3D打印,原理也並不複雜,500萬感覺都投入多了,所以能合理猜測,背後團隊或許正苟着錢,等着未來批量生產更多膠囊倉以供使用。

自帶流量話題的Sarco當然沒閒着,出席各大安樂死研討會、醫療設計展會、電視節目,甚至還被當做裝置藝術進了藝術展和博物館,相比簡潔的技術,其在公關上的技巧更爲複雜精妙。

被當做“死亡藝術”擡進藝術殿堂之餘,Sarco也沒有脫離羣衆路線,在街頭巷尾時常還會來點體驗活動,“拉人試睡”是傳統藝能,期間媒體朋友們自然得來捧場。

爲了進一步擴大“安樂死特斯拉”的影響力,Sarco團隊一度用特斯拉將其拉到會場,順帶“遊街宣傳”。

在威尼斯的一次展會上,甚至將其置於一艘遊船之上,在水城自由穿梭,簡直拉風。

在這種極其高調的宣傳方式下,Sarco近幾年不斷引起爭議與討論,直至本次在瑞士來真的了。

有人指責其只是一個美化的“毒氣室”,其他人則擔心該設備會美化自殺,並可能導致“自殺模仿”從而引發更多死亡。

正如此次事件之後,已有一對英國夫婦向Sarco報名,想要定製一個“雙人艙”,攜手浪漫赴死,未來若是更多人抱團赴死,真就淪爲地獄笑話中的“毒氣室”了。

最關鍵的一點,成本實在是太低了,150元就能死一次,很多國內網友看後都在調侃“心動了”。

PS:“安樂死”可不是什麼互聯網時尚單品

相比動輒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傳統安樂死,這種方案簡直把“死亡價格打了下來”。

難怪,爭論聲中有人質疑瑞士本次一反常態地抵制反對,就是動了自家“安樂死產業”的蛋糕。

03: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爲什麼瑞士的安樂死服務如此昂貴?

簡而言之,歷史悠久,知名度高,有稀缺性,供不應求。

20世紀40年代以來,協助自殺在瑞士就一直是合法的,瑞士也是迄今爲止世界上唯一可以協助外籍公民實施安樂死的國家。

風景秀麗的安樂死之地

瑞士法律規定,協助自殺只在“因自私自利的動機”的情況下違法,即使在崇尚“個人自由”西方諸國,都顯得“相當開放”。

過去前來尋死的主要羣體爲德國人與英國人,僅根據公開的統計數據,光這兩個國家就佔了上千人,各國前往瑞士安樂死的總人數早已突破萬人(不完全統計),現如今甚至連華人羣體也逐漸成了新增長極。

瑞士歷年安樂死人數(>80歲)變動圖

在這種賣方市場下,花費只會越來越高。

這背後的“自殺之旅”(Suicide Tourism)正在成爲瑞士一項特殊的服務業出口,隨之而來的就是複雜且漫長的流程。

1980年代,即在瑞士首條安樂死法案通過的40年後,瑞士社會逐漸引用法條承認協助自殺的機構的合法性,瑞士國內在那時就已經催生出了一大批“自殺協助組織”,至今已發展成了五傢俱有代表性的機構:

Dignitas官網宣言:生得尊嚴,死得尊嚴

Dignitas“尊嚴”、Exit“解脫”,Eternal Spirit“精神永生”,Exit International“解脫國際”、Life Cycle“生命輪迴”。

Exit官網

“尊嚴”和“解脫”是當中最大的兩家,前者主要服務於外國羣體,國際知名度高,後者只服務於瑞士本國人,註冊會員人數超過了16萬人。

包括本次運營Sarco囊艙的“最後的避難所”,也屬同類私營組織,其隸屬於Exit Intenational,並非瑞士國內的Exit。

Exit International的創始人則正是Sarco的發明者——菲利普·尼茨克。這位老哥幾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於推行安樂死,被稱爲“死亡博士”(Dr.Death)以及安樂死界的埃隆·馬斯克。

世界上第一位合法執行“自願注射死”的醫師

無論哪個機構實施安樂死,首先都要成爲該組織的會員,大部分機構的最低年費在350至650元之間,輔助安樂死的收費會按照過程消耗的時間和勞力進行計算。

交了錢成爲會員,便開啓了漫長的等待或是“審覈期”,中間會涉及諸多複雜的評估與醫學諮詢,耗費肯定水漲船高。

尤其是人多了起來後,越來越多的人居然先去繳錢佔坑排隊,以免日後的不時之需,這些組織光年費都收了個爽。

2022年“尊嚴”公佈的會員數量與國籍分佈

這樣的安樂死服務不僅不便宜,價格浮動也非常巨大。

有人花幾萬,有人花幾十萬,也有人花掉上百萬,比如臺灣省體育名嘴傅達仁公開自己安樂死的花費就高達60萬元,遠高於許多組織宣稱的1萬瑞郎(8.24萬人民幣)。

傅達仁於2018年通過口服的方式進行了安樂死

Dignitas的前工作人員Soraya Wernli曾控訴其爲“只關心自身利益的死亡生產線”,因爲許多有錢、身價高的客戶會被加收額外費用,且這羣人中不乏非末期患者。

根據瑞士國家基金會(SNF)當年的調查,Dignitas的會員數不及Exit的十分之一,但每年協助自殺的人數卻是Exit的兩倍,可見問題所在。

Digitas早在2010年就幫上千人完成了安樂死

以至於Dignita創始人路德維格·米內利(Ludwig Minelli),在2018年被一紙訴狀指控借協助他人自殺牟取暴利而站上了蘇黎世地方法庭,這也是瑞士首例此類訴訟。

所以說得難聽點,“見人下菜”並非個例。

再加之許多尋求解脫的客戶不會過於質疑這些機構的動機,所以這些私營組織大多沒有公開內部的財務情況,或者僅公佈部分花銷。

Digitas租下的安樂死場所

更逆天的是,這些組織對於Sarco囊艙與家人隔絕的劣勢猛烈抨擊,但它們執行安樂死的場所卻設在租來的單間公寓當以及廉價旅館當中。

就像Dignitas被鄰居看見隔三差五擡死人出去,一度躲到車上進行安樂死,還曾在一家妓院旁邊的建築物內提供安樂死服務,這又談何體驗呢?

在這種供不應求的安樂死需求下,瑞士警方還曾在蘇黎世河中發現過不少被丟棄的骨灰盒,上面都印有與這些安樂死組織合作火葬場的Logo,這纔是吃人不吐骨頭。

2010年潛水員打撈出了60餘個骨灰盒,前員工爆料總共扔了300多個

人的生死既可輕於鴻毛,也會重於泰山,就像這安樂死服務既能幫人解脫,也能催生暗面。

即便如此,這些組織的會員依然絡繹不絕,出過重重醜聞的Dignitas還在2022年幫助法國新浪潮之父、著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完成了安樂死。

戈達爾沒有因病選擇安樂死,只是覺得精疲力盡

自殺之旅的熱度,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

04:死之價

瑞士一方面提供了安樂死的空間,卻沒有對現有安樂死組織進行有效的監管,畢竟對於求死之人而言,他們大概是沒那麼在意花費的,中間自然留下了巨大灰色空間。

同時,在供需不平衡的現狀下,出現追求性價比的“自助死亡”安樂死囊艙算是早晚之事,其官網願景就是繞開現有的繁雜流程,提供最快捷的安樂死服務。

The Last Resrt官網仍在更新情況,尋求社會聲援

如今瑞士,卻對囊艙重拳出擊,這樣的反差,也不怪有人說閒話了。

雖然早在十多年前,瑞士就已經對“自殺之旅”的亂象進行整治,但都只是隔靴搔癢,因爲只要允許安樂死存在,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前往,正如當年Dignitas創始人面對起訴時底氣十足的說:“整頓安樂死只會增加更多的暴力自殺”。

因Dignitas聞名的“安樂死之樓”,數百人在此離世

從魔法打敗魔法,變成了魔法互搏。

瑞士管還是不管,估計自己都沒想明白,也很難做到兩全其美,就像各國在安樂死問題上同樣爭執不斷,也許這個問題就沒有標準答案,就像生死都沒有好壞之分一樣。

瑞士安樂死組織註冊人數屢創新高

畢竟本次事件後,瑞士國內纔開始討論是否要給這些安樂死組織頒發資質,企業級後知後覺。

不管瑞士“自殺之旅”的未來是否會受到安樂死囊艙的影響,但其早已成爲了全世界的“生死窗口”,人們對跳樓跳河的新聞習以爲常,但卻對鏡頭前接受安樂死的人們充滿好奇,且大感震撼。

或許生命的厚重正就來自於這生死的不易。

不管是狠狠握住,還是決心撒手,都有着自己的勇氣。

【參考文獻】

1、Why liberal Switzerland is opposed to the Sarco suicide capsule. Swissinfo.ch.https://www.swissinfo.ch/eng/life-aging/why-liberal-switzerland-is-opposed-to-the-sarco-suicide-capsule/85057082

2、The SACRO project timeline https://www.exitinternational.net/the-sarco-project-timeline/

3、Assisted suicide in Switzerland 1999-2018.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Assisted-suicide-in-Switzerland-1999-2018-sex-and-advanced-age-80-years-at-time-of_fig1_369558617

4、Membership in Swiss assisted-suicide organisations reaches record high. Swissinfo.ch.https://www.swissinfo.ch/eng/society/membership-in-swiss-assisted-suicide-organisations-reaches-record-high/48358502

5、An Australian Doctor Built a Machine That Helps People Die.VICE.https://www.vice.com/en/article/an-australian-doctor-built-a-machine-that-helps-people-die/

6、The Last Resort.https://www.thelastresort.ch/about-us/

7、Philip Nitschke,Sarco Pod,Digitas. Wiki

8、Digitas.http://www.dignitas.c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Itemid=47&la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