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號線8座新建站年內實現結構封頂

新龍澤站工地上安裝了熱成像攝像頭,既能捕捉現場吸菸違規行爲,也可識別火災或違規動火行爲

北京地鐵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全線已完成工程總量的30%,今年年底將實現8座新建車站結構封頂。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市重大項目辦和京投軌道公司獲悉,爲提升施工效率,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研發了“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着力打造智慧工地示範線。

兩座新建車站已實現結構封頂

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既有線改造項目。工程將既有的13號線倒“U”型線進行拆分,在16號線和17號線之間搭建“X”型東、西橫向線,形成兩條線路,其中新建線路29公里,新建車站18座,改造車站5座。工程建成後,兩線總長63.6公里,車站共33座。

據市重大項目辦安全質量處一級主任科員李倩介紹,拆分後的線路增加了城市北部回龍觀、天通苑等大型居住組團內部的軌網密度,串聯了既有13號線西段、上地軟件園、回龍觀、天通苑及13號線東段,改善了城市東北部、西北部原有軌網之間的換乘關係,以較小的代價較好解決了困擾城市東北部、西北部區域居民出行的交通難題。

目前,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新建車站中文華路站、後廠村站已實現結構封頂,軟件園至後廠村區間、後廠村至新龍澤區間、小辛莊停車場至回龍觀東站區間左線、回龍觀西站至文化路站區間右線已實現洞通,其他新建車站已全面進場開展施工;既有線改造段中,已有3座車站實現進場圍擋;聲屏障工程已全面啓動,已安裝完成3.3公里。目前,全線已完成工程總量的30%,今年年底將實現8座新建車站結構封頂。

引入“智能大腦”打造智慧工地

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施工區域基本位於昌平人流和車流較大的繁華地區,安全生產壓力大。京投軌道公司二分公司風險監測部部長李振東介紹,爲提升施工效率,團隊研發了“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着力打造智慧工地示範線。

據瞭解,智慧工地管理系統採用AI、5G、BIM、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以軌道交通智慧工地中心爲中樞,打造“智能大腦”對項目現場進行統籌管理,形成了“一個綜控室、兩個模塊、三個平臺”的智慧化管理構架。通過智能感知、數字巡檢、智慧預警、綜合分析等智慧化手段爲設備賦能,實現對現場管理關鍵要素和典型隱患場景的有效管控。

李振東介紹,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在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應用以來,實時動態跟蹤管理現場人員27000餘人,管控各類施工機械設備860餘臺,對接智能攝像機810餘臺、智能閘機280餘臺和智能環境監測設備20餘臺,通過智慧化管理和智能化排查,有效提高了安全質量管控效率。

主動識別隱患助力安全施工

位於京藏高速西側的新龍澤站規模巨大,項目總長532米、局部寬度54米,施工現場達2.6萬平方米。昨日,北青報記者在新龍澤站項目部三樓的“智能大腦”裡看到,碩大的屏幕佇立在中間,大屏幕上顯示着現場設備運行和人員操作等情況,實現了施工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和風險隱患提前預報。

據北京建工集團13號線擴能提升改造工程04標項目書記賀尚修介紹,智慧工地管理系統針對消防功能需求,開發應用了可見光熱成像報警系統,對現場溫度過高的火點進行識別預警。針對現場土方開挖階段鋼支撐支護,開發應用了鋼支撐智能識別系統,對預埋鋼板位置鋼支撐架設不及時進行識別報警。針對有限空間作業,在入口設置震動傳感器,對未經審批擅自進入有限空間的行爲進行報警。針對現場深基坑風險,開發應用了臨邊報警系統,防止高處墜落。此外,還開發應用了水位智能報警、場內車速報警、起重設備周界震動光纜報警、圖像型煙感報警等視頻智能分析系統,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管理。

“引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後,新龍澤站項目整個工地只有6名專職安全員,大幅減少了人員配置,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管理。”賀尚修說。

文/本報記者趙婷婷攝影/本報記者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