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新青年人才驛站吸引2萬餘名青年追夢
(原標題:12個新青年人才驛站吸引2萬餘名青年追夢)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攀
“來長沙找工作,免費住四天三晚!”近日,不少網友發帖分享的長沙免費住宿攻略,在社交平臺上火了。
他們所說的“免費住所”,是由長沙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工作局)統籌、共青團長沙市委與園區(區縣市)共同組織實施的青年人才驛站定點酒店。全日制本科或以上學歷畢業生,或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畢業當年、之前一年和之後兩年內(在長高校學生畢業後兩年內);戶籍地在長沙地區以外、有意願到長沙找工作的青年,都可申請。目前,長沙12個新青年人才驛站已吸引2萬餘名青年來長追夢。
大學生來長沙求職感覺如何?哪些工作崗位更受他們青睞?“00後”就業有何新趨勢?連日來,記者探訪長沙新青年人才驛站(湖南湘江新區站),採訪了多位入住驛站的大學生,聆聽他們的感受與想法。
“感受到滿滿的溫暖”
對於在北京大學就讀博士、這幾天來到北京大學長沙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實習的王子陽來說,這個位於尖山湖公園旁的免費住所位置優越,“每天我都走路到單位,一路穿過公園,步行10分鐘即可抵達,環境令人心曠神怡”。
他熱情地邀請記者去房間參觀:標準雙人間內,一人一張牀鋪,有獨立衛生間、洗衣機,每天還有專門的保潔人員上門打掃衛生。“今天是我入住的第三天。”王子陽說,他之前搜索過附近位置的快捷酒店,一天最少要200元,這也意味着住一次驛站自己能節省600多元。
“對初次來長沙的學生來說,相當於發了一個大紅包,讓我們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老家在山西的他告訴記者,這次來實習就是想來探探路,“我明年博士畢業,早就聽說長沙宜居宜業,多項人才政策很實在,所以先來找找感覺。”
“近一個月來,我們的18間房入住率能達到80%,還有不少預約單。”驛站運營負責人周龍強介紹,爲了讓青年人才更順利地在長沙“落腳”,他們組建了入住青年微信交流羣,實時發送全市各大企業的招聘信息,還定期在驛站開展宣講活動介紹長沙的人才政策。
臨近傍晚,出門面試的年輕人陸續回來了。22歲的江西女生諶欣,笑容陽光、妝容精緻。她學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約了大學室友一起來長沙,目標崗位是教育機構或互聯網公司客服崗。“一共面試了兩家單位,第一家就過了,是一個售後客服崗,4000元底薪,有餐補和雙休。”諶欣面試通過後,去公司參觀了一整天,考察公司的環境後比較滿意,決定留在長沙發展。
就業不給自己設限
在長沙,什麼職業最受“00後”歡迎?採訪中記者發現,與80後、90後相比,不少新興職業更受他們追捧。智聯招聘此前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76%的“00後”願意或正在從事新興職業;願意或正在靈活就業的他們中,網紅/博主、開店(含電商)、剪輯成爲熱門副業前三名。
在多元就業觀下,新一代年輕人正在更爲主動、積極地擁抱靈活就業。兼職、擺攤、當博主……記者這次採訪的畢業生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兼職經驗。更多年輕人則表示,只要自己喜歡、收入不錯,願在能力範圍內嘗試多種職業,不會因學歷而給自己設限。
創業也成爲一部分青年人的選擇。來自吉首大學23歲的張晗計劃與朋友在長沙展開計算機軟件方面的創業,“來這邊找工作就是想着先積攢一點經驗、長點見識。身邊一些好友雖然讀的專業不同,但都有創業的想法。”
前不久,湖南省設立了總規模5.05億元的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爲大學生在湘創業提供真金白銀的金融支持,尚未設立企業的大學生創業個人或團隊,有機會獲得總額不超過50萬元的投資。“得知這一消息我們都挺激動,感覺未來創業更有動力了。”張晗說。
主動適應市場變化
實習就業、謀劃創業、留學深造……在多名青年學子的口中,他們的選擇沒有高低輸贏,只有青春的共鳴和對自我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思考與探索。
“就業機會、職業發展以及生活品質,長沙各方面都很棒。”王子陽表示,來之前做了功課,“這是一座獲得感很高的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2024年度活力之城’案例,多個關鍵詞都指向長沙。”這讓即將博士畢業的他對選擇來長沙發展多了一個理由。
“薪水、體面雖重要,但我的夢想和感受更重要!”採訪中,想來長沙當電商主播的陳瑾瑜多次提到這句話,“我認爲,求職也是個摸着石頭過河的經歷,我會隨機應變,當我認爲自己找到一份確實‘值得’的工作後,我也願意全力以赴‘燃燒自我’。”
全球薪酬和人力資本管理機構ADP今年發佈的《職場人2024:全球勞動力觀點》報告顯示:跟年齡在35歲以上的職場人羣相比,年輕人尤其是“00後”表現出的適應市場變化的信心更足,其更關注新興行業的潛力和機會。
市就業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年輕一代在擇業上的自主意識更強、更注重所選道路是否與自己的價值觀契合,“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是自信的表現,對自己的目標更加清晰;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如果需求過於自我,不能與身邊的大環境相融合,也需要適當進行調整。”
長沙積極爲青年羣體就業提供系列幫扶,青年驛站、租房與生活補貼、支持創業的資金、場地政策等,編織了龐大、彈性的就業支撐體系。更多的新職業、新領域、新發展空間,開始被新青年們發現,他們就業的天地,也越來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