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分科測驗衝刺/歷史跨冊主題式命題 留意以哈、烏俄戰爭延伸

分科測驗最後衝刺階段,歷史科必修前3冊「練好基本功」,掌握各時代歷史特色,並思考歷史事件與時代背景。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學分科測驗7月12到13日登場,聯合新聞網6月24日起一連7天推出「分科測驗衝刺」系列專題報導,訪問高中及補教名師,剖析命題趨勢、必考重點、答題要訣,助考生高分上榜。

補教老師馮敬之表示,根據去年分科測驗歷史考題可歸納3項重點,一是閱讀理解題型增加,考驗學生文本處理資訊能力;二則是題目脈絡化,考生要透過題目史料延伸課本知識多元理解,再進行脈絡化思考才能判斷答案;再者則是古今平衡。

馮敬之評析今年出題方向,他說,考生基本功仍需紮實,綜觀前2年分科測驗試題,近半題目考歷史知識點的理解與時序觀念,學習仍應以必修3冊爲基礎,紮實基本功;再者,考生應具備跨冊統合能力,如選修1、2雖出題較少,但命題方向仍是跨冊主題式統整,結合必修3冊的歷史知識點。

馮敬之表示,出題方向還包括文本閱讀與理解,如素養題仍是一大重點,面對考題時,學生閱讀理解及擷取訊息能力相當重要,並且應將題目放回歷史脈絡中思考,才能選出正確答案;混合提難度近年亦提升,學生文本閱讀及文字論述能力的要求只會增多,不會減少,如何從題幹擷取資料,或反過來從題幹中給予論述,要求學生舉出論點證明,都是出題主要方向。

若細論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3者。馮敬之說,臺灣史重點仍是清領和日治時期,尤其是清領後期沈、丁、劉的治臺政策與日治皇民化時期。經濟史的方面,荷、西與鄭氏的土地制度,清領前期的大租小租與清領後期進出口貿易,日治時期基礎建設,與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皆不可輕忽。

至於在東亞史中,馮敬之說,中國史比重仍較重,考生仍須理解中國曆朝歷代統治政策重點、政治制度、土地與賦稅制等。人羣的移動與交流則是必考題,同學應認識歷史上的人羣移動大事件,如經濟重心南移造成的3次人口遷徙、明清時期華人前往東南亞與美國等;近、現代史更不能輕忽,清末的戰爭條約與民國時的社會文化,到中共統治時期的政治運動,皆是出題範圍。

而世界史重點,馮敬之說,中古時期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很喜歡出的類型,近代史以文藝復興後爲主,尤其是地理大發現牽涉到三角貿易、物種交換等是考題大重點。一戰、二戰與冷戰後的世界因與現代社會關係密切,不可輕忽。

歷史科亦會援引時事,馮敬之說,今年仍可留意烏俄戰爭,如歷史上因戰爭而導致的難民與人羣移動,或是以俄烏關係爲題乾的俄國、東歐、蘇聯或共產世界等主題;今年初爆發以哈衝突,中東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全球衝突焦點,考題可導向二戰時屠殺猶太人、普世人權,或1970年代以阿戰爭下石油危機等命題。

馮敬之也提醒,二戰以來的中美、中俄、美俄關係,如一面倒政策、尼克森訪華、三大公報、乒乓外交、珍寶島事件以及冷戰的美蘇關係等。兩岸議題上,如古寧頭、八二三砲戰等以金門爲題乾的考題及人羣移動,也值得考生留心。

最後衝刺階段,馮敬之建議,必修前3冊「練好基本功」,掌握各時代歷史特色,並思考歷史事件與時代背景;再者「掌握時間軸」,新課綱以主題式呈現內容,但主題仍有前因後果,考生複習時可畫出時間軸,把不同事件放入時間脈絡中,有助於解題思考;最終則是掌握「閱讀理解與文字論述力」,強化閱讀可掌握素養題,以當時人的想法理解當時。

綜觀歷史試卷,馮敬之也說,單選多爲基礎題仔細做拿容易拿分,閱讀題時則可圈出關鍵字句再活用刪去法,配合題目的時代背景做選擇。非選擇題書寫,於擷取文本資訊後,要能轉化成自己的想法與語言寫出關鍵字句,切合題意、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