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過去了,蘋果的智能家居怎麼好像還在原地踏步?
想象一下:清晨,當你醒來,窗簾自動緩緩拉開,溫暖的陽光灑在臉上,而遠處咖啡機裡也已經自動爲你煮好了香濃的咖啡;
晚上,你躺在牀上一句晚安,燈光自動緩緩熄滅,安防系統自動佈防,同時音響裡響起舒緩的音樂助你邁入夢鄉。
這是10年之前智能家居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廠商們爲消費者描繪的願景,如今10年過去了,大家這幾年有沒有爲智能家居產品買過單呢?
反正我自己的體驗,智能家居的確在很多地方方便了我的生活,最簡單一點,它能讓我在三伏天一回家就立刻吹上開好的空調,單憑這個我就已經離不開它了。
近些年來各大頭部科技品牌的紛紛入局,如今智能家居儼然已經成爲了僅次於汽車的第二大新興科技熱點。
像是小米前不久發佈的Q3財報,IoT業務整體收入261億元人民幣,整個集團除手機之外的最大營收重點。
蘋果也是被曝正在研發全新的智能家居中樞,自從23年升級家居頻道之後,智能家居在蘋果這裡也已經被提升到了和Mac、iPhone相同的級別。
那麼,到底是智能家居有什麼魅力引得各大巨頭紛紛下場呢?各個品牌之間的智能家居又有着什麼樣的區別?蘋果又爲什麼明明發力不小卻總是給人一種基本停滯的印象?
智能家居:
科技界的香餑餑,誰都想啃一口
首先,咱們得承認,懶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第一驅動力,很多時候恰恰是我們爲了偷懶而創造的產品改變了世界。畢竟,誰不想在寒冷的冬天裡,窩在被窩裡就能控制家裡的一切呢?
智能家居發展的今天,從一個簡單的概念變成一大堆落地現實的產品,從冰箱空調洗衣機,到開關插座路由器,曾經件件要我們親自動手操作的家用電器如今只要舒服地躺在沙發裡輕輕點擊一下手機APP就行了。
可以說,智能家居這東西,就是爲咱們這些“懶人”量身定製的。
但僅僅只是爲了偷懶就能吸引到這麼多的科技巨頭嗎?當然不是這樣。
自從互聯網的誕生大幅推動了現代人類的信息獲取路徑之後,掌握互聯網入口就像相當於是掌握了財富密碼。
PC時代,微軟在桌面電腦端壟斷式的統治,讓比爾蓋茨連續多年拿下世界首富。
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創造性地把智能手機作爲接入互聯網的全新入口,從此一飛沖天。
而後移動互聯網時代,很明顯,誰能提前搶佔繼PC和手機之後的下一個流量入口,誰就能提前贏得下一個時代。
所以大家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各大品牌紛紛入局智能家居,甚至更進一步搞人車家一體生態了吧,畢竟除了手機,還有什麼東西是比家和車子跟我們相處時間更長的呢?
早在幾年前麥肯錫幾位合夥人就曾在官網刊文稱:未來以 homebot 爲核心的智慧家庭將“無處不在”。所謂的智能家居或智慧生活將以各種 Bot 爲樞紐維繫,它們執行各種各樣的家居功能,並且重新定義家的感覺,而如今各種層出不窮智能家居產品也在印證着這點。
只不過目前幾大主流智能家居品牌所走的路線似乎還是有着那麼“億”點點差別。
三大主流品牌各有各的不同
*小米:哥們自己全包圓
從前面小米給出的財報也能看到,如今的IoT已經成爲小米集團幾乎第二大核心業務了,畢竟從旗下生態鏈還在叫“各種米”的時代開始算起,小米也是深耕智能家居和IoT行業的老人了。
甚至曾經生態鏈裡面的各種配套品牌如今都已經獨立上市了,覆蓋品類從燈泡到冰箱,從電視到空調,不僅產品應有盡有,而這些大部分還都繼承小米曾經的價格親民的傳統,從品類到價格再到體驗,小米系的產品幾乎是新手想要入門智能家居最好的選擇。
而且,小米的野心可不僅只侷限在智能化配套,搞搞網關,傳感器聯動那一套,他們瞄準的是全套系統的整合。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傳統家電產品的操作邏輯,基本上就是一個遙控或開關作爲輸入方式,控制一個固定的家電產品作爲輸出使用,比如用空調遙控器控制空調,用牆壁開關控制屋內燈光等等。
而智能家居系統則是將遙控器和開關替換爲手機、傳感器和語音操作,除了可以實現同一輸入對應多個家電產品遙控輸出之外,還可以互相之間進行聯動,比如傳感器感應到用戶出門之後,同時控制燈光和空調關閉。
圖源自B站視頻BV19N4y1R7gi
注意到了嗎,整套系統裡面除了輸入系統之外,真正執行工作的其實是作爲輸出的家電產品。
而小米生態的最大特點就在這裡,他們生態的裡的終端家電大部分自己生產的。
比如,最近幾年增長速度最快的小米空調,24年Q3出貨量已經超過了170萬,不知道董明珠小姐看到這份成績會不會有一點壓力山大。
當然,這樣的路線並不意味着小米系統兼容不了其他品牌,事實上哪怕是最傳統的普通家電產品在使用智能網關之後也能實現智能開關等功能的,但直接在輸出端使用智能家電產品,所能實現的擴展功能會更多,並且憑藉小米整套家居系統的整合,這些它們自己生產的大家電如今也確實在市場上形成了相當的競爭力。
*華爲:開放平臺,擁抱第三方
同小米一樣,華爲也是智能家居里不可忽視的角色之一,甚至從互聯互通的維度上講,鴻蒙天生就是帶着互通多個設備的使命而誕生的,論無縫銜接華爲可一點都不遜色於小米。
雖然目前華爲的整個生態數量比不上小米,但該有的品類都不缺。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除了部分類似於電視、智慧屏這樣的設備,大部分傳統家電華爲自己是不生產的,而是作爲平臺方與格力、美的等這些傳統品牌推出合作款。
硬要類比的話,其實這兩家在智能家居的佈局跟它們在汽車方向上的佈局有一定的相似。
小米就是全部都自己來,自己生產,主打自家品牌的Xiaomi SU7,而華爲更多是作爲平臺方與這方面的傳統品牌合作,擁抱第三方廠商,深度合作的比如說“問界”,又或者是聯合各方共同開發的,比如說“阿維塔”。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智能化部分全都是自己操刀,這個系統的互聯互通不會遇到問題;另一方面,在家電市場,傳統品牌相對而言還是更有號召力。並且華爲的智慧生活還支持第三方接入,一些使用其他APP的產品也能融入進華爲的系統之中。
華爲還在線下門店提供了全套的智能家居方案,畢竟智能家居作爲裝修的一環,很多時候想要實現理想中的功能,在全屋裝修的時候就要爲後面的產品預留下足夠的空間和設計。
對此華爲提供包括設計、施工、安裝、售後等等全套服務,甚至它們的整個網絡方案都全部採用預埋的有線方式,無論是穩定性、覆蓋面積抗干擾能力都更強。
*蘋果:HomeKit爲核心,端到端聯動
雖然說國內用戶可能比不過另外兩家,但在智能家居領域裡,蘋果也算得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炮了,早在2014年它就推出了自家的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
根據蘋果自己給出的定義,HomeKit是一組開發套件,用Homekit創建的APP可以讓您從蘋果設備控制家中已經連接的各種配件(如電燈、鎖或空調等),它與國內平臺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與實體硬件捆綁,並且在連接方式上也採用和國內雲服務不同的端到端的形式。
具體區別在哪呢?
這麼說吧,咱們以小米爲例對比,雖然小米和蘋果的智能家居系統都可以使用手機或者智能音箱等等實現遠程操控。但小米和大多數國內廠商整個遙控系統的處理部分是放在雲端的,手機發出信號,雲端接收處理後再發送給對應家電,而蘋果則跳過了雲端部分,直接使用iPhone、iPad、或HomePod等設備處理整個系統。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在通信速度和通訊效率這方面它可以做得更快更好,畢竟省去了一個信息傳遞步驟嘛。
其次因爲不走服務商網絡,這樣一來像是智能攝像頭或者智能門禁等等在工作時會涉及用戶隱私的信息,理論上就只會在本地網絡傳遞。
不是所有國家的網絡都像中國那麼穩定,萬一要是遇到斷網這種極端情況,蘋果整個系統不走外網,家裡的智能家居系統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不會直接斷聯。
不得不說,相比小愛同學或者天貓精靈等等這些國內的語音助手,Siri還是使用起來更智能的那一個。不管是語音識別還是語義理解它的準確性都更高、理解能力也更強。
更重要的是在使用體驗上,蘋果的快捷指令真的過於方便了。
雖然設置起來可能會有“億”點複雜,但是這是整個HomeKit在使用體驗上與其他產品相比最突出的部分,通過提前設置的各種智能化場景,你可以實現一個條件同時觸發多種設備協同工作。
假設晚上你躺着在牀上終於刷夠了短視頻,終於決定睡覺了。
只需要輕輕把你的iPhone放在牀頭的無線充電板上,它就會自動幫你打開勿擾模式,並設定好早上8點的鬧鐘,同時臥室音箱自動響起助眠音樂,窗簾也同步閉合,全屋燈光一起熄滅,空調也會在你設定好的時間之後定時關閉。
所有的一切僅僅需要把手機放上充電板這麼一個觸發條件,一切操作就是這麼簡單,自動且便捷。
那麼體驗如此美妙的蘋果HomeKit,想必一定賣得很好吧?
10年過去,蘋果爲何依舊停滯不前
這就要回到咱們文章的標題了,都發展快10年了,明明體驗也不差,爲啥蘋果智能家居卻還是一副原地踏步的樣子。
上面這張是蘋果官網上的智能家居配件選購頁,我簡單數了一下,劃到頁面最底下也一共只有13個產品,而且這裡面基本上除了網關就是燈具,這品類豐富度已經談不上覆蓋了,它是連最基礎的支持都沒有啊。
別看官網描述中支持的不少,實際上在國內售賣的配件一共也沒有幾個,智能網關傳感器和燈具等等好歹這些還有Apara和Yelight這樣的品牌做適配,傳統大家電則是基本上全軍覆沒。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在於蘋果特殊的連接方式。前面我們說蘋果除了端到端之外,不與實體硬件捆綁也是它的特點之一。
HomeKit設備掃碼連接,無需網關
這個實體硬件捆綁指的其實是通訊設備。作爲第三方廠商,想要接入某家智能家居系統就在產品上搭配與之相對應的通訊模塊,從廠商的角度上來說,搭配了A品牌的模塊,肯定就與B品牌的連接受限了,所以蘋果的這種不與硬件捆綁的策略實際上對於擴展品類是更有益的。
但是爲什麼事實與理論相悖了呢?
主要是蘋果雖然沒有硬件要求,但加入它們的體系需要通過嚴格的HomeKit認證,這個成本投入其實一點也不低於受限的硬件通訊模組,而且認證時間過長也導致很多小廠失去了及時針對市場反饋調整產品的機會。
智能家居終究不是手機殼這種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小配件,一個認證就足以把80%的小廠關在門外了。即便是通過認證的設備,很多時候它在蘋果生態裡面的體驗其實也沒有多好。
像是我曾經用過的Apara空調伴侶,不知是受蘋果影響還是怎麼樣,在家庭APP裡面能調用的功能少的可憐,基本只能調節一下溫度與冷暖風,你要想進一步調整風向或者設置定時開關機等等,都必須要額外下載Apara APP在那裡面操作。
這要是多用幾個不同品牌的硬件,光是配套的APP,128G的基礎版iPhone都快不夠裝了。
其實這個問題蘋果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除了各種APP之外,由於智能家居通訊系統的區別,很多時候你還得爲這些設備購買不同的網關。
圖爲小米網關,僅作示意
目前智能家居系統的互聯方式主要是分爲藍牙、Wi-Fi、Zigbee這幾種,每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藍牙連接穩定但傳輸距離有限;Wi-Fi傳輸距離遠但功耗大;Zigbee功耗低但組網複雜,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三種通訊方式互相之間沒法溝通的,於是爲了統一這些不同的生態和不同的協議Matter出現了。
Matter的目標呢,就是爲了智能家居打造一個開源並且統一的應用層協議。
一方面呢它可以使製造商以比較低的成本去製造一個安全可靠並且兼容性強的產品;另一方面呢它可以簡化消費者選購和使用產品的複雜度。而蘋果就是Matter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早在2019年,蘋果和谷歌就加入了Zigbee聯盟並聯合亞馬遜共同推出了新的應用層協議,也就是CHIP協議。
之後時間來到2021年的5月份,Zigbee聯盟更名爲CSA連接標準聯盟,CHIP項目也隨之更名爲Matter,並從原來一個基於IP的協議,擴展兼容了更多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2022年10月Matter1.0發佈,2023年5月1.1版本發佈並且我們熟知的很多品牌也陸續加入了進來,並公佈了相關產品。
只不過目前的問題是,因爲藍牙和Zigbee都有其各種專屬的網絡傳輸和應用層,所以Matter和這二者暫時互斥的,支持Matter的只有Wi-Fi、THREAD和以太網。
作爲一個尚處在完善步驟的新產物,它也始終逃脫不了那個大廠不願用,小廠用不上的終極循環。
隨着近些年的社會發展,企業也像國際關係一樣越來越封閉了,大家都想把用戶圈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都只想消費者只買自己的產品。
小廠們又苦於缺乏足夠的技術力解決尚不完善階段的BUG,只能使用配套大廠的成熟系統,這一來二去,開放了和不開放其實也沒什麼區別。
還有一點,也是不能忽視的。現在的蘋果相比國內兩家同行可是少了“車”這一個重要載體的,在可預見的未來裡,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車勢必是要深度融合的。
從這一點來看蘋果放棄研發汽車很可能意味着在未來的整體競爭中出現了一個巨大使用場景缺位。
綜上所述,蘋果這幾年下來在智能家居這塊幾乎沒啥發展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呢,咱們還是實話實說,雖然自家產品差點事,但蘋果從來不缺開發者。不管是Home Bridge,還是Home Assistant,這兩者都可以通過“魔改”的方式把市面上大部分接入蘋果生態。
只不過這樣的方式始終還是讓人覺得有點隔靴搔癢,如鯁在喉,別人整個生態都賣了200多億了,咱們不能只有一個智能音箱吧。
蘋果啊蘋果!咱可得加油了。